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编辑,是作家的“捕手”
| 分类: 电影 |
撰文:小洋楼
《天才捕手》上映的第一天,我就去看了。不出所料,有关作家和编辑题材的电影属于小众,尽管有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盖·皮尔斯等优秀演员坐镇,好几位还是影帝影后级,但上座率不高,首周末只有一千多万票房。
天才与伯乐之间的心灵互通,很难用影像手法去呈现,所以电影显得比较平淡,不过影片的两位男主人公托马斯·沃尔夫和麦克斯威尔·珀金斯,以及所提到的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巨匠,他们所处的“迷惘的一代”这个时代背景,却很值得了解一下。
《天才捕手》由英国著名戏剧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他在戏剧界享誉盛名,《天才捕手》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改编自A.司各特·伯格的传记作品《麦克斯威尔·帕金斯:天才的编辑》。
要注意,这部影片的英文名是Genius,天才的意思,电影“天才捕手”和书名呼应,即发现文学天才的编辑。没有他,天才不可能成为天才。
硬币的一面:天才作家
我们先来说说裘德洛扮演的沃尔夫。这是位天才作家,1900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16岁时就进人北卡罗莱那大学,20岁进入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
他38年的短暂人生都沉浸在激荡的写作中。据说他常常一刻不停写上15个小时,中间只吃一顿饭。
电影开始于1929年,已被纽约多家出版社拒稿的沃尔夫来到编辑珀金斯所在的著名的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本以为结果会差不多,没想到珀金斯居然说他们打算出版这本他写了3年的书,但需要做大量删改。在珀金斯的努力下,书稿删了300页,书名也从原来的《噢,迷失》改成《天使,望故乡》。
图书出版后,一个月卖了一万五千本,沃尔夫也成为知名作家。
沃尔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得以出版。他的写作洋洋洒洒,毫无节制,在珀金斯的强烈建议下,他们废寝忘食地改稿,最终缩减到初稿的四分之一。
《时间与河流》同样大获成功,但是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本书的成功应该归于编辑珀金斯,而不是作者沃尔夫。这最终促使沃尔夫离开了珀金斯,转投其他出版社以证明自己。
沃尔夫天生充满热情,狂放不羁,包括爱上大自己20岁的服装设计师艾琳·伯恩斯坦(妮可·基德曼饰),对方还是个有夫之妇。但是,沃尔夫和珀金斯亲密的关系却引来艾琳的妒忌,因为她感到珀金斯抢走了沃尔夫对她的激情。这也成为影片最大的情感冲突之一。
1938年,沃尔夫因结膜型脑膜炎而去世。
硬币的另一面:伯乐编辑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天才背后的编辑珀金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文学界天才辈出的年代,也被称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产生了大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麦克斯威尔·帕金斯便是这三位作家的幕后推手,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编辑之一。
当年为了出版海明威脏话连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珀金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保守的上级抗衡,书籍终于顺利出版。
沃尔夫的作品中经常提到找不回的精神父亲和故乡,这也成为“迷惘一代”的重要特征。而克制、内敛的珀金斯对于沃尔夫而言不光是伯乐和知己,还是精神上的父亲。菲茨杰拉德也曾说:“帕金斯是我们共同的父亲。”
沃尔夫出版《时间与河流》后,在扉页的致辞中把这本书献给珀金斯。但是珀金斯感到诚惶诚恐,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编辑不应该留名。”
对于大量删改作者的书稿,他也有困惑,“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吗?还只是让它们变得与众不同”?
作为编辑,他认为,“我的工作,我唯一的工作,就是把好书交到读者手里”。
对于作者,他也有几句金科玉律:
“重要的不是写得多,而是好故事。”
“身为作家,要懂得取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