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吹稻浪》,与浪漫无关

(2006-12-05 01:39:43)
分类: 电影

《风吹稻浪》,与浪漫无关

 


“如果历史本身是一部电影,它大概和《风吹稻浪》一样,没有特写镜头。”这是最近一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对这部独立政治影片的评论。
1920年,爱尔兰处于大英帝国粗暴的统治下,爱尔兰人过着没有自由和尊严的生活。对这种状况,戴米恩和泰迪两兄弟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泰迪加入了共和军,戴米恩则反对过激行动,要去伦敦学医。但在亲眼看到自己的朋友,17岁的男孩因为拒绝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后,他改变了想法,参加了共和军,影片的前半部分,两兄弟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后半部分,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政府签署了协议,爱尔兰享有“自治权”,但主权和领土仍归英国所有。作为共和军的领导之一,泰迪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做了一名警察。戴米恩无法接受这种妥协的条约,他继续从事反抗英国政府的活动。泰迪逮捕了戴米恩,不肯妥协的戴米恩最终在泰迪的亲口指挥下被枪杀。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译作“风吹稻浪”,听起来非常浪漫,其实摇动麦粒的风,暗指被外族统治的屈辱。在导演肯·罗奇40年的创作生涯中,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他一贯的主题,他同时还是个记录片导演,他拍摄的故事片具有强烈的记录片风格。《风吹稻浪》没有特写镜头,人和环境的关系得到强化,人的个体感受被尽可能淡化。尽管朋友很推崇这部影片,认为它拍得很冷静,但很感人,体现民族情感和人性、兄弟情和价值观的冲突等等,但我终究不能认同导演在人物的情感描写上太草率,比如哥哥如此轻而易举地下令枪杀亲弟弟,比如爱情戏处理的可有可无。可能是我太喜欢一些细节的体现和心灵深处的被打动吧,一部太记录色彩的影片终究无法撼动我的灵魂。不过我觉得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很多描写历史的影片动不动就要交代整段历史以显示厚重感,而仅仅截取了独立战争中的一个片段,导演的用意是在战争中体现人性。从这点说,他的水准要比同样表现历史中人物命运的国内新片《云水谣》要高明得多,《云水谣》在挖掘人物情感上显然太单薄了。
这部以历史上爱尔兰独立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让我想到了表现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勇敢的心》,但在手法上,却是有如此的不同,一个大气雄浑,感性十足,一个理性冷静。这样的影片,总是把历史悲剧最终转化为个人的悲剧。看了影片,我有兴趣了解爱尔兰的这段历史,关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我找到的资料是,“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也就是说,1949年,爱尔兰终于彻底脱离了英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戴米恩和火车司机丹(此人曾出演过意大利电影《夺命游戏》中的警官,冷酷的样子很有魅力)等为争取国家独立的热血青年们的鲜血并没有白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