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世芳:流行音乐并非朝三暮四

(2011-04-03 00:03:36)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流行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朝三暮四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我想通过追寻我们从什么样的过程走过来,让大家遗忘的速度不要那么快,记忆不要断裂得那么快

 

他被称为台湾大龄首席文艺男青年。出生于1971年的马世芳已经做了差不多20年电台音乐节目,播音腔和他的文艺腔一样浓。明眼的杭州女孩已经当面向他发问了:有没有人说你长得很像蒋友柏?

马世芳目前在台湾News98电台主持每周六晚两个小时的《音乐五四三》节目(543在台湾话里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有的意思),并且每周三担任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张大春泡新闻》电台节目的固定嘉宾,介绍音乐掌故。他著有音乐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昨日书》,与人合译《列侬回忆》,统筹编辑《1975-2005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他熟悉台湾三十多年流行音乐和西方经典摇滚的所有掌故。而这么多年不遗余力地做着这些,他的目的不是出于怀旧本身,而是想让流行音乐不要成为过眼云烟。

 

熟悉台湾流行音乐和西方经典摇滚掌故

在台湾,只有三个女人适合穿波西米亚风格的大花裙,就是三毛、潘越云和齐豫。1985年,作家三毛带着一叠歌词手稿去找也叫三毛的滚石老板段钟谭,想让滚石歌手们谱曲、演唱这批作品。段钟谭把这叠手稿交给了同是三毛书迷、刚刚加入滚石制作部的王新莲和唱红《橄榄树》的齐豫。齐豫说:三毛来了,怎么可能没有撒哈拉、荷西、爱情故事和她自己的童年?她希望三毛能重新写自己的故事。这样由齐豫、王新莲共同制作,四位奇女子携手合作的《回声》终于问世。

我醉了,我的爱人,在你灯火辉煌的眼里……李格第保留了《不要告别》里三毛的开场句,她觉得那七个字实在太美。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她改成在你灯火辉煌的眼里’——唉,这是何等的才气。《告别》开启了李格第辉煌的词人生涯,尔后她还会以童大龙李废等笔名写下许多当代中文歌史最好的歌词。

鲍勃·迪伦为什么酷?他出了名的不爱讲话,私下极少采访,但1965年到1966年的迪伦记者会,是可以和他的演唱会相提并论的精彩演出。记者问:你最大野心是什么?答:当个切肉的。问:范围可否再扩大一些?答:切很大一块肉……今年4月份的台湾鲍勃·迪伦台湾演唱会,将是我看的迪伦第14场演唱会。1988-2011年,他连续22年没有停止巡演,每年达到100场,同时没有一场的演唱是重复的。……

在马世芳的文字和谈话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音乐背后的故事。

马世芳和文学、音乐的关系有着家学渊源。他父亲是台湾作家亮轩(本名马国光),母亲是1970年代台湾校园民歌的重要推手、资深广播人陶晓清。小时候他在家里经常会见到日后名震乐坛的音乐人李宗盛、万芳、伍佰等年轻人坐在地板上随意聊天,并聊出了当时在台湾造成影响的一些民歌运动。

1989年大一暑期开始,马世芳在当时台湾最有影响的电台中广青春网推荐西方经典摇滚,那时也是台湾流行音乐发展最巅峰的时候。家学加上兴趣加上职业,台湾流行音乐几十年的流变,西方摇滚史的歌手和乐曲,让他随时可以讲出他们的故事。

 

怀旧不只是取暖的姿势

马世芳一年要听几百张新唱片,了解几十位新歌手,多数时候他会把自己喜欢的音乐人请到电台里做个现场Live版。他一直关注有想法的音乐创作人,新生代台湾音乐人里欣赏用客家话唱歌的林生祥、怪咖卢广仲等。内地音乐人里,90年代他关注崔健、魔岩三杰,现在关注万能青年、李志、周云蓬、左小祖咒。听多了音乐,马世芳早已不再给音乐贴标签,摇滚?民谣?蓝调?爵士?音乐类型并不重要,重点是理解并欣赏音乐,音乐无论是起初还是终极的目标都是感动人。

马世芳认为现在不会再出现像披头士、鲍勃·迪伦这样红遍全世界的乐队和歌手,现在的时代土壤也不可能再产生八九十年代崔健、罗大佑这样的反叛歌手。音乐的时代性在减弱,音乐的大环境改变了,一首歌引发集体情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大陆和台湾经历的变化都是流行音乐从集体走向个体,从大我走向小我。唱片公司影响力在消退,流行音乐被排挤到年轻人休闲生活的边缘,八九十年代唱片工业是音乐工业的主体,而音乐工业又是娱乐业的火车头,现在唱片早已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和网络、MP3的流行都有关系

多年聆听音乐的经验告诉他,流行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朝三暮四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但他想通过追寻我们从什么样的过程走过来,让大家遗忘的速度不要那么快,记忆不要断裂得那么快,怀旧不是怀古、尊古、崇古、好古,不只是一种取暖的姿势。所以马世芳说自己最近常提文化教养这个词,流行音乐同样可以介入文化,音乐人可以是文化人,流行音乐也是艺术创作的类型。这个类型并没有建立文化鉴定的标准,需要自己大量地聆听,摸索出标准。但音乐的标准又是相对的,不是比赛,你比我快0.01秒就是胜利者

 

Links

张铁志@摇滚介入社会

张铁志是台湾时评人、摇滚乐评人,作为马世芳台湾大学的学弟,小他一岁。出版图书《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谈摇滚史和各个时代抗议歌手对时代的影响。从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到U2,从崔健、周云蓬到左小祖咒,他认为摇滚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时代精神和反叛精神,摇滚可以参与社会、影响时代。上次来杭州听民谣在路上演出,作为台湾人他认为高晓松和沈庆的音乐很普通,但非常欣赏马条和川子。现在华语乐坛让他不满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产生很多人文色彩的歌手,但流行音乐产业变得越来越保守,不敢推出有想法的歌手

 

陈乐融@台湾14位作词人

如果你接触台湾音乐,必然熟悉陈乐融这位作词人。1980-90年代他创作过《潇洒走一回》《感恩的心》《再回首》《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等数百首著名词作,企划包装过王杰、张雨生、小虎队等数百位流行歌手及专辑。《我,作词家:陈乐融与14位词人的创意叛逆》一书,是他对杨立德、娃娃、林秋离、丁晓雯、姚谦、许常德、十一郎、方文山等台湾老中青三代作词人所作的访谈,借此留下一段台湾流行音乐可以回顾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