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两个第一次

(2015-06-18 00:06:29)
分类: 散文小说

说明:《杭州日报》为庆祝创刊60周年而推出了征文活动,我与这家报社还真有一段故事,从娃哈哈跳槽后到的第一个单位就是临时成立的杭报外联部。然而过了一两个月莫名其妙就宣布解散了,当时通知我的时候无异于晴天霹雳,我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迷惘。之后还有几次投稿的交集。不过我写这样的文章投稿似乎很傻,一来部门莫名其妙解散对报社来说是很尴尬的事,二来我在最后写的周华诚最近也辞职了,所以我想我的投稿应该是发不出来了,那么就出现在这里罢,纪念我的一段青春。

 

回想起来,我和杭报的交集始于20年前。那一年,我坚定地从第一个单位辞了职,投入了杭报的怀抱,之所以做出从正式工变为临时工、干的活儿其实是拉广告的傻事,全因为无知者无畏,当然更重要的是,文艺青年对于杭报这样的文化单位完全没有免疫力。

1995年,我从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娃哈哈公司辞职,跳槽到了杭州日报,因为看到了杭报上的一则招聘广告——外联部需要若干名工作人员。那时我对娃哈哈工作时常需要出差头痛万分,加上对报社的工作景仰万分,于是想也没想就去报名了,连外联部到底是干嘛的都搞不清楚。外联部当时设在体育场路杭州市体育馆旁边的一楼街面房,当然现在已不复存在。杭报当时也还没搬迁到体育场路,依然在国货路。报名时外联部的负责人,一位中年大叔看了看我的履历,问我是否属于分配到娃哈哈,我说“是的”,他就劝我不要离开,“你那边是正式工,到我们这里是临时工,不要做傻事”。但我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说自己已经下定决心离开娃哈哈了,于是他就叹口气让我报上了名。记得我到娃哈哈办公室办离职手续时,帮我办事的那位姐们还特别羡慕我,“哎哟,可喜可贺,到大报社去啦!”

没想到在外联部跑了才一两个月,有一天这个中年大叔突然对我们几个招聘进来的年轻人说,部门宣布解散!这对当时还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当晚,他和另外一位在外联部工作的大姐请我们吃了顿分手饭,大家就此各奔东西。那是个五月,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遭遇失业,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我在定安路一带游荡,太阳晒在我身上,内心却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仿佛一下子沦为了这座城市的流浪汉。那个下午我也接到了叔叔的一个电话,得知我失业了,就热心地帮我联络,说自己的朋友在北京正需要人,“你去北京找他吧!”于是没几天我就告别杭州当起了北漂。

1999年,我从北京回到了杭州,在杭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采访北京著名的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的文章,当时的编辑是吴新。这是我第一次在杭报上发表文章。后来吴新又发了一篇我的散文,记得我当时还拍了一张草帽的照片传给她,她拿来作为文章配图一并刊登。不过没多久吴新就升职离开杭报了,不管她能否看到这篇文章,我都想奉上自己的谢意,要知道对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来说,编辑的肯定往往鼓励着作者有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当然,我也想谢谢杭报外联部的那次招聘,如果没有那次招聘后的失业,或许我也不会北漂,也不会变成一个记者。

2010年之后,我爱上了杭报周末刊登的《杭州人走世界》栏目,这个栏目是作者和大家分享国外游学、生活、旅行见闻等经历。我一连在上面发表了六七篇文章,承蒙编辑王燕的厚爱,刊登了我到美国旅行的一些所见所闻。有的朋友也看到了这些文章,在聚会时特意告诉我并表示喜欢。尽管可能是客套,但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报纸的存在意义——能与更多人分享你的故事。

家里订了好几年的《杭州日报》,尽管现在看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我依然坚持每年订阅,因为始终认为网络浏览无法替代纸质阅读。通常我很喜欢翻阅杭报的文化新闻和副刊,这上面有我熟悉的记者同行。时间过去了很多年,电影记者、电视记者、文化记者等也一茬茬换了好几拨。我也采访过杭报副刊的编辑周华诚(最近刚辞职离开了报社),那是他的新书《爱比技巧重要》悦览树读者见面会上,后来,我们报纸还报道了他发起的“父亲的水稻田”众筹。这样的交集,倒是我当初想进杭报时想也没想过的——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的想象力永远赶不上现实精彩的千变万化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