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互联网有关的集体记忆
标签:
孙志刚中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阅读的未来粉丝时代文化 |
分类: 文化/读书 |
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侠客。”网络这个风云变幻的江湖,几年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十年就是沧海桑田。就像那句著名的话“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些混在网络上的大虾们,向来是“江湖没有我的名字,但有我的传说”!
微博不到两年就值得大书特书,更何况走过17年的中国互联网史?!

《粉丝时代》
作者:简东方 定价:28元 浙江人民出版社
《粉丝时代》名字起得很应景,Fans
Time,微博风生水起的今天,互联网也走到了粉丝遍地的时代。但它不仅仅说微博,而是一部“互联网中国史记”,记载1994年到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史。
历史学者范泓这样解读:“互联网时代粉丝之构成,即我们本身及所有网民,这种粉丝虽然并不固定,但在数量上往往胜于纸媒的忠实读者。互联网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与二十多年前相比,那时最多是有复印机,时代的真相被无情地遮蔽。粉丝并不意味就是仰慕,实际上就是一种围观,这种围观的力量能否改变什么,此书当有解读。”
1995年中国开通国际互联网节点,从此,成千上万的网友书写着历史,成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创造着无穷无尽、新鲜生猛的“草根新闻”。网络创造了无限的快捷性,也使很多东西变为泡沫并速朽。但本书关注的是互联网的正面力量,他们来自代表草根阶层的网民,“网络带来真诚和平等,网络让生活更美好”。
它讲述十几年来互联网上的重大公共事件,从不锈钢老鼠、孙志刚到邓玉娇事件、李刚门、钱云会;那些潮起潮落的网络哥们姐们,从犀利哥、担忧哥、浮云哥到芙蓉姐姐、凤姐、情趣姐、失控姐;那些热闹一时的网络大战,周立波大战网民、方舟子打假;那些各领风骚的网络弄潮儿,孙志刚、马化腾、马云、张朝阳们。
但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能够唤起资深网友的集体记忆。使用网络十多年的大虾们,会从这里找到温暖的回忆。瀛海威时空、菜青虫、网络四大杀手等曾经是大家熟悉的名字,网络聊天室、各大知名论坛、QQ、MSN、博客、微博等记录着用各种方式泡网络的历史足迹。《2000年网络108大虾精彩语录》《新浪读书沙龙网友ID排序》《国际上41位改变了互联网的人》等篇都是作者的有心记录。其中《新浪读书沙龙网友ID排序》为网友岳彤所保留,按字母顺序排序。从1997年-2001年左右,如果你是泡在“读书沙龙”这个论坛上的网友,一定会对这些ID熟悉万分,里面的大部分人都在网络江湖上知名度颇高,像王小山、弱小智、今何在等,而“红心杀手”就是杭州报界的王佩,“gcy1989”是杭州著名的语文老师郭初阳,“阿肯”是绍兴著名的语文老师蔡朝阳。看看这些名字,有你吗?
改变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
《阅读的未来》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熊祥 定价:36元 中信出版社
在很多人习惯网上阅读、数字化电子阅读日渐风靡的现在,纸质书未来会消失吗?这是不少书迷的担心。但本书作者给出了一个坚定的答案,“电子书永远只是读书体系的补充物,而无法成为替代品”。
作者罗伯特·达恩顿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阅读的未来》其实是一本书的传记,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印刷文字的致敬,也是一场关于在数字化环境下书籍如何定位的讨论。在达恩顿看来,出版业正遭遇500年来最大变局,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者)500多年前的发明正面临严峻挑战。没有人可以预测10年后的情形,但他相信电子书不会超出“古腾堡星系”的范围——尽管由于电子书这一新动力源的出现,星系会膨胀。“电子书将充当古腾堡的伟大机器的补充物,而不是替代品。”
和他持相同看法的竟然还有比尔·盖茨,他承认:“在电脑上阅读仍然远远比不上在纸上阅读。即使是我,有高级的显示器、热衷于引领网络生活方式,遇到超过4-5页的材料,也会将它们打印出来。”还有读书人梁文道,“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去书店买书或者去图书馆找书,拿起一本书迅速地翻一翻,就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电子书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电子书是不能‘翻’的,即便可以跳页浏览,你还是会觉得它慢。正式因为如此,所以,永远别想摆脱书。”
是的,永远别想摆脱书。电子出版业永远不会把书本扫进历史的垃圾桶。这听起来有点像悲壮的宣言,却是事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