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东西总有存在的理由
| 分类: 杂弹 |
年底岁末,从影评人炮轰《长城》质量低下,围绕《长城》《摆渡人》等国产贺岁档电影的低评分,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评分话题大战,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首当其冲,被点名批评破坏了电影生态系统。但像“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这样的文章,也获得网友力挺。
硝烟散去,我们看到,猫眼的专业评分突然蒸发,只剩下观众评分,因为猫眼的观众评分向来很高,专业评分的分数向来较低。豆瓣更突出,国外电影的评分往往偏高,对国产烂片则毫不留情,《摆渡人》一开始只有3.3,《长城》只有4.9。有趣的是,《摆渡人》的分数曾经到过4.4,当豆瓣评分被《摆渡人》宣传发行方炮轰“有猫腻”后,分数又回落了好几个点,不排除是豆瓣忠实用户的报复性所为。
经此一役,豆瓣大火,从原先文艺小清新的标签,一下跃升为业界良心,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评分系统。
那么,为什么低评会引发如此大的影响呢?说明评分系统事关口碑和票房,甚至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生死。
一部电影上映前的造势固然重要,但大部分人还是要看上映后的评分表现,所以才会出现一开始有水军出没拼命刷高评分,或者刷低竞争对手评分的现象出现。
随着第三方购票平台的崛起,手机客户端拥有好几个购票系统,时不时刷一刷现在哪部电影受好评,哪家平台优惠更多,然后再决定购票,已成为很多影迷的习惯。猫眼、淘票票、糯米网、格瓦拉、淘宝……这些平台也都有观众评分。猫眼由于先入为主,聚集了一大批电影记者和影评人,他们的评分比较客观。但是毕竟是购票系统,加上猫眼这几年也参与影片制作、发行,评分难免会和利益关联。豆瓣就不一样了,豆瓣可以说是内地小资网站的鼻祖,豆瓣电影评分也来自电影爱好者自发打分,即使短期内存在水军,也依然无法影响一部电影真正的评分。
因为豆瓣评分和利益不捆绑,所以才能更客观公正,也在这次风波中获得网友力挺。我们要看到,低评是实事求是,如果国产电影能在这样的国际化潮流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奋起直追,那才是这些电影评分平台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庆幸在这样一个被数字绑架的时代,像豆瓣这样的评分系统能够活得那么久,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参考,让我们知道,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