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别离》 两种挣扎

(2012-11-11 22:41:21)
标签:

纳德

伊朗

追风筝的人

一次别离

信仰的力量

分类: 电影
《一次别离》 <wbr>两种挣扎

   信仰的力量让人不会轻易犯罪,让人心向良善,这是影片无形中传递的。
   
   一次别离,代表着两种态度,两种选择和挣扎。纳德与西敏这对伊朗社会的中产阶级夫妻,妻子想出国逃离现实,丈夫带着女儿留下来力图解决问题,所有的矛盾却在几天时间里突然激化,信仰、法律约束、阶层斗争、伦理观念等各种社会现状得以展现。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发生在阿富汗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两个国家毗邻,风俗习惯相似。但是《一次别离》几乎没什么社会历史背景,是非常简单的家庭故事;《追风筝的人》却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前几天看片时,字幕放了好久,全场没有人起身,直到全部结束。个个看上去脸色凝重。
   朋友说,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多次,这次的大银幕体验和在电脑上看完全不一样,再次被强烈震撼到了。“看了它,对伊朗社会的现状有了全新的认识,伊朗的宗教、法律、家庭观一目了然。中国现在已经没有这样关注现实的电影。”
    说实话,看的过程中我很不安,这部电影甚至拍得很琐碎,从头到尾两夫妻、两个家庭一直在吵架,从申请离婚到互相起诉对方,一个起诉对方暴力导致自己的妻子流产,一个起诉对方在照顾痴呆症父亲期间私自走开,差点导致老人死亡。
    这样风格的电影在影院太少见了,我们总是在影院里享受娱乐,享受好莱坞大片为主的影市带来的或惊悚或刺激或3D的视听效果,所以猛然看到这样反应现实的电影,一下子觉得不适应。
    电影到了尾声出现高潮,原来这背后藏着一个相互隐瞒的秘密。
    诚信、不撒谎,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人在面临艰难抉择时能保持自己的良心吗?或许每个人看完这部片子,都需要好好思索一下,我们能像纳德的女儿特梅要求父亲那样——你不能假装自己不知道保姆怀孕了——但如实招来的结果是纳德会坐一年到三年的牢无法照顾家人。在说谎能挽救家庭、不说谎就要坐牢的情况下,谁能坚持后者?
    如果女佣瑞茨撒谎自己是被纳德推了之后流产的,那么她可以拿到1500万里亚尔的赔偿,帮助丈夫还债,一家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如果她说真话证明自己已经流产不是纳德犯下的过错,那么他们一家无法得到赔偿。瑞茨最害怕的结果是:“撒谎会受到真主的惩罚。”这其实也是这个伊斯兰教国家的人做事的底线,这个底线最终让他们各自都做出了决定。
    信仰的力量让人不会轻易犯罪,让人心向良善,这是影片无形中传递的。
    尽管我们看到的都是现实生活的沉重和琐碎,最终的结果也是开放式的,纳德与妻子西敏最终在一起了吗?两个家庭互相让步何解了吗?结果如何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信仰和道德的力量,它在最后点亮了整部电影,成为照亮残酷生活的一道光。
   11月13日,这部包揽一年中世界范围内43个重要奖项的伊朗电影终于得以在国内上映——包括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导演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3位女主演)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3位男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纳德与西敏11岁的女儿特梅由导演阿斯哈·法哈蒂20岁的女儿扮演,她和其他两位女主演共同荣获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西敏:他认得出你是他的儿子吗?
纳德:但是我认得出他是我父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