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记忆
| 分类: 散文小说 |


外公外婆家的老屋系列,站在老木门前留影是我每次回去的规定动作
今年清明,终于说服孩子和我一起回老家。她在台州的三门和临海只呆过两三年时间,几乎没有记忆,所以对回我的老家也是没有感觉的。去年国庆我曾收拾好了行囊,准备把她从学校里接回就直奔台州老家,没想到她坚决不同意回去,于是我早早做好的计划也全部落空,事实证明我只是一厢情愿。后来我知道为什么故乡只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什么是故乡?是你生活过比较长的时间并拥有深刻记忆和情感的地方。孩子认为自己的故乡在杭州,因为她的记忆全部在杭州,这无可厚非。不过,我知道今后的我极有可能是形单影只回故乡。
4月3日周五,下午4点半从杭州运河东路上高速,路上不算很堵,不过到临海已经晚上9点了。第二天早上,从临海大道往东,到前江南路右转,到江石西路左转,到底右转,就能看到开石村。开石属于大田镇大洋街道,毗邻临海火车站,离临海市区只有十多分钟的车程。奇怪的是,以前我总是搞不清楚回开石的路,这次的东南西北却搞得清清楚楚,仿佛心里有一张地图。
每次看到开石的小村口,内心就莫名激动起来。开石依然没什么变化,下过雨后的道路泥泞,从桥头转弯开一点路就能到老家门口。外婆去世已经20年了,外公2012年去世,于是再也看不到他们出来迎接。小时候,每当我们寒暑假到这里,总能看到外公和外婆早早地站在老屋门口等着,笑眯眯看着我们从小路走进来,“春杨晓阳来啦!”软糯的临海乡音真亲切。
虽然老屋旁边早早就盖起了新房,但我和姐姐每次回家,总喜欢在老屋呆着。炉膛里的灶火,古旧的木楼梯,斑驳的外墙,吱呀的木门,漆花的老家具……一切都勾起年少时的回忆。这次再回老屋,是外公去世后第一次到他的房间,看到房间已经空了,再也看不到外公了,再也看不到他对我打招呼,忍不住想哭。
如今老屋和新屋只有二舅妈在这里留守,老家的少壮都已经出门了,二舅也出门做木工赚钱,二舅妈就像小时候的外婆,男人们都出门了,只有外婆一个人守着老屋,痴痴地想啊望啊,一个人久了,得了老年痴呆。二舅妈身体很好,多年后看到她依然和以前差不多,她也是停不下来的,只要家里一来人,总是忙里忙外,生火做饭。以前还有小孙子相伴,自从他读了从台州国际文武学校以后,就只能在假期的时候回来和奶奶相伴了。
刚到老屋,大舅舅、妈妈、二舅妈他们都在忙着包青团。甜青团和咸青团,用模具做成两种花色。用栗子树叶托底,甜的里面包着豆沙,有的是用大赤豆,有的是用小红豆,大赤豆做的馅儿当然更香。咸青团包着肉、冬笋、雪菜、虾皮、大蒜苗做的馅儿。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做这个,做好了放在蒸屉里,蒸过以后拿出来,绿油油的非常喜人。
听在台州高速公路工作的同学芳芳说,她以前在三门岭口收费站上过班,统计一年中高速小客车流量最大的是清明,竟然超过了春节,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可以不回老家,但清明一定要赶回老家祭奠先人。扫墓和祭祖,代表着家族生命的一种延续,代表着家族香火的绵延不断。当然,在今天,清明时上供、烧纸等陋习可以摒弃,一捧鲜花更可以代表后辈们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前一天,一般是到女方家里扫墓。正清明这天,是到男方家里扫墓。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前上坟,避开高峰。扫墓这一天,家里会非常忙碌,因为要烧各种吃的。开石这里的习俗是,烧好饭菜后男人们用角箩挑着,到山上的坟前先上供,之后大家一起吃中饭。小舅舅说:清明节做一桌吃的,既是祭奠先人,也是家人团聚野餐。因为饭菜都已冷掉,所以清明在古时候也叫寒食节。这时候一大家子人都难得聚在一起,一起追忆先人,聊聊现在,是增进彼此感情的一个好机会。这样的团聚时刻即使在春节,也是很难实现的。
山上山下,到处可以看到挑着角箩的人,往往是祖孙三代甚至四代一起聚集在一起为逝去的老人扫墓,热闹程度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而在春天这个时间,山花到处开放,草色青青,既是扫墓,更是踏青。
美食篇
祭扫篇

角箩,上面写着1976年桂月,桂月不是人名,而是农历八月,因为八月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从大田到开石的一段路上开满了油菜花,也是情侣或新婚夫妻们喜欢来拍写真的地方

害羞的小朋友躲在我们背后

昔日的小朋友已经长大,不再喜欢一起玩耍
松花从树上摘下来,要等里面的粉慢慢孵出来,抖落后就成了松花粉

映山红在台州老家也叫柴爿花,小时候摘掉花蕊,花朵可以吃,酸酸甜甜,每年春天都会采摘当做捧花
Links
古人比现代人更会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时踏青从立春那天就揭开序幕,到野外嬉戏玩乐,认为这样既可消灾驱邪,又能健身壮体。《岁华纪丽谱》就记载有“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的诗句,说的就是阴历二月春游的盛况。到了魏晋时,在“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清明前后,人们在这天要到水边举行一种叫做“祓除”的仪式,人们聚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草药擦冼全身,以水除垢祛病。
古人春游踏青赏花,内容丰富多彩,风趣无比,比我们更会踏青。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向今人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古人踏青除赏花外,还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玩得有滋有味。他们觉得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时京城长安士女游春踏青赏花时是这样玩耍的。“士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做野宴的帷幄。”这种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式的赏花,至今仍在日本流行,日本人爱好这样赏樱花。可见,古人郊游时,是多么的不拘小节,自由放松。(链接部分内容转自杭州广电报《旧闻新知》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