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不灭 摇滚不死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读书 |

《伤花怒放》1993年出版时,影响了无数喜欢西方摇滚乐的中国青少年。2003年再版,2011年三版,并配上大量冲击力极强、真实大胆的资料图片。
说起对西方流行音乐、摇滚乐了解的乐评人,内地有郝舫、王小峰,台湾有张铁志、马世芳,他们的音乐文集也因反响不错而不断再版。与其说他们谈音乐,不如说他们谈生活态度,只要热情不灭,摇滚精神就永远不会消逝。
《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
作者:郝舫 定价:48.80元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郝舫如今担任《滚石》中文版的主编。写《伤花怒放》时候他是一个1990年代初陷入苦闷和迷茫的知识青年,通过写作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所以他一直认为《伤花怒放》其实不是一本摇滚书,而是一本哲学或文化书。
摇滚是什么?它要求自由、参与革命、超越道德、崇尚激情、质疑理性……一部摇滚史,就是一部充斥着性、毒品和抗议之声的历史,同时是一部非正常死亡史,“不知道这是它一直充满激情的原因,还是它一直充满激情的结果”。
由于是再版,这本书内容的新鲜之处倒看不出多少,倒是那些或裸露或狂野或怪异或绚烂或触目惊心的照片,一眼看过去都是属于西方音乐人和摇滚才会具有的标签。和文字比起来,更具冲击力,也更具观赏性。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国内的音乐书,能像《伤花怒放》这样大胆地直面西方摇滚史,说出了摇滚灵魂深处的东西。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作者:王小峰 定价:39.80元 重庆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乐评人写的书,往往和歌名有关。《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作为著名乐评人,推出的音乐评论集《不是我点的火》,源自比利·乔尔的名曲《不是我们点的火》(We didn’t start the fire);《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源自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去年出版的小说《沿着瞭望塔》更是来自吉米·亨德里克斯最著名的歌曲《都沿着瞭望塔》,都是能让乐迷一看就会意的名字。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其实是2003年出版的《不是我点的火》的再版。王小峰拿掉其中自己不满意的内容,加入后来写的部分,取此书名也算是他多年来思考音乐现象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答案。“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那是年轻时该去感受的东西,是伴着每个人的青春留下的一趟记忆,当青春不再,它也便永远变成记忆。”所以从2003年开始,王小峰的乐评便写得少了,但并不影响他写的乐评的可看性,在郝舫、张铁志、马世芳等乐评人中,王小峰的文字可谓可看性最强。因为他更多是作为一个乐迷去接近音乐,他听猫王、列侬、杰克逊、麦当娜以及罗大佑、胡德夫、叶佳修等音乐人音乐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这些音乐进入内地、影响内地的进程。
《地下乡愁蓝调》
作者:马世芳 定价:34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版
知道马世芳这个名字,还是去年看到他在内地某周刊写的一篇关于李泰祥的文章《告别,不要告别》。当时就被作者的文笔及他对台湾音乐的了解给折服了。
马世芳是台湾广播人、乐评人,父亲是作家马国光,母亲是台湾70年代民歌运动中被誉为“民歌运动之母”的广播人陶晓清。他撰写的音乐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2006年就在台湾出版,入选台湾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2007年引进内地,去年再版。
书名也是源于西方民谣摇滚旗帜人物鲍勃·迪伦。1965年,迪伦推出一张《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单曲,彻底放弃了口琴木吉他的民谣诗人形象,改用摇滚乐团伴奏,却成为第一支打进排行榜前40名的单曲。“今天,音乐在青年人心目中,不再是生死相许的精神食粮。”或许正是如此,《地下乡愁蓝调》的名字,才如此适合这本书淡淡的怀旧味道。
马世芳笔下的音乐故事,是一部充满怀旧感的青春事件簿。他写西方摇滚乐,也写台湾音乐,这些音乐都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1971年出生的他受家庭影响从小接触音乐,他的成长就是一部台湾流行音乐史和西方摇滚乐音乐影响台湾的历史。和郝舫写摇滚的宏观不同,在马世芳看来,“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这个世界过不去’的寂寞”。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
作者:张铁志 定价:28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
张铁志是台湾摇滚、文化与政治评论人。2004年他在台湾出版《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2008年被引进内地。他认为,“如果说《声音与愤怒》是提出问题,那么《时代的噪音》则通过分析不同音乐人的生命轨迹,尝试提出答案……这是一本历史之书,故事集中于英、美、爱尔兰的白人摇滚与民谣”。
张铁志写这样一本书,和他政治评论人的身份及所学的政治学专业有关。“就像一个画家习惯从美术学角度看摇滚乐一样,他从政治角度看摇滚正是近水楼台的事情,而恰恰摇滚乐中包含着太多的文化与政治之间纠葛的故事……”王小峰如此评价。《时代的噪音》寻找的是50年来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所谓“噪音”,是这些抗议歌手所发出的抵抗之声,张铁志通过鲍勃·迪伦、琼·贝茨、约翰·列侬、帕蒂·史密斯、比利·布雷格等人的故事,书写了一部西方社会音乐人的反抗史。正如比利·布雷格所说:“音乐或许不能真正改变世界,但音乐可以改变听众对于世界的看法。音乐创作者的角色不是要提出答案,而是要问出正确的问题。”
延伸阅读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
作者:林怡君、吴清圣、陶晓清、马世芳 定价:52元 三联书店 2009年12月版
本书是1994年出版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延续,当年《百张最佳专辑》在台湾出版时一时风靡,成为一本了解华语音乐的指南。写这本书的是几位年轻人,马世芳就是骨干之一。当年选出的是1975年到1993年的100张最佳台湾流行唱片,《200最佳专辑》是在1993年到2005年的398张专辑基础上再选出100张,合二为一。台湾重要的音乐人、歌手作品都收录其中,成为了解台湾30年流行音乐历史变迁的一部绝佳经典。
《跟着音乐去旅行》
作者:Shin 定价:39.80元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年11月版
德国导演文德斯说,他永远不会拍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作者说,“我也永远不会让自己有一场没有音乐的旅程”。Shin是一个没有音乐就没办法生活的台湾人。每一趟旅行,都会挑选符合情境的音乐随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收藏当地的音乐。他将自己在18个国家的旅游经历和对当地音乐的感悟,制作了最应景的乐曲清单。音乐根据旅途而选择,辑选了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等全世界18个国家,分成“音乐经验”“旅行音乐介绍”“游记节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