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小说 |
温暖的笑容
——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韩国明星的故事
——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韩国明星的故事
那一年,女孩走火入魔了。韩剧、韩国电影、韩国音乐、韩国足球、韩国旅游……只要是和韩国有关,无论人和事,她都像条件反射似的去留意和关注。韩国,一个相隔不远的国度,竟成了她心底的一个情结和牵挂。这种情结和牵挂,来自于一个冬夜,来自于一个温暖的男人,来自于一部动人的电视剧。
那年冬天,一直没有下雪。一个冬夜,女孩误打误撞地在宽带网上看到这部电视剧,从来没在网上看过电视剧的她一头扎进了剧中的世界。这一切是多么美呵,春川美丽的中学校园,碧波如洗的鄱阳湖,整齐的水杉树,纷飞的雪花,白雪覆盖的龙平滑雪场,感伤的音乐,带着温暖笑容的男人,还有,纯真的初恋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过了几天,杭州的初雪竟不期而至,一如剧中那般美丽。看到纷飞的雪花,女孩就想起了那个温暖的围巾男人,仿佛听到了雪花飞舞着歌唱的声音。从此,女孩喜爱上了雪花从天降落的感觉,喜爱上了冰清玉洁的冬季,韩流也从此走进了她的世界里。
女孩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围巾男人,喜欢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的一切。她找到了他主演的所有韩剧,在静静的夜里一遍一遍地欣赏他的影像。她爱上了他甜蜜的微笑,模仿他的发型,围着他那样的围巾。她甚至讨厌起自己的男朋友,觉得他的言行举止和这个围巾男人差得多远啊;也厌倦起工作和生活,觉得和韩剧里相比,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萎靡、魂不守舍后,妈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韩国男人如果知道你做这样的白日梦,不知他会怎样地笑话你呢!”女孩如醍醐灌顶,是啊,如果以这样消极的姿态、失态的行为去喜欢一个偶像,那么偶像也不会感到高兴的。既然了解韩国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写一本与韩流有关的书呢?这也是为了表达对围巾男人、对动人的韩式爱情和对韩流的感受和敬慕吧。
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女孩看韩剧、韩国电影,注意搜集韩国明星的资料。她想用中文来解读爱情题材的韩国影视剧,解读韩国当红明星,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欣赏韩流。为了让中国人学会几句浪漫的韩语,她甚至找了一位在本地开韩国餐馆的韩国哥哥,请他把“你好”“谢谢”“哥哥”“我爱你”等翻译成韩文,并注上汉字注音,于是她也学会了“安宁恩哈塞哟”“感木萨哈姆尼大”“欧巴”“沙郎咳哟”……由喜欢一个人,一部剧,到喜欢韩剧、韩国电影,女孩的视野从电视剧走向了电影,也发现了比韩剧更有艺术品位的韩国电影。从韩国电影在艺术上的开拓、表现题材的大胆和电影的商业化方面,女孩看到了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地方。她把这样的感受写进了书中,她甚至有这样“贪婪”的想法:希望这部书,能让中国的影视创作者看到,从而学习和借鉴韩国影视剧优秀的地方,发展、充实中国的艺术创作,这也许是这本书能够达到的最大意义。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在熬了无数个通宵后,女孩的书稿终于完成了。仿佛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帮助着她,和出版社联系后,他们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修改书稿、签定合同,一切都那么顺利。几个月后,一本赏心悦目的韩流通俗读本放在了女孩的手中。虽然它还不是很完美,虽然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它成了女孩心中的宝贝,因为这是她的“第一次”,她会永远珍视它,并以此激励着自己今后的道路。
“第一次”,是那部剧中的主题旋律,也是全剧自始至终吟咏的男女主角的初恋: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恋情……“第一次”也如此地影响着女孩:第一次爱上一位偶像,第一次因为偶像而写书,第一次出版自己的作品。她有个心愿,想把这本书送给她心中的围巾男人,因为是他给了她“第一次”。女孩相信他是有机会来中国的,虽然为了宣传他的第一部电影,他去了台湾、香港、新加坡,却因为中国电影分级制还未实行而没有来内地;上海国际电影节,他的电影参赛但无法公映,他依然无缘成行。但女孩始终相信,在中国拥有那么多影迷的他,在不久的将来会来的。2005年,果真他来了,来到了上海,拍摄一部中韩合作的电视剧《中韩爱情线》。女孩赶到了上海,影迷见面会人如潮涌,保安毫不留情地把她挡在了门外。女孩恳切地把自己的书以及和他的故事告诉了主办单位,于是他们宽容地让她进去了。在人潮簇拥中,女孩一眼就看到了他,那镜片下坚定的眼神,那熟悉的温暖的笑容。他告诉大家:“我在中学里就读过一首诗: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这是生活在本溪的高句丽王写的诗。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和韩国有着悠长的文化渊源。我喜欢中国,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有机会和中国的大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合作影片。”他还兴奋地说,不久后将再次来中国,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实行电影分级制了,他的第二部影片马上就能和中国观众见面。
不知为什么,女孩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她勇敢地跑上台去,说了一声 “安宁恩哈塞哟”,然后把她的书交给了他。当他从翻译小姐那里得知了这本书的来历后,脸上写满了惊喜。
很多年来,女孩的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她和一个带着温暖笑容的男人一起手拿着一本书,脸上写满了幸福。女孩知道,那笑容就像是寒夜里温暖的烛光,照亮着她一生要努力的方向。
对了,这个男人叫裴勇俊,那部韩剧叫《冬季恋歌》,那本书,叫《恋恋韩情》。
那年冬天,一直没有下雪。一个冬夜,女孩误打误撞地在宽带网上看到这部电视剧,从来没在网上看过电视剧的她一头扎进了剧中的世界。这一切是多么美呵,春川美丽的中学校园,碧波如洗的鄱阳湖,整齐的水杉树,纷飞的雪花,白雪覆盖的龙平滑雪场,感伤的音乐,带着温暖笑容的男人,还有,纯真的初恋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过了几天,杭州的初雪竟不期而至,一如剧中那般美丽。看到纷飞的雪花,女孩就想起了那个温暖的围巾男人,仿佛听到了雪花飞舞着歌唱的声音。从此,女孩喜爱上了雪花从天降落的感觉,喜爱上了冰清玉洁的冬季,韩流也从此走进了她的世界里。
女孩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围巾男人,喜欢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的一切。她找到了他主演的所有韩剧,在静静的夜里一遍一遍地欣赏他的影像。她爱上了他甜蜜的微笑,模仿他的发型,围着他那样的围巾。她甚至讨厌起自己的男朋友,觉得他的言行举止和这个围巾男人差得多远啊;也厌倦起工作和生活,觉得和韩剧里相比,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萎靡、魂不守舍后,妈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韩国男人如果知道你做这样的白日梦,不知他会怎样地笑话你呢!”女孩如醍醐灌顶,是啊,如果以这样消极的姿态、失态的行为去喜欢一个偶像,那么偶像也不会感到高兴的。既然了解韩国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写一本与韩流有关的书呢?这也是为了表达对围巾男人、对动人的韩式爱情和对韩流的感受和敬慕吧。
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女孩看韩剧、韩国电影,注意搜集韩国明星的资料。她想用中文来解读爱情题材的韩国影视剧,解读韩国当红明星,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欣赏韩流。为了让中国人学会几句浪漫的韩语,她甚至找了一位在本地开韩国餐馆的韩国哥哥,请他把“你好”“谢谢”“哥哥”“我爱你”等翻译成韩文,并注上汉字注音,于是她也学会了“安宁恩哈塞哟”“感木萨哈姆尼大”“欧巴”“沙郎咳哟”……由喜欢一个人,一部剧,到喜欢韩剧、韩国电影,女孩的视野从电视剧走向了电影,也发现了比韩剧更有艺术品位的韩国电影。从韩国电影在艺术上的开拓、表现题材的大胆和电影的商业化方面,女孩看到了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地方。她把这样的感受写进了书中,她甚至有这样“贪婪”的想法:希望这部书,能让中国的影视创作者看到,从而学习和借鉴韩国影视剧优秀的地方,发展、充实中国的艺术创作,这也许是这本书能够达到的最大意义。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在熬了无数个通宵后,女孩的书稿终于完成了。仿佛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帮助着她,和出版社联系后,他们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修改书稿、签定合同,一切都那么顺利。几个月后,一本赏心悦目的韩流通俗读本放在了女孩的手中。虽然它还不是很完美,虽然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它成了女孩心中的宝贝,因为这是她的“第一次”,她会永远珍视它,并以此激励着自己今后的道路。
“第一次”,是那部剧中的主题旋律,也是全剧自始至终吟咏的男女主角的初恋: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恋情……“第一次”也如此地影响着女孩:第一次爱上一位偶像,第一次因为偶像而写书,第一次出版自己的作品。她有个心愿,想把这本书送给她心中的围巾男人,因为是他给了她“第一次”。女孩相信他是有机会来中国的,虽然为了宣传他的第一部电影,他去了台湾、香港、新加坡,却因为中国电影分级制还未实行而没有来内地;上海国际电影节,他的电影参赛但无法公映,他依然无缘成行。但女孩始终相信,在中国拥有那么多影迷的他,在不久的将来会来的。2005年,果真他来了,来到了上海,拍摄一部中韩合作的电视剧《中韩爱情线》。女孩赶到了上海,影迷见面会人如潮涌,保安毫不留情地把她挡在了门外。女孩恳切地把自己的书以及和他的故事告诉了主办单位,于是他们宽容地让她进去了。在人潮簇拥中,女孩一眼就看到了他,那镜片下坚定的眼神,那熟悉的温暖的笑容。他告诉大家:“我在中学里就读过一首诗: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这是生活在本溪的高句丽王写的诗。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和韩国有着悠长的文化渊源。我喜欢中国,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有机会和中国的大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合作影片。”他还兴奋地说,不久后将再次来中国,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实行电影分级制了,他的第二部影片马上就能和中国观众见面。
不知为什么,女孩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她勇敢地跑上台去,说了一声 “安宁恩哈塞哟”,然后把她的书交给了他。当他从翻译小姐那里得知了这本书的来历后,脸上写满了惊喜。
很多年来,女孩的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她和一个带着温暖笑容的男人一起手拿着一本书,脸上写满了幸福。女孩知道,那笑容就像是寒夜里温暖的烛光,照亮着她一生要努力的方向。
对了,这个男人叫裴勇俊,那部韩剧叫《冬季恋歌》,那本书,叫《恋恋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