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票》,张之亮再也没有《飞越黄昏》的感动

标签:
雨桐雪城车票嬷嬷叶童北京娱乐 |
分类: 电影 |
《车票》是我喜欢的亲情电影题材。左小青扮演的电视台女记者曾雨桐从小被父母遗弃在雪城的教堂,由叶童扮演的修女曾嬷嬷抚养长大。曾嬷嬷病危,曾雨桐从北京赶回,拿到母亲当时放在襁褓中的两张从玉台到松元,从松元再到雪城的火车票。在吴奇隆扮演的男友和午马扮演的导游的帮助下,踏上了寻根之旅。等雨桐找到母亲松嫂时,她却已经去世,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大堆车票,都是每年往返雪城和玉台的,其中有一张到北京的,正是她偷偷赶去参加雨桐的大学毕业典礼……雨桐终于明白,母亲从来没有遗弃过她,她多年来对母亲的憎恨也终于释然。
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李家同的短篇小说,是动人的题材,这样的内容拍电影会很感人,我也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故事而看了这部电影。但电影却令人失望。小时候看过张之亮导演的《飞跃黄昏》,是和妈妈在一起,电影说的正是母女亲情关系。巧合的是,当时是冯宝宝和叶童扮演母女,20来年后张之亮再拍母女题材,同样找来了叶童,叶童却从当年的女儿演起了现在的曾嬷嬷,相当于母亲,让人感觉有母爱二部曲之嫌。不过相对于当年的《飞跃黄昏》,却感觉导演功力大不如前。也或许当时小不经事,不懂欣赏,如果现在看《飞越黄昏》,是否也会像当年一样感动呢?当年电影里的叶童和冯宝宝,两人其实在心里互相爱着对方,但见面却总是互相吵架,水火不容,当年有个熟人就如此形容我和母亲的关系就如同电影里的冯宝宝和叶童,心里有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如何交流。相信这也是很多亲情关系中的典型,我到现在依然和母亲的关系是如此。
《车票》没有感人的细节处理,无论叶童还是左小青、吴奇隆的表演都流于表面。由于电影里的松嫂始终没有露面,只能通过别人的讲述来完成观众对她的想象,所以讲述人表演的缺失就造成了松嫂这个形象无法很动人。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左小青和吴奇隆的表演,我不知道导演怎么会找来这两个人,完全是没有感情交集的两个恋人,从头至尾,他们的表演都不像是对恋人,反倒像对关系非常一般的朋友,让人看着特别别扭,演员感情的疏离也让观众无法融汇其中。特别是左小青在片中简直是定乾坤的人物,电影要想感动人80%要靠她,因为她和母亲没有交集,母亲是幻想中的人。但左小青演来非常平面,无法打动人。
一部完全要考情绪来打动人的电影,没有细节的处理,没有动人的演员,自然无法产生动人的效果。这个时候,倒让我想重温当年导演脍炙人口的《飞跃黄昏》,不知道是导演年轻时真能拍出好电影,还是现在我们的鉴赏水平提高了,无法认同他的《墨攻》和《车票》呢?
要提一下的是,电影里的雪城教堂其实是建在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惟一的一座教堂,井盐教堂,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阳光最明亮的教堂。玉台和松元等场景是在云南拍摄的,左小青和吴奇隆找寻松嫂时经过的索道,走的是真正的怒江索道,人被绳索挂着,由山那头滑下山这头,脚下是湍急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