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修复古籍就是抢救历史
标签:
赵凌杭州图书馆古籍修复文化 |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作为杭州图书馆的资深古籍修复师,赵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带着老花眼镜、成天和故纸堆打交道的花甲老先生。一支毛笔和一个放水浆糊的盆,加上锥子、木尺、木榔头、剪刀、竹起、鬃刷、排刷、配纸等,就是她工作的全部家当。
古籍修复师在全国都非常稀缺,杭州不足十人。他们被称为“修复历史”的人,那些经过虫蛀、鼠啮等破坏而变得薄如蝉翼、斑驳陆离的古书,在他们巧手的修补抚弄后,重新焕发光彩,绽放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古籍修复师,珍贵的古籍才能够一代代得以传承。
一干20年
作为杭州图书馆的资深古籍修复师,赵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带着老花眼镜、成天和故纸堆打交道的花甲老先生。出生于1969年的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古籍修复,当时跟杭州一位旧书店的老先生学习技艺。刚开始,霉烂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有的古书,破烂非常严重,一张纸都无法连起来”,但万事贵在坚持,她在这一行一干20来年。而当初长江以南二三十个和她一起在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班上课的同学,现在只有两三人还在干着这一行。
杭州图书馆拥有5万多册古籍,包括5000多册善本(善本是具有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古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些古籍基本来自文革查抄后的个人藏书,部分则来自古旧书店的采购。“1911年前出版的书,才是真正的古籍,还有一种是1911-1949年出版的书,我们称它们为民国古籍。”古籍用的是手工纸,没有加化学原料,大部分是雕版单面印刷。民国古籍用的是机制纸,印刷方法有油印、影印、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多种,“反倒是民国古籍修复起来最头痛,因为加了化学原料的机制纸,时间一长就容易变黄变脆,还是两面印刷,最难修补”。
纯粹手工技艺
和今天的书籍比起来,古籍的封面几乎没有设计,颜色以古色和瓷青最多。书口、鱼尾、天头、地角、界栏等,每个部位也都有专属称谓。我们采访的那天,赵凌正在工作间修复《仪礼正义卷十九》,属于清代的版本。一支毛笔和一个放水浆糊的盆,加上锥子、木尺、木榔头、剪刀、竹起、鬃刷、排刷、配纸等,就是赵凌工作的全部家当,“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只要拿上这几样东西就可以”。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杭州图书馆拥有除尘修复台、拷贝台、纸浆修复机等专业古籍修复机器,但赵凌依然习惯于手工操作,“机器修复只适用于大片小孔状破损的书籍,对于不规则破损的书,还是手工操作效果更好”。
即使赵凌这样的熟练修复师,一天也只能补七八张纸。补书看起来简单,但手艺好坏一看便知。“新手补出来的会是皱巴巴的,首先水浆糊的浓度完全靠手感,调得太稠补出来不平整,调得太稀又粘不住。补的手法也很重要,手指要灵活。另外,也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喜欢古代文学才能做这个。”修补过的最早、最珍贵的古籍是什么?“最早的是宋版,只有一页纸。最珍贵的是明万历四十一年版本的《圣典》,属于海内孤本,记载着明太祖开国的记录,这套8册24卷我修复了快半年。”
为后人保存文化遗产
古籍修复是一份慢工出细活又枯燥无比的工作,整天面对着一大堆旧书、破书,做着日复一日的修补工作。对于赵凌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套书修复完成,心里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修复古籍就是抢救历史,如果不去做,这些东西就无法传给下一代了。说起来这是一份造福子孙的工作”。
修复完的古书,静静地躺在杭州图书馆恒温恒湿的库房里,走进去还能闻到芸香草的味道。它们会被录入数据库,以便后人研究之用,这些人类文明的遗产也得以永久留存。
图说
1.赵凌使用的全套修复工具
2.3.修复采用的是以纸补纸的技术:先拆线,去掉纸订,展开一张纸的两面。用毛笔粘上小麦淀粉打熟后调成的水浆糊,在破损处刷匀,然后用专古籍修复的专用配纸,颜色一定要比原纸颜色浅,粘在破损处,撕掉多余的部分,再用吸水纸吸干。之后将修复好的书页喷湿,压平,折页,重新装订。
5.16册的明万历重刻本《西湖游览志》,赵凌花了近一年时间才修复完成
10.杭州图书馆古籍阅览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