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杭派手工书画装裱的魅力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杭派书画装裱”工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武林街道有一位64岁的杭派书画装裱师沈建国,是这个辖区唯一的一位杭派书画装裱传承人,让我们跟随他来体验一下传统手工书画装裱的魅力。
阅画无数,一眼看出好坏
沈建国小名沈阿四,住在武林街道观巷的一楼老房子里已经很多年了。我去找他是在正月二十一,沈老师告诉我,因为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会休息,所以他每年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会开工。
手里正好有一张别人送的画鸡的卷轴画,放在家里20来年了,有些破损,这次特意拿过来请沈老师帮忙重新装裱。沈老师看了看,说:“这张画破损有点严重了,但我看着品相不错,还是值得重新装裱、珍藏的。”做了40多年的装裱,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书画鉴赏,但靠着阅画无数,他能够一眼看出一幅字画的好坏与品质。
装裱涉及的工序达二三十道,像我这张需要重新装裱的画,涉及上浆、揭裱、上墙、挂凉、托底、装绫等复杂细致的工序,全部完工需要15-20天。
沈老师把房子的外间用作工作室,四周墙壁刷满了防潮用的白宣。天气好的时候,墙上会刷上多张字画,干了后用起子把画揭下来再裁切。他说装裱这门手艺是看天气吃饭的,一年中秋季最忙,梅雨季节和夏季因为天气潮湿的原因,会空下来。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书画交易红火,连带着装裱生意也跟着好起来。
祖传三代,给不少大师裱过画
沈建国老师做装裱属于子承父业,从小跟着父亲学,耳濡目染。但小时候他对这门手艺不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去了工厂做工。父亲20多年前去世后,他开始独立干起了装裱。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三代。
沈老师的父亲叫沈文达,曾给潘天寿、费新我等大师做过装裱,他家里也收藏有大师送给父亲的字画。说话间他拿出了费新我的一幅字“神欢体自轻”,下面落款是“文达同志属,壬戌夏月,新我左笔”。还有一幅是商向前书法《郑板桥题竹诗》,落款为“山东琅玡向前书于一九八九年”。
“(装裱)这个活儿很辛苦,如果不仔细,就很容易闯祸。”比如揭裱,需要把画心由旧裱上揭下来,然后重新装裱,稍不小心就可能对原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只有专业的手工装裱师父才能做。
沈老师有个女儿,并没有从事装裱,“但装裱的整个工序她是了解的,其实也能做。平时有空的时候,她会帮我买买装裱用的绫、绢、锦等材料,我们用的绢是苏绢,用的绫是杭绫,都是一流的材料”。
沈老师说自己年纪大了,活也接得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是给老客户裱画。有些老书画家一直习惯在他这里装裱,在他们眼里,手工装裱的质感是机器装裱所无法取代的。“只要能做得动,就继续做下去吧。至于女儿能否传承这门手艺,我还是尊重她的兴趣爱好,不会强迫她。也希望懂画的人来学习这门技艺,把它传承下去。”沈老师如此说。
机器装裱红火,但无法取代手工装裱
听沈老师说,目前杭州只有十余位手工装裱艺人,手工裱画师越来越少。由于机器装裱省时省力,费用又低,很多做手工装裱的手艺人改做了机裱。
虽然机器装裱有它的优势,但有些工序只能由手工来操作,特别是对一些古旧字画的修复工作,裱画机永远取代不了裱画师的高超技艺。沈老师说:“只要有纸就有装裱,这门手艺已经有几千年了。机器裱画现在虽然多,但和手工裱画针对的顾客是不同的。一般用于收藏的名家作品会找手工裱画师来装裱,裱好后的字画看起来高档又有品位。自己写的或是普通字画装裱要求不是太高,机器装裱就很实用。”
延伸阅读
三分画,七分裱
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美丽的名画需要有华丽的外衣来装饰,来保护,而裱画师正是专为名画制作嫁衣的人。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一幅古画,纵使受损程度相当严重,在裱画师手里,也可以起死回生,这不能不令人佩服裱画师的高超技艺。
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唐太宗重视裱画,将王羲之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为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自此传入民间。明清装裱技艺成为专门行业。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傅抱石,文玩鉴赏专家韩少慈、李孟东,也都是裱画铺里学徒出身。
装裱按工艺有“苏裱”和“京裱”即“南裱”和“北裱”之分。按品式可分立轴、中堂、对联、横披、条屏、镜片、扇面、手卷、册页等。其基本步骤包括托底、修补、大托、晾干;需经调浆、托背、上墙、加条、裱绫、上轴、加签等数十道工序。用到的工具包括挣墙、案台、晾架、拷贝桌、人字梯、排笔、棕刷、裁纸刀、界尺和切板、锥针和镊子、启子、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砑石(亦称磨石)、蜡板等几十种。
“神欢体自轻”,出自唐代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郑板桥《新竹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