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场姜文的雄性魅力秀

标签:
姜文鹅城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新闻联播娱乐 |
分类: 电影 |
公映5天票房过两亿,接近《唐山大地震》和《阿凡达》;挑剔的豆瓣给出了9.2的高分,应该是国产片迄今为止的最高分了;影评人“交口称赞”……《让子弹飞》确实做到了票房口碑的双赢,赢得了主流市场的认可,但依稀也能听到部分持不同意见的“非主流声音”。
大家都看懂了
这次报名看《让子弹飞》,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以前不大爱看电影的男人们都来报名了;看完之后,姜文太“NB”这话满天飞。所以姜文是男人们的心头好,是喜欢雄性魅力的观众的心头好。
有人说,对“子弹”最好的评价是:喜欢思考的人可以看寓言,不喜欢动脑的可以看搞笑,子弹算得上雅俗共赏——这可以算是对一部电影最高的评价了。开始的群马拉火车、挨家挨户砸玻璃发银子、在铁门上用子弹打出惊叹号问好等桥段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味道;有些人还看到了姜文把人性的弱点都看透了,你看他喊“枪在手,跟我走”时没人跟,有东西拿时大家都来抢了;也有些人说他用“鹅城”来隐喻中国……喜欢动脑子的人认为姜文这次其实用喜剧来包装自己的文艺腔。如果你不喜欢动脑子,那就听听幽默冷笑话吧,片中的台词也是大部分看片成员的心头最爱,“步子迈大了,喀!容易扯着蛋。”“她(县长夫人)已经成了寡妇,我不能让她再守活寡。”“你告诉我TMD什么是惊喜?!”等台词从葛优、姜文嘴里一说出来,底下人都笑了。
上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像陈凯歌的《无极》一样狠狠玩了把隐喻和寓言,结果大多数人说没看懂。这回姜文说“我要让你们所有人都能看懂!”于是他弄了一个蔡锷将军的副官张牧之落草为寇后恶斗鹅城恶霸黄四郎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了。
姜文永远在演自己
不过由于是姜文导演主演的电影,所以虽然是大家都能看懂的商业片,依然可以看出鲜明的姜文特色。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姜文的雄性魅力秀,你看他是松坡将军(蔡锷)的副官,有能欣赏莫扎特音乐的雅;当了土匪头子张麻子,既有摸县长夫人胸的痞气又不乏领导众兄弟劫富济贫的霸气。所以有姜文的地方,其他男人不是陪客就是小丑,包括本片的制片人马珂,竟被姜文叫来客串了葛优8岁大的傻儿子。
不过有句话说:“导演永远拍自己内心,演员永远在演别人。”当姜文又是导演又是主演时,他就永远在演自己。他的电影里,总是不缺乏铁轨、火车、枪、子弹、刀等雄性、暴力元素,也不缺乏黄色段子、裸露色情和嘲讽与幽默,他也永远是那个热血、有情有义的姜文,这,是否也是过分自恋、自我的一种表现?
至于非主流的声音,目前听到的如下:故事太简单没悬念;姜文用力过猛、久石让的配乐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重复使用(罗永浩语);充斥全片的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我这个普通观众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语)等。特别是郭志坚,此话一出口,就遭到网友围攻。据说姜文回应“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只是网友杜撰,如果真是姜文所说,那他也和当年陈凯歌骂胡戈无耻也没什么两样了。
PS
又看了一遍《让子弹飞》,川话版的。一直觉得看川话版肯定更有意思,因为用方言说话通常很生动有趣,像《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等。另一方面和我在成都住过近一年有关系,四川话很幽默风趣。看了后果然如此,本来对“子弹”比较讨厌,认为又土气又夸张,根本不值得说那么好。但看了川话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普通话版让你认为姜文是用力过猛,比如有些桥段用了百分之一百五的力气,那是语言造成的,如果用四川话来说,一点也不觉得火气过大,因为四川人说话就是比较有气势的。不过里面的四川话都是比较规矩的,和普通话差不多了多少,只不过口音改了改,没有多少很土味的让人不能理解的方言,像“不落教”是不仗义的意思这样一般人理解不了的话,里面出现得很少。
另外,我看出了这部片子为什么那么多男人喜欢的原因。不是它真的拍得有多好,而是它的劫富济贫、惩治贪吏,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多少有点暗讽现在的意思,借古喻今,老百姓从看电影里出了口恶气,感觉很痛快。“子弹”身上担负着中国英雄的一种精神。其实它的桥段是很老套的,就是男孩子小时候都会喜欢的打坏人游戏,现在只不过姜文把它拍成了电影,用了点超现实的手法。
通过电影传达现实的问题,“子弹”不火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