二十四节气之夏至:东边日出西边雨

分类: 文化/读书 |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500002615293137ed
2017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七日夏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气象历法,从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既有反映季节的“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有反映气温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反映天气现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更有反映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了解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杭州广播电视报》在2017年为您推出“二十四节气”专栏,并推出由本报采编洪雨奇创作的“追风奇看二十四节气”原创国风漫画。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000026429a70c247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40001be284257a71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夏至农谚
夏至不过不热。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30001c285488b8da7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夏至三候: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本周三是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繁茂到极点,也开始进入炎热季节。
夏至这一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所以古时候又把夏至叫作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古人将夏至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开始,阳极阴生,夏至之日“鹿角解”,鹿属阳,夏至感阴气而鹿角脱落;后五日“蜩始鸣”,也就是知了开始鸣叫;再五日“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也意味着夏天过半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就是这种天气。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500002bb6aa704a07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夏至养生:护心养阳,平衡代谢
我国农历有“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冬九九”以冬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夏九九”是以夏至为起点,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则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护心养阳,平衡代谢。”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绿叶菜和瓜果类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
由于夏至出汗较多,盐分损失较大,身体中的电解质也会流失,所以饮食上除了要补充盐分外,还要多食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以达到固表止汗的作用,如山茱萸、乌梅、五味子等。
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可多吃凉面和生姜。凉面能降火开胃,是夏至推荐的养生美食。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40001bfa2f6b9d380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https://p1.pstatp.com/large/289000025f43eab7e6b8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https://p1.pstatp.com/large/288e00049b5dbca72959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夏至当令食材:黄瓜、六月黄、嫩花生、百合、杨梅
根据杭帮菜图书《廿四节令菜点》,夏至本地节令菜肴有花雕六月黄、荷叶清风鸡、酱油嫩花生。
杭州俚语有“花雕六月黄,夏至神仙当”的说法。“西湖六月黄”蟹肥膏红,正是一年最肥美的时候,配上陈年花雕一起烹制,鲜香难忘。西湖的荷花应时盛开,荷叶清风鸡巧妙地将鸡的鲜美和荷叶的清香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道杭州夏令时菜。此时钱江两岸的花生也陆续成熟,酱油嫩花生也是一道时令佐酒小菜。
另外,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江南很多地方的习俗。南方有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北方则主要吃打卤面和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