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啼红正恨清明雨

分类: 文化/读书 |
https://p.pstatp.com/large/19fb00024fbe6eb1365a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气象历法,从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既有反映季节的“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有反映气温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反映天气现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更有反映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了解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杭州广播电视报》在2017年为您推出“二十四节气”专栏,并推出由本报采编洪雨奇创作的“追风奇看二十四节气”原创国风漫画。
https://p.pstatp.com/large/19fd000097cd48a3b05b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农谚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https://p.pstatp.com/large/19fa0002490775a628d7
题图来自青简摄影《二十四节气》
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下周二4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宋代赵令畤的《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写道:“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落花缤纷,正是惜春时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时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
清明节,传说是在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
清明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除了祭祀先人,各地还有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赏玩春色,也算是转换心情的一种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古人把清明十五天分为三候。清明前后桐花盛开,即“桐始华”;清明后五日“田鼠化为鴽”(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鴽是阳物,古人认为,这时候阳气盛,喜阴的田鼠化为阳物;再五日“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清明正是因“气清景明”而得名,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养生:养阳祛湿,多动忌静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也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易“上火”,饮食上要多吃解热、降火的食物,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尽量少吃荔枝、龙岩、榴莲等性热的水果和咖喱、辣椒、花椒等辛辣的食物。适当选用有败火功效的苦味食物。
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让头发随其披散着,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https://p.pstatp.com/large/19fe000084d4bf2c86d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明当令食材:蒿菜、螺蛳、鲥鱼、芦笋、春芽、荠菜
根据杭帮菜图书《廿四节令菜点》,清明当令食材为蒿菜、螺蛳、鲥鱼、芦笋、春芽、荠菜,节令菜肴是酱爆螺蛳、香椿煎豆腐、酒酿蒸鲥鱼。
“清明螺,赛过鹅”,清明吃螺蛳是杭州人的传统食俗,酱爆螺蛳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代表菜肴。这里说个小窍门,养螺蛳时滴几滴菜油,更容易让它吐尽体内的泥沙。
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据说还能吓跑老鼠。
清明也是食材极为丰富的时节,富春江的鲥鱼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蒿菜、芦笋、椿芽、荠菜等春菜也纷纷登场,成为当令时蔬。
https://p.pstatp.com/large/19fe000084e24c6710cd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明的节令点心有青白团子和桃花粥。因清明与寒食相连,需祭祖、禁火,所以江南民俗在清明时食用青团、熟藕。这些食物用当季的时鲜野蔬和江南特产为原料制作而成,特别是桃花粥,尤为爱美女性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