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应两极分化的《唐山大地震》

(2010-07-29 00:44:10)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商业电影

艺术电影

冯小刚

杭州

分类: 电影

反应两极分化的《唐山大地震》

好莱坞灾难大片里总是不缺乏英雄拯救世人,但中国灾难大片说的却是人如何自救。一部《唐山大地震》,不仅是民族心灵创伤的修复史,更是表现了像李元妮这样的唐山人、中国人,经历了惨痛灾难后依然好好活着的坚韧民族性格。

 

《唐山大地震》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说好的人称它可以冲奥,说不好的人说它只有煽情没有别的,可以把名字改为《地震后,妈妈再爱我一次》或者《等了32年的西红柿》。哭与不哭也出现两极分化,要么从头哭到尾,要么一滴泪都没掉。艺术本来就是小众,冯小刚要的是票房,所以他坚持和大众人民站在一边。
其实冯小刚引发的话题是导演究竟应该拍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就是想大众之所想,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能在电影里照见,用的是最通俗的草根的表达方式。艺术电影就是导演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沉浸在自己构造的艺术世界里。冯小刚说自己不知道精英文化为何物,因为他确实是个草根导演,喜欢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说最平常的情感。
反应两极分化的《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你能说它艺术吗?几乎没有。它甚至拍得很粗糙,很多年代里的东西都没有还原,穿帮的东西多得很,像1986年的杭州,出现了杨公堤、桑塔纳、千岛湖一日游,张静初已经开放到和陆毅在学校里上床了。讲艺术一些的导演,都会想着法去还原当时的原貌,但冯小刚不知道是懒得去折腾,还是为了推荐今日杭州之美,索性把现代的杭州直接搬上1986年的银幕。我想他对得奖、艺术性是不大讲究的,票房最重要,所以他敢于在这么严肃的题材里,大胆地植入各种商业广告,卡帕、宝马等都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出现。
票房在现在的中国才是硬道理。冯小刚把灾难大片拍成了煽情大片,其实很多人不满啊,凭什么4分钟的地震场面要取名为《唐山大地震》?明显是打擦边球嘛!明显是噱头嘛!我们得说他聪明地抢了头口水,因为叫这个名字就意味着老少通吃,还没有哪个电影抢注了这个名字,也没有哪部电影拍了这个题材。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讲述一对分离32年的母女情感修复电影,和灾难片已经搭不上什么关系。
所以,这位冯爷还是挺能忽悠人的。在影院里,确实都被煽情得眼泪奔流,可是走出影院,觉得除了哭之外,确实也没什么可以值得玩味的地方啊。从艺术上来说,真正让人感动的电影是在心里面感受余温的,而不是演员大哭,观众也大哭,这样就太直白了,缺少了很多含蓄的内敛的东西。而故事性这样强的《唐山大地震》,被人说成拍得像电视剧也很自然。
但你能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吗?能够让那么多人流泪,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它本身就成功了。在烂片盛行的中国,能把故事和煽情结合得那么好,已经是一部好片了。而质朴和简单的情感,也是到达一定境界不再玩花里胡哨艺术的一种体现,到一定年纪的人都会理解这一点。
所以尽管我认为这部电影形式上没啥艺术感,但它已经到达了质朴的最高境界。冯小刚如果不表现得那么赤裸裸,在商业广告上再收敛那么一点,不要在年代上做得那么粗糙,它还算是部有一定艺术感的商业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