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外国人视角,终归中国人是被救赎的角色
 (2009-05-08 01:36:03)
	
			
					(2009-05-08 01:36:03)		| 标签: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杀pk陆川娱乐 | 分类: 电影 | 
 
说实话,《拉贝日记》比《南京南京》好看,后者更像部纪录片,但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政治题材的电影面前,民族精神和政治性显然比电影的可看性更加占了主导。
4月22日,由陆川编剧导演、投资8000万人民币的《南京!南京!》上映;4月29日,由德国人傅瑞安·加伦伯特编剧导演、投资2000万美元的《拉贝日记》上映。两部南京大屠杀电影相隔一周上映,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把那段鲜血淋漓的历史重现国人面前,掀起了观影热潮,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口水仗和PK赛。
口水仗 
陆川:《拉贝日记》太片面 
近日,陆川先发制人地炮轰《拉贝日记》剧本太差,根本无法与《南京!南京!》相抗衡。陆川之所以会放出狠话,缘由是当年《拉贝日记》曾找陆川执导此片,但他以剧本太烂婉言拒绝了。在被问到和《拉贝日记》的区别时,陆川表示:“为什么在《拉贝日记》里中国人都是炮灰呢?中国人都像羔羊一样。我们还是想重写这段历史,展示真实的历史。我很尊重拉贝先生,但《拉贝日记》宣扬的是中国人被屠杀,拉贝去救他们,这种概念不对。日本人杀了30万中国人,然后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们这个电影就是要改变这个态度,其实中国人当时一直在自救。到历史上查就知道,拉贝先生其实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一半时就走了。《拉贝日记》是德国的视角,我们的是更偏向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日本和中国在这段历史中应该占99%,然后1%是拉贝先生。如果最后归结为拉贝一人拯救了20万中国人,我觉得这样太偏执了一点。”
有意思的是,在《拉贝日记》中扮演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的香川照之则向媒体透露,陆川曾亲自找过他出演《南京!南京!》,后来自己看了剧本,觉得《拉贝日记》更加出色一些,因为后者的国际视角更能引起现代观众的反思。
而华谊影视公司总裁、《拉贝日记》制片人王中磊谈到《南京!南京!》时,称影片拍得太血腥,“这些血腥的东西我们看过很多了,没必要,应该拍得温暖点成熟点”,关于角度,他认为“《南京!南京!》用中国人或日本人的角度都不客观,拉贝是个外人,从外人的角度反映最客观”。
《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最大的不同显然是对拉贝形象的不同塑造上。《南京!南京!》中陆川将拉贝这个中国人民的英雄完全弱化了,拉贝显得比较懦弱,特别是拉贝中途离开安全区时,陆川让拉贝流着泪对中国人民下跪。这个镜头惹恼了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称他虚构历史,歪曲了拉贝的形象。而在《拉贝日记》中拉贝离开中国时,在码头围满了专门来欢送拉贝的中国人,虽然导演傅瑞安坦承这是虚构的情节,但陆川称这让国人看起来像傻子。
导演傅瑞安表示,影片拍摄时中方曾要求加入一个强壮的中国人的形象,但是他拒绝了,“其实我也想通过影片让中国观众反思,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那个时期会沦为那样一个境地,这是中国人应该去反思的部分”。
 
PK赛
较量一 
虽然都是描写南京大屠杀,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在角度和方式上却相差巨大。《南京!南京!》是剧情片,《拉贝日记》是传记片;前者是群像式没有主角贯穿到底的黑白电影,后者是以拉贝为主角的故事片;前者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看战争,后者是从德国人的角度看屠杀;前者侧重在日本人的屠杀、角川的忏悔和中国人的抗争上,后者侧重在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委员会营救中国难民上。
结果:《南京!南京!》角度更巧妙。无论是日本军人、慰安妇、中国军人,还是拉贝秘书、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女教师、金陵妓女等,每个角度都有一个形象丰满的人物,人物群像和命运无论在视觉还是心理上都极具震撼力。
较量二 
目前杭城影院都把最多的厅给了《南京!南京!》。“五一”小长假结束,《南京!南京!》票房已突破1亿,浙江时代院线至今已达到500多万票房,而迟上映一周的《拉贝日记》在杭州一个小长假只达到20多万,显然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
结果:《南京!南京!》毫无争议地胜出。
较量三 
著名影评人卫西谛在《〈南京!南京!〉适不适合未成年看》的文章中说:“很多爱国的家长义无反顾地把孩子带到电影院里,这真是非常可怕。有各种屠杀场面,人头高挂,尸体横陈,从整体内容上来看,仍然是一部尺度前所未有的、充满杀戮的电影。”《南京!南京!》有很多少儿不宜的镜头:日本军人直接挥刀砍下难民的头颅,大批大批地机枪扫射、活埋、刺杀,日军闯进安全区轮奸妇女,被强奸致死的全裸的妓女尸体一具具往车上抛。另外,角川在慰安妇百合子房间里手拿安全套、日军集体奸淫慰安妇等场景的语言、动作都带有明显的性意识。
但相对于电影铺天盖地的宣传,关于适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质疑声音却是微乎其微。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甚至还把它设为爱国主义指定影片
《拉贝日记》中也有中国战俘成批被射杀的场面,最残酷的当属“杀人游戏”,拉贝就亲眼目睹自己的中国司机“张”由于和日本人起冲突,被送到战俘营后直接砍头的场面。砍下的人头排成堆,两位日本军人还比赛谁砍的头多。
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主任胡志毅表示,一方面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拍摄出血腥、暴力的一面不足以表现残酷性,一方面又使得这样题材的电影暴力倾向比较严重,“这两部电影如果按照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应该是R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我建议中学生可以观看,但需要家长和老师陪同,小学生并不适合观看,因为他们对这段历史还不够了解”。
结果:《南京!南京!》的暴力、性场面较多,不建议小学生观看。如果家长一定要带着小学生朋友接受爱国教育,可以选择相对温情的《拉贝日记》。
生不逢时的“拉贝”
很明显,《南京南京》在票房上赢了《拉贝日记》,很少有人会在同一时期看两部南京大屠杀电影,喝了头口水的《南京南京》自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拉贝日记》终究是德国人拍摄的电影,德国人的视角,于是中国人始终是被救赎的角色,甚至电影里的主角全是外国人,他们是安全区的组建者,中国人都是配角,甚至没有一个特别强大中国人站出来,所以它跟在反映中国人自救的《南京南京》后面放映是不合时宜的。
《拉贝日记》导演傅瑞安曾满怀希望地说:“影片可能在这里比在德国更受欢迎,因为很多德国人并不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他乐观地将两部相同题材电影同期上映比作是“一场有趣的相会”,观众将看到“不同的角度”。但他显然过于自信,并低估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当陆川首次把中国人的抵抗作为《南京!南京!》的重要内容,先发制人地抨击南京大屠杀不能只让人记住只有德国人拉贝拯救了中国人,他已经先在声势上、在民族认同感上赢得了这场PK。
只能说“拉贝”生不逢时,当时的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分部总经理拉贝,在中国呆了27年零142天,被总部以升迁的理由调回德国,他却勇敢地选择留下来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电影即聚焦1937年12月11日-12月29日,南京面临日军突然袭击和他离开中国的这段时间。但拉贝的拯救和《南京!南京!》的血性抵抗在正面冲撞之下,遭遇恐怕要用“落寞”来形容。
但这样并不说明《拉贝日记》不是部好电影,它刚获得德国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大奖,许多影评人和专业人士毫不吝惜对它的盛赞。
那么同期有两部南京大屠杀电影上映,是重复了吗?应该说远远不是。加上之前的故事片《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这些电影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南京大屠杀,只能说角度越多,我们越能全面了解那段历史。张纯如曾经说过,“忘记屠杀,等于再次屠杀”。让每个人都铭记这段历史的目的,不是重新挑起民族仇恨,而是反思战争,感受战争中折射的人性光辉。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