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2009-02-04 23:32:21)
标签:

院子

亲戚

蹦蹦车

蜂窝煤

范庄

昝寨

旅游

分类: 摄影和游记

“银鼠辞旧,金牛踏春!伴着狗叫和鸡鸣,蓝天和黄土,麦秸垛和白杨树,我在零下十度毛巾冻成冰棍的安徽阜阳太和县李兴镇昝寨向你致以最原生态的新春问候!”这是年三十那天我和朋友发的贺岁短信。徽北的寒冷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冻得无法着地的我是躲在被窝里百无聊赖之下给朋友发的乡村印象。后来有朋友告诉我我的描述相当具有诱惑力。不过我想自己在那里近十天的感受,是远远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来的。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刮桔梗皮的女孩,桔梗是这里的特产,可做中药材,样子非常像人参,一定要刮掉皮冲洗干净后才能晒干。亲戚挑了几支好的桔梗让我带回家栽在盆子里,说春天时可以开出很漂亮的蓝花。这里还有高粱、芝麻和棉花,开过花的芝麻杆非常漂亮,还有家家户户用高粱杆做成圆盖子,用来当水缸盖、锅盖等,也是非常原生态的工艺品。

 

这是十年后我第二次到那里,上一次是1999年的春节。时隔10年再次到那里,而且居住了近十天,那里的印象自然是异常清晰了起来。原来以为婆家是在昝寨,后来知道这个原来叫昝寨的大村后来分成了前店子等好几个村,我们所住的地方叫前店子村,不过我更喜欢叫昝寨,因为这里的人都姓昝。据说姓昝的村其他地方也有,像旁边还有个叫昝庄的村庄。
这里的农村基本是北方的叫法,或叫寨,或叫庄,或叫村。这倒让我想起王安忆在安徽插队时写的《小鲍庄》,她在蚌埠附近的五河县插了两年队,写了不少关于农村的文字,而她那时所描述的徽北风情,和我现在所看到的依然相差无几。

以初一为界的冬天和初春
1月22日年二七晚上坐的卧铺到合肥,凌晨4点多到,合肥火车站旁的麦当劳里到处是东倒西歪歇息着准备返家的人们。我们等到了前来迎接的朋友,近中午出发,一路经过阜阳,太和县城,赵庙,范庄埠,路越来越窄,天越来越黑,如果途中不停歇,从合肥到家估计4个来小时就到了,但一路上去看老朋友,捎上亲戚等,走走停停,到家就是黑灯瞎火了。农村的夜晚是一点亮光都没有的,所以我们经过那条土路时根本看不到进昝寨的路,竟然开过了头,还是家里的亲戚出来才把我们领进了门。

到了家才感觉到真正的寒冷。房里的气温比外面还冷,第二天起床,发现毛巾都冻成了冰棍,放在外面的脸盆里的水已经结成了一个大圆形的冰坨,院子里只要有水的地方都结成了冰,更夸张的是,在凳子上滴了几滴水,一会工夫居然全冻住了。早上一起床就期盼着太阳,今年的天公比较照顾,几乎天天都有大太阳,而太阳一出,就感觉很温暖。这里的太阳比浙江要出来得晚,8点来钟太阳开始升起在东边的树梢上,到下午5点左右下到院子的另一头。而因为这里是平原,像婆婆这么大,居然不知道山是长成啥模样的,说太阳下山这样的词是没有的。年前的那几天,白天还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太阳一下就冻得受不了,我只好没事就钻在被窝里,晚上更是早早睡了。北方人都说南方人经冻,因为南方室内没有暖气,而且潮湿,这次我知道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人比南方人经冻多了,因为我们所谓的烧炕和暖气是黄河以北才有的,黄河以南的农村并不烧炕,在零下十多度的室内生活,这需要多厉害的耐冻力?我这回算见识到了。他们都说虽然冷,但已经习惯了。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在院子里烧蜂窝煤

 

第二天老公到镇上拉了100个蜂窝煤,用炉子点上,房间里算是暖和了一些,但依然没多大的感觉,如果不靠着炉子烘手和脚,寒冷程度是一样的。
这里的寒冷以初一为界,让我感觉到了农历说的春节是多么有道理啊。为什么春节就表示着春天的来临呢?城市里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但在农村就显得泾渭分明。初一一到天气就不寒冷了,也不结冰了,院子里的冰开始融化,盆里的水不再冻了,而我也不再冻得什么事都不想做了,起码在晚上可以坐着看会电视,不用早早钻被窝。

 

原生态的乡村生活
这里没有自来水,不过也可能有收入比较好的农家用上了自来水,只要花点钱装上就可以,不用交水费。也有的家装上了太阳能。也有用上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只要交200元就可以收到所有的卫视,和城市相差无几,不用每个月交有线电视费,因为农村实在太大了,有线电视费根本无法统计。而这种接近城市人的生活,我更喜欢原生态的生活,不用自来水,用电泵从地下抽水,抽上来的水是甜丝丝的,而且还冒着热气。然后用勺子在水缸里舀水,洗脸时刷牙时,在炉子上烧开水时。这样的生活让我想起了80年代自己小时候,烧蜂窝煤,用柴火点炉子,然后用扇子扇,不用时用塞子把炉子眼堵住,换蜂窝煤时要把一个个眼对拢,这样的感觉真是久违了,再次重温非常温暖。
还有双缸洗衣机,我们也是80年代时使用,但这种淘汰了的商品在农村里大有市场。因为没有自来水,全自动洗衣机在家里是没法用的,而因为洗的衣服很难干,后来我们到镇上买了个双缸奥克斯洗衣机,这么个家伙放在院子里,感觉和这里的气息不大调和。如果不是希望衣服早点干,我还是更喜欢在脸盆里洗衣服,然后和别人一起一人一边把衣服绞干的感觉,那是小时候和家人洗衣服才有的经历。
还有吃饭,在那里住了一个多礼拜,没吃过一顿米饭。那里只喝稀饭,吃馒头,面条还有饺子。而饺子是逢年过节才吃的,像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五、十五等都要吃。馒头是自己家做的,还有枣山,就是在一大片的面粉上用筷子等夹成各种花纹,嵌上枣子,去亲戚家拜年时有“大馍换枣山,越换越喜欢”的说法。这段时间,天天见婆婆在厨房里忙碌着,用柴火烧饭,她说另外的房子里堆了满屋的杨树叶,都是可以用来烧的。那里包的饺子的样子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馄饨,孩子倒是很喜欢吃,不过顿顿吃也就腻了。我也学会了吃大馍,喝稀饭,就着大白菜炒肉、牛肉等,端着碗坐在院子里,就和电影里看到的北方农民差不多了。我知道为什么那里的人为什么都爱端着碗,因为天气寒冷,又大多都是喝汤。譬如我在村子里的路上会看到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端着个碗,然后一手拿着馒头的场景。
有朋友说农村什么都能忍受,就是忍受不了厕所。这里的厕所就是个坑,当然每个地方也不一样。我临海外婆家小时候的厕所就是个很大的缸,那是在户外,然后好几户人家合着用,满了的时候再舀掉。而这里的厕所比起来还算好的,就是在家里,有的人家是在地里挖个长方形的道,或者把桶放在里面,或者是不放桶,直接拉在这个长方形的坑里。亏得婆婆是个极度爱干净的人,每天5点多起床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家里的厕所的坑是斜坡型的,外面有桶接着,基本没有什么污秽物,但还是让我用起来很不习惯,因为这里还是每天用得最勤的。

白天的黄土蓝天,夜晚的满天星斗,这里的色调是纯粹
徽北是平原,四周看上去都是一马平川,视线没有遮挡。亲戚们说这里已经4个月没下雨了,不过田里的小麦依然是绿油油的。村里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不时有汽车、摩托车、蹦蹦车开过,于是扬起漫天的尘土。黄土构成了这里的主色调,村里有土墙房子,相当于很古董的老房子了,已经找不到多少了。这种土房一到下雨天,就会往下一层层掉,所以雨过后要多涂几遍,村民说现在几乎没人会住这样的房子,但这种房子在色调上非常好看,有点油画的浓重感,我在杭州的灵隐附近法运古村就看到不少土房子,看上去很有历史感。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润润在土房子前留影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昝寨的民居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院子里的香椿树

 

在村里看到更多的是黄砖青瓦的房子,说徽南的房子很美,不过徽北和徽南民居完全是两种格调。这让我想起以前到北方念书时,一过了长江,在火车上看外面的风景,就从绿色过渡到黄色和灰蒙蒙了。如果说南方是国画,那北方的农村就是油画了。我喜欢婆家的院子,有点类似北京四合院,这里基本是三四个院子连成一个小街区,门口都用类似瓷砖的东西砌着对联和横幅,像横幅基本都是“幸福之家”“家和万事兴”等字样。院子里的西边是厨房和储藏室,储藏室里放钉耙等各种农具,堂屋就是客厅,边上是几个房间。院子里种着香椿树、洋槐树、柿子树、月季树、石榴树等,洋槐是四季常绿的,香椿是这里的特产了,把香椿叶子腌一腌,就可以做咸菜了。如果在春夏秋的季节来,满树的绿叶应该更好看,据说秋天的柿子树都长满了柿子根本吃不了。还有养了八九年的土鸡,小猫小狗等。家里有只胆小猫,婆婆每回看到它就要说它,平时没人时它整天呆在家里,或偷偷摸进厨房偷吃,我们一来,它就噌得溜出去了,一点踪影都没有,我们住了一个多礼拜,它也始终怕我们,生人根本无法挨近,我好不容易在它爬上墙头的时候偷偷拍了几张照片。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胆小猫和土鸡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藏在润润怀里的小狗

 

还有只叫阿汪的小狗是一个亲戚小孩捡到的,就带回了家,春节时一群孩子到哪里去带着它,回杭州时还把它藏在衣服里偷带了回来。润润说在农村她最喜欢这只小狗,在杭州还要抽空去看它。
这里没有工厂,所以天空非常蓝,低头是黄土和麦田,麦秸垛,抬头是杨树和蓝天。我们还去了村旁的八丈河,是孩子们夏天游泳的地方。这时候河上结着薄薄的冰,扔石头上去,能滑到对岸,不过和黄河以北的河比起来,这里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记得那时在天津学校旁边的子牙河上玩,那里的冰层非常厚,是能够溜冰的。这里的冰在上面一踩就破了,能清楚地看到河底的生物。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结冰的八丈河

 

最美的是这里的星空。头一天晚上在田野里找不到路时,仰头一看,哇,满天的星星,把我给震撼了。后来几乎每天晚上抬头都能看到满天星斗。最亮的是西边的一颗星,难道是启明星吗?我们去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月亮,因为初一二几乎没有月亮,后来初三四上弦月就冒出来了,金黄金黄的挂在房顶边,没一会就掉到房子下面去了。我还看到了北斗七星,银河,如果照着书上的星座看,肯定还能找到很多星座。北斗七星是小时候在外婆家看过的,不知有多少年没见了,没想到这次如此清晰地在天上,而走在夜晚的田野里仰头看,更是星河灿烂,那最密集的星河相信就是银河了。在浙江的乡村也无法看到这么明亮密集的星星,因为那里工厂较多污染也较多,而在这里农村几乎没有污染。我非常想把星空拍下来,可是照相机可以拍很多的景物,惟独遥远的星空是普通镜头所拍不下来的。可肉眼所看到的风景也远非镜头所能记录,所以我还是慨叹,人的眼睛真是世界上最高级也最珍贵的镜头!

 

孩子们的乐园
农村真是孩子们的乐园,亲戚多,孩子也多。都说城市里的年味越来越淡,因为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而人们也习惯以出游的方式来过春节。而农村的年味依然很浓厚,特别是北方。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热闹程度不亚于年三十,而据说十五比年三十还要热闹,因为人们都要过元宵逛庙会。这里人喜欢到张桥旁边的一个庙会上逛,张桥有老公的小姑住在那里,我也一起去走亲戚,经过那里的华佗庙,他们告诉我这里十五时是这一带最热闹的地方。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玩老鹰抓小鸡的乡村儿童

 

没有外婆家的孩子的童年是寂寞的,我相信这一点,因为外婆家就意味着农村,意味着大自然,意味着田园风光。外婆家就是温暖的味道,当然奶奶家也一样。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也要做作业,这是我负责监督的事,比如我坐在院子里看书,她们坐在吃饭的小桌子上做作业,但做着做着就又站起来玩了,或拿着弹弓玩,或用铁锹玩着院子里的冰,或跟着时不时跑进院子里的亲戚的孩子们出去玩,到哪里她们都觉得非常有意思。而我则成了孩子王,初一那天五六个孩子找了辆三轮车,女孩子们坐在车里,男孩子负责骑,另外几个则骑着自行车,一起到范庄埠玩。回来经过田野,我拍了一排排的杨树和一大片的田野,觉得乡村真美啊,当然春夏秋会更美。初二我带着她们到李兴镇赶集,当然这已经不是赶集的概念了,那里逢单是集,但在年初七里面都是没有集的,不过还是有些店开着。我终于买到了适合在泥土路里走的球鞋。
润润也知道了赶集的概念,因为她知道赶集就意味着到店里买好吃好玩的东西。于是连着好几天,她都早早地起来,趴在我耳朵边说“妈妈,我要去赶集”。不过往往等我们穿好衣服吃好饭,再坐车赶七八里地到镇上,基本都已经中午了,很多店都已经关门了,但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在这里我也尝试了坐各种各样的运输工具,去之前我就开玩笑说这回我要去坐牛车去了,牛车没坐着,说明这里还不是像泸沽湖这样真正原生态的农村,但各种农村客用运输工具我算都做过了,比如蹦蹦车,其实就是三个轮子搭成一个棚的三卡,因为在农村的路上开着一蹦老高所以有这个称呼吧,坐在这样的车上开在崎岖不平的泥路上,就像荡秋千,甩来甩去,屁股摔得生疼,孩子们一路坐着却开心得不行。还有那种烧柴油的货车,后面车斗上可以坐不少人,那天去张桥走亲戚时一大帮亲戚就坐在这样的车上,一路大风吹散了头发,一路嘻嘻哈哈,如果再配上点动感的音乐,简直和贾樟柯的电影没区别了。沿路我还看到有“唢呐艺术团”字样的小货车经过,车上躺着裹着被子睡觉的人们,在春节时应该是这样的草根艺术团最忙碌的时候了吧。虽然条件似乎很差,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的劲头,其实条件越艰苦,人的抗压性和忍受力却是越强的。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白天的天空就是这样的蓝色调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赶集路上的杨树大路

 

走出村外很容易,因为村里的路都是正正方方的,很容易找到,东南西北也是你抬头看见太阳就能辨认的。我曾带着孩子们到村西头的田地里拍照片,还有一大片的小杨树里拍照片,很有味道。这里的孩子非常喜欢拍照,看到你的单反相机都觉得很新奇,说这样的姿势要来一个,那样的也要来一个,老鹰抓小鸡的动作也要来一个,童真弥漫在影像里。除了带着她们去赶集外,走亲戚也是必要的,这样里的习俗是从初一一直要走亲戚到十五,几乎每天都要吃吃喝喝,不是在亲戚家就是在自己家。你来我往,今天我来你们家拜年了,明天你要来我们家,先走最亲的,然后是表的堂的,还有远亲,简直没完没了。这样的走亲戚多走几次我可受不了。我出村走的第一次是到七八里地外的谢八门,经过孔曹村,骑着借来的破烂自行车,带着孩子,这里走亲戚还都是挎着一个长圆形的篮子,里面放着大馍猪肉等,上面盖着枕巾,回来后亲戚还要给你回捎上枣山等其他东西算回送。走了小舅走小姑,骑着自行车或坐着车,吃一顿饭,叙叙旧,亲戚之间春节这样的走动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的话情分就算断了。
骑着自行车挎着篮子,穿行在田野里,这分明是80年代中国乡村的风情嘛!不过在现在北方的农村,似乎依然如此,农村的变化真是太缓慢了。不过也可以说,农村依然保留着很纯正的民俗。

有趣的乡村婚礼
那里的人基本都选在春节期间办喜酒,因为平时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里。春节时大家都回来了,比如我参加的这个亲戚的婚礼,年三十迎女方进家门,早上四点钟就叫我们起床给他们拍照片,当时我非常不情愿,难道结婚还要这么早,让别人都睡不好觉吗?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说一大早到女方家迎亲以前是有讲究的,有抢新娘的说法,越早到就越能抢到新娘,所以迎亲宜早不宜迟。
虽然去时一百个不愿意,不过到了那里,我就乐坏了。迎亲的车队由五六辆各种式样的车组成,有小轿车,小巴车,也有三轮小货车和四轮货车。他们用花被套把车的前头包成两朵花的样子,贴着喜字,看着这么破旧的货车被装饰成婚车的样子,我觉得真是太有意思了。还有三人组成的乐队吹奏着《大花轿》之类的乐曲就出发了,有吹唢呐的,吹笙的,敲钹的,我们那辆车的司机则播放着MP3,里面播放着强劲的音乐,有个人说“这里是黑吧CLUB,人生几何,欢喜就好”,乡镇地方的人喜欢听这种很有激情的音乐。一路颠簸着到达于长营村,就是女方的家里。把嫁妆搬上车,然后迎着晨曦回村。回到男方家里,新娘下车也是有讲究的,要新郎抱出来,然后踩在篾席垫子上,两张席子交换着前进,走进家门拜过祖宗后,新郎还要给新娘换鞋子。娶进门了,招呼大家吃一顿,这时是早上8点来钟,加上4点多吃的这一餐,8点多的算是正餐了。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唢呐乐队

 

 

徽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

迎亲车队

 

这还不算完,到了初四这一天,是真正办酒席的日子。那天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叫来了,请了厨师到家里做,在院子里开了两个柴火灶烧菜,大家吃一顿,新郎一个人过来给大家敬个酒,这么就算完事了。吃完大家就各自散了,也有闹洞房的,不过就是小范围的亲人在新房里玩咬苹果等的游戏,也在镇上请了专门的婚庆公司拍录像、租婚纱、拍婚照等一条龙服务。以吃饭为主的婚宴其实很简单,不过对新郎家里来说可是忙乎了好几个月。结婚和盖房子一样,是农村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先结婚再恋爱,农村人依然还是这样的。有媒人专门给年轻人介绍婚事,这里人20岁就要开始相亲,介绍的都是邻近村的人。如果二十三四岁还没相成,男女方都要开始着急。似乎爹妈都相信先成家后立业,这婚事办了,孩子的一辈子算是大半有着落了。如果男方急着要结婚的话,男方一定要盖好房子才能把对方迎进门。而如果女方着急着结婚的话,据说男方连房子都不用盖了,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这农村里也有花15万办个婚事的,也算堪比城市里的高消费了。

 

和春运大潮中的返城民工一起回家
去时比较顺利,春节后回家可没那么容易了。阜阳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一千来万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阜阳出来打工的人实在太多,又大多是往浙江,于是我在回家时就和这些返城民工在一起坐火车。先是做蹦蹦车到范庄埠,再坐汽车到太和县,再从太和县坐汽车到阜阳,从汽车站到火车站。一行十多个人带着孩子,在阜阳车站旁的一个小旅社呆了十个来小时,这个小旅社就像《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带着妹妹到县城住的旅社,两边是房间,每个房间有大通铺,有十多个人睡的,也有两三个人的。半夜上车后,坐的是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就这么坐到第二天早上9点多到杭州,印象中除了大学时经历过这么艰苦的旅途,此后都没有过了。回到干净的城市,仿佛回到现代化的人间,回到现实生活,从几乎与世隔绝的原生态乡村。我甚至还感到有点恍惚,仿佛经历了穿越之旅,在两个如此不同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