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 现在的生活不折腾

标签:
张立宪读库老六文化 |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124期生活家“老六”张立宪,杭州时尚周末5月18日出版】老六,大名张立宪,《读库》主编,业余作者,职业编辑
张立宪喜欢“六”这个数字,生日是1969年11月6日,大学宿舍里又排行第六,所以老六的称呼就此叫开。比起张立宪这个颇为严肃的大名,老六在江湖上的名头更为响亮。混文字、出版江湖的人,哪个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京城“交际花”?
穿过龙井草堂幽深的小径,来此“拜见”这位出版界传奇人物。受枫林晚当家人朱升华之邀,晚上他将在枫林晚15周年系列活动上作一场“一枚叫读库的标签”讲座。一件黑色的读库套头衫、一条黑裤子,这位中年坛子脸大叔质朴得就像他做的《读库》,低调地把LOGO隐藏起来,但个中的品质和光芒懂它的人就能感觉得到。
工作和生活高度合一
老六曾是西祠胡同“饭局通知”版主,热衷于聚众吃喝。由于交友甚广,人送雅号“京城文化圈著名交际花”。至今他依然喜欢在博客和“读库”微博上贴各种游山玩水的文字,言语幽默,令人捧腹。
要编两个月一期的《读库》,修复了全套《共和国教科书》老课本,接着出版台版书《传家》的简体版,还有每年翻新的NB系列,随笔集《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已加印到第三版,博客、微博更是更新得相当勤……印象中的老六应该是能言善道、非常忙碌的状态。
没想到他的否定是一连串的,“我没那么忙……饭局没那么多……就是一工作,没什么好说的……其实这些都很简单……”眼前的老六分明是朴实稳重的、不爱多说话甚至有些腼腆的中年大叔。
“写博客和微博也叫工作吗?我是个工作和生活高度合一的人,没有上班下班之说,有时候躺在床上半梦半醒之间就想出了什么工作上的点子。这活儿不是特别苦特别累,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老六说自己一年只有20多天在外面出差,饭局也没那么多,“只是和几个老哥儿们王小峰、陈晓卿、杨葵一起吃吃饭。朋友吃饭,没事才吃饭,不是为了要一个稿子而和人家吃饭”。那么现在的饭局和主持“饭局通知”时有何不同?“确实有不同。年轻时喜欢结交新鲜的人,现在不会这样了。”
比起那些外在光环,他更愿意说自己的身份是“编辑”——业余作者,职业编辑,做的是服务性的“媒婆”工作,“我只是尽一个编辑的本分,就像演员说自己拍戏多累多脏多辛苦,但我觉得这都是工作中必须承担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这些事情是你自己愿意干的,就更没有苦和累”。
坐得住,不过火
“一枚叫读库的标签”讲座上,老六送给大家六个字,“坐得住,不过火”(又和六有关)。
这可以说是《读库》品质的由来。《读库》做到了第7个年头,这个几乎靠老六一己之力运转起来的编辑部,他把它形容为“开放式的”,“读者、作者都是开放式的,很好的稿件会通过作者投稿、读者‘举报’主动送上门来。我们已经形成不看作者知名度、只看稿子质量这样的传统,越是像梁文道这样经常在其他报刊上出现的名人,我们这里就越不登”。这种来自民间草根的厚重力量,反倒让《读库》得以自然生长。
一本《读库》30元,一套28本的《共和国教科书》960元,《传家》一套4本480元,和其他出版物比较起来,老六出版的图书价格并不便宜。面对这样的疑问,老六淡淡地说“我没有义务把书做得像大白菜。其实你只要和同类图书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性价比很高”。事实上,老六出品已成为以细节和质量对抗粗糙与浮躁的保证,每期的《读库》销量稳定在3万册左右,“库娃”(《读库》粉丝)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支持。
时尚周末=SWⅩ老六=L
SW: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L: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喜欢干这个,适合做这个,也只能干这个。
SW:生活中有哪些休闲方式?
L:上午会在小区的健身馆里快走40分钟,下午开始工作。
SW:你在微博上和粉丝有非常好的互动,怎么看微博?
L:所谓微博,就是发布自己想说的和别人爱听的。我的微博就是《读库》的官方微博,所以还是以读者需要知道的信息为主。
SW:最近主演了高群书的电影《神探亨特张》,还会再拍电影吗?
L:以后当然不会再演戏,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本来就不是干这个的。拍这部电影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件好玩的事,更像一个聚会。
SW:最近看过什么好电影可以推荐?
L:看过《昂山素季》,现在没有时间看电影。
SW: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
L:大部分我都在看《读库》的稿子。现在看的书大部分是别人送的,很少买书,别人送的书也不适合推荐。
SW:和以前相比,您是否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务实?
L:现在的状态不是务实,而是有点保守,不折腾。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想干的事情,没必要厚古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