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分类: 文化/读书 |
https://p.pstatp.com/large/16c200031f64a69f57d6
2017年2月18日正月廿二雨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气象历法,从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既有反映季节的“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有反映气温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反映天气现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更有反映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了解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https://p.pstatp.com/large/16c200031fe53798b50c
题图来自青简摄影《二十四节气》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农谚
春雨贵如油。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雨水三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本周六2月1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阳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真正气象意义上的春天。
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他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
雨水养生: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说到这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
“草木萌动,调脾养神。”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雨水当令食材:韭芽、菠菜
杭帮菜的显著特征是适应时令,讲究“不时不食”“适时而食”。 根据杭帮菜图书《廿四节令菜点》,雨水节令菜肴为韭芽鸡丝、西湖醋鱼、山药素烧鹅,当令食材为韭芽、菠菜。
“雨水复雨水,韭芽鸡丝烩。”白嫩的鸡丝配以雨水时节最鲜嫩的韭芽,清淡爽口,鲜香滋润。此菜宜脾胃,也适应雨水节令调养脾胃的养生需要。西湖醋鱼、山药素烧鹅都有健脾开胃的功效,是适合雨水时节食用的菜肴。
另外,可多食汤粥以滋养脾胃。汤粥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少食生冷之物,不吃燥热之物,冷饮、辣椒都应当慎食,以顾护脾胃阳气。也可多吃些诸如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