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大自然是最美的一幅画
标签:
文化李梅西湖艺术来源于生活残荷秋韵 |
分类: 西泠 |
人物名片
李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优秀教师
10月21日,西泠印社集团主办、西泠艺廊承办、杭州法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当莱茵河遇见西湖——帕赫、李梅中法艺术双人联展》将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32号4楼西泠艺苑内揭幕。一位来自法国斯特拉斯堡,一位来自杭州,同样是以水为源的城市,从莱茵河到西湖,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共通之处。
李梅的艺术工作室“梅开居”位于转塘的梅家园村,如果不是她的研究生骑着小摩托在前头带路,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附近这个线路迂回的旮旯之地。“到我这里来,就是到乡下来了。”李梅教授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也是如此说。城市边隅的乡下,却有着让我们艳羡的花鸟鱼虫,斑点狗在门口摇着尾巴迎接,十几只芦花鸡在院子里找虫吃,喇叭花、桂花正在盛开,丝瓜、南瓜结着硕大的果实,偶尔见松鼠在高大的树木间跳跃……宛如进入和自然同呼吸的百草园。
家里的鸡在等着我
李梅在梅家园居住4年多了,这幢房子由厂方改建而成,形似LOFT,高高的屋顶让房间显得异常通透,更为奇妙的是,坐在房间里也能分明地感受到,太阳的光线随着云卷云舒变得忽明忽暗,映照在人的脸上,这绝不是在城市的楼宇里所能体会到的自然。
李梅是东北人,所以工作室里的座椅都铺上大红大绿的棉布。由于特别怀恋质朴的东西,整个居住环境都是原生态的,“如果你要感受生态的和谐,看我这里就可以。”她骄傲地讲给我们听。论植物,有樱桃、樱花、桂花、梧桐树、喇叭花、茶花、腊梅、向日葵和油菜花;论蔬菜,有丝瓜、西红柿、辣椒、韭菜、南瓜、秋葵……动物自不必说,斑点狗杰克伴随主人11年了,公鸡叫声不绝于耳,抬头便可看见松鼠在窗外跳跃。我们聊天时,突然有只老鼠不知从哪儿摔到地上,呆住几秒后鼠窜,正惊讶时,李梅说在这里都是司空见惯,“曾经有条蛇爬到厨房游荡一圈后出去,把朋友们都吓得跳到桌子上。有一次我们听到狗在外面狂吠,看到地上一只球在滚来滚去,才知道这里还有刺猬。我们种的樱桃自己是永远吃不到的,因为被各种大的小的鸟都吃完了。我们已经和这些小动物们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
大自然光线的一明一暗,生态的一呼一吸,在这里都能够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李梅说自己离不开土地和自然,这也是绘画的根基和获取的自然给养:“如果生存环境都不关注的话,绘画的平台就不稳健。自然能带给你最多的灵感,别人把钱贴在地板上、装修上,我愿意花在空间营造上,这可能也是画画的人和普通人在看法上的最大区别。”
住乡下有没有感觉不方便?“这要看你怎么看了。天天山珍海味的这里肯定没有,但在这里,我与空气、环境共呼吸,大自然能带给我充实。”所以在美院上完课后,她会开玩笑地和同学会道再见:“下班了下班了,家里的鸡还在等着我呢!”
入画的风景是最大的人文
李梅喜欢画风景静物,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她看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木都有灵性。有感觉的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画。时间短就取近,喜欢到西湖、西溪作画。时间长,可以专程去马来西亚、日本进行远途写生。在她的作品里,画荷尤其多,曾经在巴黎举办过《残荷秋韵》李梅个人作品展。
李梅一开始学版画,后来她的创作类型很丰富,水彩、油画、装置、人体写生等皆有涉足,目前以油画和水彩系列为主。我们容易把一位画家归于版画家、油画家等各种类型,问及李梅喜欢别人称呼她为哪种类型的画家,她认为:“画画的类型不重要,好的艺术家不应该被画种局限。”
也是知名的摄影发烧友,也喜欢到各地旅行,旅行和镜头中的风景都成了她创作的素材,但她直言自己不大喜欢画人,“人身上具备的东西太多,很难精确地表现出来,这倒不是技法的问题。看得多了,人表现出的恶的东西也太多,其实入画的风景是更大的人文,万物用它的含蓄姿态呈现人所想表达的,给出的内涵也是我想要的”。
在东北建设兵团长大,和黑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再到现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用更多的笔触画自然万物,她用高更的名画《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来诠释这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状态,“不是回归原点,而是螺旋式上升,是升华的过程”。
她说,自己心里需要的绿,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永远追寻不到的。“有些人可以离开平地住高楼,我不能离开,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回归。”
自然之美也在于色彩的缤纷,所以李梅的画呈现出的色彩也是斑斓的,一年四季的花草树木皆有其自然丰富的色泽。“心理阴暗的人画不出鲜艳的花,当我看世界是美丽的时候,画出来的画肯定也是美丽的。”快人快语的李梅心里藏不住乱七八糟的东西,喜欢把快乐传递给别人。所以她坚持艺术一定要让大家能感受到共鸣,“艺术家不能太自我,我对艺术的界定就是要你读得懂”。
欣赏画和欣赏美都是快乐的
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自然给了她艺术创作的馈赠,李梅才不愿意给自己的画作加入纯粹的商业内容,“我画画没有功利心。你看中的画可以拿走,就是因为你看懂了”。
现在的精力2/3用于教学,1/3画画,所以感觉时间不够,只能向年轻人学习熬夜,“经常到两三点钟,我们这把年纪,第二天就能看得到熬夜变成的黄脸婆”。她苦笑。
作为著名的“美院一枝梅”,当了20多年老师,美术教育系主任,她对“美育”有自己的一套理解。经常有学生打电话对她说“你当年说的一句话对我有多么重要”,她自己却忘了。
“画画需要聚集又需要安静,需要内敛又要有张扬,所以画画的人要勇于展示。比如我带学生们到农家写生,农村的老头老太一开始对我们很抗拒,不让画,我就一屁股坐到地上,给他们递一支烟,和他们拉家常,让他们感觉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马上产生兴趣,这样5分钟就搞定了,画完后他们也开心得不得了。”
她会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学生们,“不要在乎现在失去什么,若干年后可能会有几倍的回报。该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该是你的,你怎么争取都不是你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可以套用人生”。
因为教出的学生都是未来的美术老师,她希望学生能把“美育”观念传递下去,“欣赏画是快乐的,欣赏美也是快乐的,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美,人生就不会单一”。现在的大学生有人抑郁,有人跳楼,李老师说美院的学生不会,“懂得画画很重要,心中有一片绘画天地,想法和理念都会宽阔很多”。
后记:这篇文章是为了配合10月21日开展的西泠艺廊第一个画展。这是我最先写出的样子,经过了西泠印社编辑的第一次修改,标题也改掉了,变成他们需要的比较专业美术文章的感觉。付排前又经过了李梅教授的修改,把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都去掉了。
而文章的排版,也反复修改了多次。西泠印社的美编针对我们美编的排版,专门进行调整,变成有西泠特色的美术版面,第二张即是。不得不说,他们是非常专业的,对美术有独到的眼光。之后和文字一样,又经过了第三次修改,放入了工作室的照片。
作者总是喜欢文章最初始的样子,那是不带任何顾虑的原汁原味想呈现的样子,所以贴上这篇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