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班》浙大紫金港校区见面会,导演肖洋和主演董子健、王栎鑫、夏天出席。孙红雷扮演的周老师希望通过精英教育改变中国命运,但导演却通过这些天才少年的大学生活表达做个普通的奋斗者、做个正常人的愿望。整部电影很搞笑,结尾却归于现实。中国的少年班对社会是否有推动作用?这倒是影片背后需要思考的。
虽然青春片已经引起大家的审美疲劳,但青春片依然源源不断在路上。特别是暑期档,更是青春片的热潮,6月19日有《少年班》,7月9日有《小时代4》,7月10日有《栀子花开》。
如果说大家对怀旧的青春片已经不感冒,那么现在的青春片已经知趣地改变了角度,或者说更加细分了,比如《少年班》就是首部将主角设定为少年班大学生,这群人的青春是怎样的呢?
这段时间《少年班》正在全国各大高校作点映,6月10日导演肖洋带着主演王栎鑫、董子健和夏天来到浙大紫金港校区。提前看了这部电影,和大多数青春片前面搞笑后面感伤的设计差不多,前半部分极尽搞笑之能事,偷看女神跳舞,大学舞会,和女神约会,往澡堂扔“化学武器”,校园集体裸奔……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不过正如“不伤痛就不叫青春”,影片在后面依然免不了伤感,有的被学校开除,有的没有和喜欢的女孩在一起。结尾少年班被解散了,这些少年做着各自喜欢做的事,大学里的女神也没有和她欣赏的少年在一起,而是选择了一直追逐她的物质条件优越的坏学生。这说明导演是抱着现实主义态度的。问他为什么把女神安排成这样的结局?他说“这就是现实啊”。
孙红雷演的是少年班负责人周知庸老师,他从全国招收了22个天资异禀的孩子,他们最小的年龄11岁,平均年龄15岁,智商都在140以上,能够轻轻松松解开大学数学系同学都做不出的数学难题。
这些少年1998年9月10日开始来到南清大学。主角是5个少年班的少年:周冬雨扮演的周兰,孤傲寡言;王栎鑫扮演的麦克,浪荡不羁;11岁的神童方厚正,性格可爱;来自河南农村的王大法,拿着龟壳念念有词,就能解出难题;而董子健扮演的吴未,在虎妈的教育下性格怯懦,智商普通的他被母亲送到少年班,希望能出人头地。
周老师是个理想主义者,学校少年班第一届学生,曾经留学德国。他信奉精英教育,认为天才不能被埋没,“参天的乔木必有灌木陪伴”。他顶着学校反对的声音成立少年班,甚至不惜伪造红头文件让学校同意少年班选拔出来的攻关小组参加全球数学大赛并获奖,赢得世界瞩目。但是这些青春期的少年并没有按照他所期望的样子发展,他们不务正业,不是想着约会,跳舞,就是喝酒,打架。吴未默默喜欢着周兰,周兰却喜欢麦克,麦克、方厚正、王大法几个人集体追求着学校里的女神,以致和喜欢女神的富二代打得不可开交。他们闹出的种种事件让学校头疼不已,校长决定让少年班停课,周老师的理想也遭到了破灭。
那么影片的主角到底是谁?这是这部影片有些游离的地方。虽然从商业市场考虑,导演从喜剧的方式切入,用喜剧的方式讲述少年班孩子的青春,无疑受市场欢迎,但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的拍摄方式太过轻松而少了更富有力量的内容。导演似乎视吴未为电影的核心人物,他本是一个普通人,但被母亲硬塞进了少年班,他有很多的苦闷,因为班上的同学都是少年天才,唯独他资质普通,每次考试倒数第一。所以影片看似以他的角度来告诉周老师、家长们以及学校的老师们,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这些孩子身上,他们也是普通人。让他们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这样的拍摄方式,吴未的戏应该做得再足一些,同时也是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
但影片的英文是“The
Ark of
Mr.Chow”——周老师的方舟,从字面上来看,第一主角应该是周老师周知庸,同时把他作为第一主角也更有戏。他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我支持周老师的观点,他推崇精英教育,他认为人类的进步是通过这些天才发展的,不能把天才和普通的孩子放在一起接受教育,这无异于抹杀了他们的天分。他的这种理念和现在的大学扩招是背道而驰的,少年班也由于和大学扩招相违背而解散(少年班从原先的20多所变为仅存两所大学还保留)。周老师在片中有两段演讲非常精彩,他鼓励这些天才少年“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最勇敢的声音,当命运让你们逆风飞翔的时候,一定不要随风而去”。他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要随波逐流,这正是目前中国教育倡导的共性所缺乏的。如果电影把主题放在周老师身上,一个推崇精英教育的老师如何让一群天才少年获得成就,改变中国的未来,那无疑更能够给人以鼓舞人心的力量。那《少年班》可以和《心灵捕手》《死亡诗社》这样的电影一样,让人振奋,也更能够让人尊敬,即使这样的老师最后失败了。
不过导演肖洋说了,自己并不想把重点放在探讨教育上,而是少年的成长上,或许前者太过沉重,后者则更具票房看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