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不仅仅是二元世界的划分

小王子,击中了我们内心的痛处
发条梨子
《小王子》赞美天真和纯洁,对“文明社会”异化人心的批判力度,超过了大多数正儿八经的严肃文学。
孩子们读《小王子》,大概如同见到知己般的欣喜;而我们这些大人读《小王子》,恐怕会惭愧得低下头去。
作者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个渴望冒险和自由的飞行员,他想通过这本书,呈现出一个理想的人类文明的境界,但那又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这,证明《小王子》实质上是一个无比悲观的故事。
《小王子》最让我喜爱的,是书里的各种隐喻和象征,直白得仿佛晶莹剔透,不由得叫我们自动对号入座。
那个土耳其的天文学家,率先发现了B-612小行星,但因为他的着装,天文学界的学术会议根本不认可他的成果,等他换成西装革履后,大家立刻就承认了。这种把人物外表和民族身份凌驾于事实之上的现象,今天何曾消失?
那个只能统治一只老鼠的国王,虚张声势地维护着自己并不存在的权力,你说他是可笑呢还是可怜?
还有那个商人,这是全书最让人厌恶而没有丝毫好感的人了,他只对数字的增值感兴趣,完全不在乎他的“生意”是否产生了任何社会价值。爱虚荣的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其实我们自己也都或多或少有这个缺点吧,但怎么没一个人敢承认呢?
最击中我心坎的,其实是那个酒鬼,他喝酒是为了逃避让他羞愧的事——喝酒,这个人物简直是对人性弱点的最精彩描写。我们可以把喝酒替换成任何事,破财、失恋、事业失败,你逃避过吗?敢说没有?
对啦,还有地理学家,看上去学究气十足,但完全脱离实践,无法提供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在现实中我们不都被这样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作者和小王子同情的是点灯人,它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但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终究盲目地虚耗人生。
小王子在地球上遇见的卖解渴药的商贩,最具有现实上的讽刺意义。我们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了很多看似有用,但完全是舍本逐末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人活生生坐在你的旁边,你可以开口就跟他说话,为什么还要发微信?
其实我认为用孩子和成年人来二元划分《小王子》里的世界,是太轻率了。这只是外在的表象,更本质上这个故事说的是真理和纯真,与荒诞的现实世界的对立。
因此改编《小王子》为电影是非常难的。你需要让它看上去是一个童话,但又不单纯是童话。如果只是照实将国王、酒鬼、狐狸搬上银幕,它很难给你小说中同样的童萌稚气感。
《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用了一种创新的方法。电影里的叙事主干不再是飞行员和小王子,而是一个望女成凤、刻板教条的严酷妈妈,她和女儿的冲突呼应了原故事中飞行员和小王子的核心矛盾。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平行故事就此展开。
蔡康永小S缘何退出“康熙”?
查小欣
节目长寿,一做12年,收视屡破新高,话题性强,又曾获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主持人奖,2005年正式打入内地市场,今年1月小S旧爱黄子佼做嘉宾,上演一幕“世纪破冰”。何以事隔只9个月,蔡康永闪辞?小S誓言追随,令节目即将终结?
蔡康永闪辞原因,有几个版本。有指近年《康熙来了》收视平平,传停播已久,就因为黄子佼一集拉回收视率,所以拖延一阵;又因之前有电视金钟奖,他们有报名,如果入围,节目停播就尴尬了,又拖一阵,不过最后他们没入围,打开节目步向终结之门。
蔡康永的官方回应是“因为要拍电影”,这理由可信度极高。看看蔡康永在电影方面的“履历”,他1990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编导制作硕士学位,返回台湾参加电影制片以及编剧、影评工作,后跨足广播影视圈。当初他念电影,但回台湾时,是电影最差的时代。现在内地电影市场疯狂上升,他除了“康熙”,又主持内地节目,此时他拍电影,在资金及演员方面都不成问题,的确到了他圆梦的时刻。
其实自互联网崛起,世界各地不少高销量杂志都因亏本停刊,电视台的广告费亦给网络魔爪抢去不少,台湾有电视台的广告价格已由每10秒钟33000台币萎缩至每10秒钟2万块台币,还要再额外附送对方五个时段。营业额暴跌,从业人员的薪金锐减至15年前的一半。没有钱,节目制作费遭削减,邀请嘉宾也只能付微薄的出场费。相比内地电视台有庞大广告费支持,节目制作大洒金钱,给艺人天价出场费,台湾节目主持则要大打人情牌才请得到大牌嘉宾,台湾制作的电视节目竞争力大跌。所谓见好就收,“康熙”这个时候要走了,正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