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造有文化的房子

标签:
王澍宁波博物馆中国建筑中国美院文化 |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世界上最大的冲突,是人和自然的冲突。自己变得弱一点,自然就会强大。把怀抱张开,自然才能进来。”
【第116期生活家王澍,杭州时尚周末3月22日出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常说:“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他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这直接体现在他设计的房子上,有着中国画的线条和底色,刻着深深的中国本土建筑的烙印。这次他获得世界建筑领域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除了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外,更大的意义恐怕是让更多人得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这张照片是3月8日新闻发布会上和广州时代周报一起拍摄,只有我们两家有。因为和王澍夫妻一起上电梯,把他请到七号楼的楼梯旁拍摄。背后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象山。此后,再没机会单独请他拍摄,因为他已被全国媒体团团围住。
坚持己见
王澍是个极度自信、坚持想法的人。年轻时,别人把他的这种狂傲称作“离经叛道”,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他在南京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结果把在场的老先生们气得半死,也没毕成业。虽然他澄清在毕业论文答辩上说这话是以讹传讹,但王澍毕业后并不得志是真的,离开学校后先进了中国美院的公司,很快因工作太过“没意思”而主动失业。有将近六年的时间,他成了社会“闲散人员”,靠太太的工资生活,偶尔接个项目挣点钱。
为了回到社会正轨,他选择到同济大学读博士,2000年毕业后回到美院教书,就这样开始了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的生涯。
王澍的主要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当代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五散房、金华瓷屋、杭州垂直院宅、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他设计的房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喜欢让建筑融入自然,喜欢用中国画的线条,喜欢利用废旧材料——宁波博物馆是由超过1亿块再利用的石、砖、瓦建成;宁波美术馆是建在一个要拆掉的轮船码头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墙面和屋顶使用了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的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现在中国有很多建筑被拆除,而那些废旧的材料经过重新使用,会找回原来的尊严,散发出复活的光辉”。
很多实验性的设计出现大量的反对意见,特别是将中国传统融入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出现“背叛了现代建筑”的指责,但王澍向来我行我素。如何说服甲方?这对口才极好的王澍来说丝毫不是问题,他告诉对方:“我们有个约定,要做一件新东西对不对?他说:是的。我又说,新东西就意味着评价标准还没形成,评价标准没形成,那最了解这个和掌握这个标准的是不是我?他说是。那你就只能听我的。”
回到自然
这几年,王澍喜欢造园林,他认为园林代表中国建筑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给我很大的支持。我的建筑就是一条返回自然的道路,用山水绘画回到自然。”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教学楼建筑群时,他在校园中间保留了大量的农地,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是一湾流水,十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明代画家沈周善画线条,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艺术学院的屋顶设计,就用了“人从众”字形的线条,有人看到后对王澍说:“我终于看到现代有人用的线比明代画家沈周还要长。”
王澍提到了自己的转变:“我早期的建筑做得非常强烈,后来从愤青变为柔韧有力,从锋利向温润柔软转变。世界上最大的冲突,是人和自然的冲突。自己变得弱一点,自然就会强大。把怀抱张开,自然才能进来。”他把自己形容为生活在17世纪的人,“和李渔见过,然后就穿越到了现代”。
建筑在他看来就是表达人对生活、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好的设计应是有文化的,“成本不高、不讲奢华。建筑的设计思想,应让人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奢侈,高端设计并不等于昂贵的住房”。他对现代城市中所有高大威武的建筑都充满厌恶,“高层建筑是欲望的象征,财富、权力欲望的表达,和生活本身的美好一点关系也没有”。但让他更无法容忍的是中国到处拆房子的现象,“现在已经不是讨论新旧问题的时候了。中国保留的旧已经太少了,已经到了拆无可拆的地步。中国没有创造性,但保护性拆除这种做法还是挺有‘创造性’的。现在城市里的居民都变成移民,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很多人的生活中没有回忆,电视剧中说失忆很可怕,但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处在集体失忆中,大家都不觉得恐怖。”
夫唱妇随
王澍的妻子陆文宇也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建筑师。她身形纤小、瘦弱,喜欢扎一条辫子。她和王澍既是生活伴侣又是工作拍档。王澍在得奖后就表示:“我和太太所有的事情都是一起做的,这个奖应该是颁给我们两个人。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我的话,设计方案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她,这些方案不可能变成现实。”
陆文宇是王澍的初恋,两人读研时认识,王澍是乌鲁木齐人,恃才傲物,性情叛逆;陆文宇是江南女子,脾气温润,个性细腻。两人在一起,起到的是刚柔并济的效果。1997年,两人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eur
王澍平时喜欢陪太太去西湖边喝茶,看看湖对面如画远山。或者陪太太逛商场,她已经累得不行,他却依然兴致勃勃,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生活,“充满趣味”。
王澍语录
@普利兹克奖并不是针对设计师的某件作品而颁发的奖项,而是要根据设计师在一定时间内作出的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才作出的肯定,所以很多建筑师在60岁的时候才能得到。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这次获奖,评语里说我的作品超越了文化冲突,我们都处在中西方传统和现代、强势和弱势的冲突中,这些冲突有没有可能用智慧的方式来解决?
@我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设的速度。我同样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
@我必须从拆迁、超级建筑以及快速致富的中国建筑系统中逃离开,我想那个系统太强大了,让人不舒服。
@美院象山校区是我个人最大规模的作品,有我对大学教育基本改革的想法,自然和人工交汇的大学校园,老师可以在走廊、树下、院子里上课。我想恢复中国传统书院式的大学。这个设计出来后,我看到有报道说,影响城市未来走向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是CCTV大楼,一个是美院象山校区。
@好的设计应是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不讲奢华。建筑的设计思想,应让人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奢侈,高端设计并不等于昂贵的住房。
@中国建筑缺乏连续、长期、一贯的思想。好的设计师有长期坚持的想法,不是一时拍脑袋决定的。
@我从来不认为我的建筑只是一个艺术家的建筑不是追求建筑作品永恒完美性的设计师。,我希望我的建筑是面对社会发展,并且能产生某些影响的建筑。而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否会被推广恐怕比我个人作品的成功更为重要。
@我对学生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我培养哲匠型的人才,就是哲学家和工匠的结合,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并且是个会做木工的匠人,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的教学理想。
@杭州是中国最美丽城市的模型,一半城市一半湖山。十年前杭州搞广场文化,报纸上的标题写“全国学杭州,杭州学什么”,杭州应该学西湖。
@我拿上海没什么办法,骨子里对它比较疏离。2000年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不留校的原因是我觉得上海不是中国,杭州才是中国。
@现在的人谈中国传统都是泛泛的。传统必须扎进去,很具体地,否则传统的讨论只是符号化。
Q&A
Q:一个建筑如何保持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A:现在都在搞全球化,中国的建筑全部向钢筋混凝土转变,自己文化特点的坚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不坚持文化的特征,不爱这种文化,就没法和世界抗衡。如果我们都不自尊自爱,怎么可能获得尊重?真正好的建筑应该既有国际视野也有传统情怀,就像最开放的地方其实最传统。
Q:在建筑的实用性和美感之间,你会先考虑哪个?
A:根据多年经验和长期实践,想做出不美的建筑很难。但艺术感反倒不是我优先考虑的,首先考虑的是实用。
Q:宁波美术馆设计方案,为什么选择轮船码头?
A:宁波的城市非常开放,宁波的特点是商人办事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觉得缺乏文化才特别重视文化,六七十年代大量的传统也被留存。轮船码头要拆掉,艺术家的敏锐使我觉得不是造新的美术馆,新建要2个亿,重建只要1个亿,所以采用的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方案。但第一天参观人数突破1万人。
Q:平时喜欢做些什么?
A:喜欢写写书法和文章,喝喝茶。我可以一本字帖临几十年,不满意就不停止练习,属于很笨的做法。开始是临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建筑学院开门的比例,就是向欧体学的。现在临的是钟繇。
Q:作家中比较喜欢谁?
A:过去喜欢鲁迅的匕首投枪,现在喜欢沈从文,我曾经按照《湘行散记》里写的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看过去,看了三个月。至今难忘《边城》的结尾——阳光依然灿烂,青山依旧——这就是境界。
Q:你不上网,不用手机,怎么了解别人对你作品的评价?
A:虽然不用电脑不上网,但周围朋友会告诉我。不用这些,是因为我觉得保持内心的平静最重要。
Q:作为建筑师,你会怎样设计自己的家?
A:我们太忙了,家里还像六七十年代的样子,堆放的东西太多,脚都迈不过去。不过我们有好多朋友,可以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
Q:如果不做建筑师的话,你会选择做什么?
A:我会是个不错的作家。
采访后记
采访王澍。从单位活动的地点到象山校区只花了半个小时,第一次到这个地方,又是下着雨,感觉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象山校区是中国园林山水的建筑,所有都以自然为主,建筑绕着象山而建。采访在最高的七号楼12楼举行。我们上去的时候,正好和他坐同一部电梯上来,他被广东一家媒体拉到楼梯口拍照片,我当时后悔不迭,如果把摄影叫过来就好了。于是自己也抓拍几张。他的夫人是很小很瘦的个子,穿着休闲,戴着帽子和围巾,容貌清丽,一直伴随着他,我当时以为是他的助理或者学生。上去之后,发布会就开始了,从拍的照片看起来,觉得王澍很狂很有个性,有股狠劲。他一直在不停地抽烟,媒体也在不停地发问,有来自俄罗斯、读卖新闻、德国的媒体,以及上海、北京、广东的大媒体。问答了两个小时,我抓紧在最后问了几个问题,但感觉都没问到我想要的。
随后美院领导带大家到建筑学院去看看建筑,再接着采访,我已经把摄影叫过来了,但接下来已经没机会了。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想着去打电话,这样摄影白跑了一趟,也显得很不高兴。后来王澍就躲起来了,大家纷纷离开。院方的车把我们送到七号楼,于是我们就开了车子离开了,连校园都没顾上好好看看。
他的感觉给我是个非常坚持自己的人,同时是非常自信的人,非常中国文人化,他的建筑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可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是其他国家都在做的事情。他的建筑设计并没有让我感到很有美感,到底在现今,我们要学习西方迈向未来,还是坚守中国传统?这是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来说,把中国传统元素带到国外,肯定是受欢迎的,老外永远喜欢这些东西,现代的东西在国外一点优势也没有。
王澍能做生活家吗?我想再做一次专访再写。给陆文宇的邮箱写了封信,没有任何回音,于是放弃,知道现在约上专访不大可能。3月17日晚上整理了一下笔记,觉得还是可以写,于是就决定把王澍放在3月22日出版的报纸上。
查找了一些资料,开始以为他们这样的状态像是没有孩子的,但看报道说他们有个儿子叫斗拱,现在应该读小学三年级,对他们夫妻俩来说应该算晚育了。陆文宇确实相当于王澍助理,几乎所有具体事宜均由她来做,兼任司机、邮件处理等等,相当于幕后英雄。
写完以后,很多东西因为版面受限,没法放上去,但他说的很多话还是很有意思的,真心欣赏这样真性情又有才华的人。于是加了些东西,做了另一个版本,放在博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