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不朽?

(2008-12-04 22:17:51)
标签:

黎明

章子怡

孙红雷

梅兰芳

娱乐

分类: 电影

梅兰芳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不朽?

 

梅兰芳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不朽?

《霸王别姬》中扮演“少年程蝶衣”小豆子的尹治

 

梅兰芳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不朽?

 《梅兰芳》中黎明替身竟是“少年程蝶衣”

 


 

《梅兰芳》虽然看起来是文艺大戏,其实是部小众电影。看片会上的时间是2个小时20分钟,还有2个小时40分钟的版本,剪掉了20分钟,我相信最初的版本更长,于是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场景过渡非常不自然,很多戏说几句话就没了,缺少一气呵成的从容感,镜头转换太仓促。
人物传记片很难拍,因为无法杜撰,电影里主要描写了梅兰芳一生中的三段重要故事,少年时成名和十三燕打对台,成年时和孟小冬的爱情,以及到美国演出成功和抗战期间的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唱戏的爱国情。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最是让人惊艳,也让人感受到了梅兰芳的女人之美。但到了黎明演的部分,戏就演得非常平了。黎明一贯给人很温和的感觉,相信这也是陈凯歌找到他演梅兰芳的重要原因。但黎明在里面的温和却使人物变得非常平淡,缺少个性魅力。电影给人感觉平淡我想主要还是黎明的表演缺乏功力的缘故,他没有演出梅兰芳的儒雅从容淡定,只有木讷和拘谨,也就是形似而神不似。
章子怡在片里出场25分钟,却相当靓丽,只可惜电影的主线不是梅孟之恋。如果梅家后人允许,我想《梅兰芳》拍成梅孟之恋的爱情片更合适,要写一个人物的一生,这样的电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看,但如果把他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将会很吸引人。这也是陈凯歌的通病,其实好的电影是不能承载太多内容和人物的,电影主要是表达感情,而在《梅兰芳》里讲了他的一生,就显得没有重点平铺直叙,陈凯歌以前的作品《荆轲刺秦》《和你在一起》《无极》等都是这样的毛病,太庞杂的故事和人物,厚重感是有了,但往往把人看得很累。
还是孙红雷的话说得有道理,其实电影说的就是当时的娱乐圈,梅兰芳是最大的明星。“多大的繁华到头来都是虚空”,相信所有的明星都深有体会。明星的无奈,明星的身不由己,明星的想爱又不能爱,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梅兰芳也是如此,他戴着纸枷锁唱戏,即使如何颠倒众生,倾国倾城,心中依然是孤单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是为座儿(观众)而生的,所以他注定孤单一生,而这份孤单才成就了他的不朽。
梅兰芳和邱如白,就是明星和经纪人的关系,相互依赖有爱有恨,唇齿相依,所以明星们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梅兰芳》刻画的正是他们的故事。

点评人物
黎明:演绎的梅兰芳似乎是个“气管炎”,没有个性和脾气,在老婆面前唯唯诺诺,也没有能力争取自己心爱的女人孟小冬。黎明版的梅兰芳没有演出梅郎的魅力,在台上表演用的也是替身,很难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和日本人会为他疯狂?
陈红:演绎福芝芳就像演绎她自己,戏内戏外都是“管家婆”。电影里没有提到梅兰芳的第一任妻子王明华,福芝芳俨然成了大奶,但陈红演绎起来却没有历史上福芝芳的识大体,而是个尖酸刻薄的管家婆。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梅兰芳把孟小冬视为红颜知己。
孙红雷:邱如白的角色是和梅兰芳一样重要的男主角,就像《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和程蝶衣。他是个戏疯子,没有他就没有梅兰芳,他就犹如现在明星身边的经纪人一样重要。和黎明的平淡比起来,他就是癫狂,但这种癫狂有点莫名其妙,包括他的辞官和最后的落魄,我想还是因为电影没有充分体现出京剧艺术的魅力,才使他的癫狂无法打动人。
十三燕:都说王学圻演得好,我却不以为然。他的拿腔拿调和女人腔听起来不舒服,一个在台上都唱坤角的老头子,为什么要这么捏着嗓子说话呢?
潘粤明:可怜的潘粤明,电影里只出现了两场,应该是剪去了很多镜头,所以显得这个人物可有可无,不要也罢。

 

 

 

《梅兰芳》中黎明替身竟是“少年程蝶衣”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15年前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中,可怜的小豆子(少年程蝶衣)因屡屡把京剧《思凡》中的这段念白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被大师兄用木棒戳得满嘴是血的一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小豆子的扮演者尹治如今已32岁,电影《梅兰芳》中黎明的两出舞台戏——和章子怡合演的《梅龙镇》、美国戏院上演的《虹霓关》,均由替身尹治完成。此外尹治在片中还扮演了枪击孟小冬的疯狂梅迷。
尹治生于五代梨园世家,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在电视剧《荀慧生》中他曾出演过梅兰芳,在李少红导演的《雷雨》中,扮演过京剧名角小白春。

 

转帖电影《梅兰芳》里的京戏
梅兰芳出场的时候唱的是《玉堂春》里的一折,玉堂春是女主角当妓女的花名,真名即苏三,里头最有名的唱段自然是“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但电影这里唱的不是“起解”,而是“会审”(后来孟小冬和梅兰芳到酒楼上,那个落魄旦角唱的才是“起解”)。
玉堂春这个故事颇复杂,大致过程是公子哥儿王金龙去嫖院(这个名字不好听,但第一折原名就叫“嫖院”),和清倌人玉堂春一见钟情,就“开怀”了(开怀者开苞也),后来王金龙同学把钱花光了,被鸨儿赶出去。玉堂春还偷偷跑出来送他一程,鼓励他上京赶考。王金龙作为主角,不用说当然是落难公子中状元,但衣锦荣归后,回来妓院找苏三就找不到了——苏三从此不接客,被鸨儿强行卖给一个商人当妾。
苏三刚被商人带到洪洞县(还没被OX过),商人就被大老婆毒杀,而且诬赖给苏三,然后苏三入狱。王金龙这时候当了山西巡按,知道了这事就要苏三“起解”,意思是调过去由他来审。
虽然起解这一折很有名,但其实整出戏最好玩的是“会审”——也叫三堂会审,内容是三个官儿一起审苏三,王金龙是其中之一,但王金龙没有先露脸,而是由另外两个官儿主审,这两个官儿不是好东西,明知道苏三是王大人的老相好,提审时还专门问些苏三和王金龙如何相识相爱的八卦,苏三倒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连唱带讲(电影里就是这段),直到王金龙同学面子实在挂不住了,只好亲自来相认,于是沉冤得雪,大团圆。
这段里苏三的唱词原来是颇粉的(有点小情色,至少很挑逗),现在能看到的可以说是洁本了,但其实比“起解”要有意思多了。
之后袁大总统都亲自来看的是《牡丹亭》,其实不是京剧而是昆曲,词全都是汤显祖的原词,仔细听可以听出调子和京剧不同。
当时昆曲虽然式微,但当时的科班学戏,基本都还从昆曲入手,这也是梅兰芳的幼功。
《霸王别姬》里的“我本是女娇娥,不是男儿郎”其实也本自昆曲《思凡》,京剧虽然搬过来,但还是保留着吹腔的曲调的,当然我们在《霸王别姬》里只听到一段掐头去尾的念白而已。
梅兰芳和十三燕配的戏《汾河湾》是薛仁贵的故事,薛仁贵去投军,留下老婆柳迎春苦守寒窑十八年,后来薛仁贵荣归,夫妻重见,柳迎春居然认不出来薛仁贵,电影里的就是薛仁贵诉衷肠与柳迎春相认的唱段。开始柳迎春不敢认,后来薛仁贵唱着唱着,柳迎春才认出来是老公(这傻妞什么人嘛……)。所以邱如白说柳迎春一直死撑着不动不好,随着薛仁贵的唱词要有形体的变化,他讲得很对,但在当时的梨园界来讲,这个的更忌讳之处其实在于“抢戏”而不是改动(老规矩戏曲都是主角一人表演为主,其他人不管多大牌,都是“傍”他的——当然这是陋规,后来有所进步)。
对台的三场戏,梅兰芳这边依次是樊江关、一缕麻、黛玉葬花。
樊江关是传统戏,薛丁山的老婆樊梨花、薛丁山的妹妹薛金莲的双主角,所以又叫“姑嫂英雄”,因为有误会姑嫂还打了一架,是两个旦角之间很热闹的打戏,不过要有另一个好的旦角来配,但最有名的倒是尚小云与荀慧生两位的联袂,梅兰芳虽然也擅演,却不是他真正的独一份儿。
一缕麻这现代京戏在当时来说是创新,也很轰动但后来就基本没人再演,大意是一个小姐被包办婚姻嫁给一个傻子,后来小姐得病,傻子为了照顾她染了病然后死了,小姐病好了,发现头上一缕麻(别人给她戴上的,挂孝之意),哭了一场也自杀了的故事,很琼瑶吧?这戏我根本没看过也没听过什么唱段,只好看介绍说一点……
黛玉葬花倒是梅兰芳的名段,剧本是齐如山(也就是戏里的邱如白)编的,唱词基本搬自红楼梦,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连唱带舞,不是名角绝对镇不住场。
十三燕这三场戏选的实在好。依次是四郎探母、秦琼卖马、定军山。
第一场是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说相声的那个叫郭德纲的胖子经常提到这里头有个叫小番的“嘎调”很难(嘎调的意思是音已经唱得很高的时候,再往上陡然拔高,一个不好就“嘎”了)。当然这在我们普通人来看的确很难,郭胖子也经常渲染它有多难,但在真正京剧的科班演员来说……这个是基本要求而已。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嘎调在于表现杨四郎拿到令箭之后的喜悦心情,而不是纯粹为了炫技。而在电影中,显然是为了表现头一天十三燕的意气风发。
第二出戏秦琼卖马,是讲好汉秦琼秦叔宝,因病困在小客店中,因为没钱被迫当掉双锏,最后把自己的坐骑也牵去卖,结果遇到了另一个好汉单雄信的故事。秦琼在叫店主把马牵去时那一段唱非常有名,正是唱出了好汉落魄的苍凉心境。
第三出定军山,是黄忠老将不服老,定军山阵斩魏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电影里出现的一段西皮快板则是黄忠在出阵前满怀信心地立下军令状,而对比当时台下空无一人的苍凉,更衬得廉颇老矣,英雄末路……
《游龙戏凤》又叫梅龙镇,就是正德皇帝调戏民女李凤姐的故事。据说孟小冬和梅兰芳还真合过这一出……
以前一个京剧界的朋友跟我说,这本子里头全是隐晦的荤段子,恕我愚钝,“全是”倒真瞧不出来,不过也瞧出了那么十来处……
电影里只有“我与她插,插……”,这一段其实还算不太那什么的……此外还有正德说的“大圈圈里有个小圈圈”,再比如李凤姐的念白:“我不招了……我还未招,它就先翘起来了”(这段戏电影里其实也有,不过台词改成“放平”了,没有这种暗示性了。)
电影里只演到“插花”其实是不合戏理的,游龙戏凤通常是一折演完,到正德帝表露身份,封李凤姐为止,其间还有很多类似的小段落,不乏如“你的门好紧”之类的荤段子……有条件的可以去找老本子来看。
去美国演出的《虹霓关》倒是和史实吻合的,因为这出戏武打非常热闹外行也爱看,而且是寡妇瞧上年轻小白脸的内心情欲戏(这么一说其实也那什么的……),选这出戏美国观众自然买账。故事是秦琼(嗯,又是秦琼,不过他这回不是主角)攻打虹霓关,虹霓关的守将叫做新文礼,被秦琼手下的大将王伯当一箭射死了。新文礼的老婆东方氏带孝上阵替夫报仇,结果临阵瞧上了王伯当,就把他活捉来成了亲——倒是很匪夷所思的哈。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虹霓关的头本(第一折),东方氏和王伯当打着打着春心萌动开始挑逗的桥段。二本是捉来王伯当后成亲,但东方氏的戏份就少了,梅兰芳在这一本里改演东方氏的丫鬟,在当时的京剧界其实也是创新(一人赶两角)。
《贵妃醉酒》在电影里是某无名演员演的,邱如白在别人演到一半的时候跳上去说他演的是“粉戏”,其实《贵妃醉酒》这戏古已有之,原先的确是粉戏。有很多挑逗的动作和唱词。但在梅兰芳的手里,它被诠释为杨贵妃因为开始失宠于唐明皇借酒消愁的戏,变成一折很好看的内心戏(真的很好看)。据说给外国人看,英文名还就叫“一个妃子的苦闷”。
最后简单评判一下主要配唱的三个人,给十三燕配唱的张克最赞,给孟小冬配唱的王佩瑜本来也很赞,问题是章子怡的身段拖累太大了,梅葆玖令我很失望,虽然功底还在,但嗓音已经完全涩掉了,真不如叫杜近芳来配才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