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趣解:围棋协会,棋院,围棋道场,围棋培训学校
(2014-03-26 15:10:59)
标签:
棋协棋院道场棋校围棋 |
分类: 学棋土壤 |
几个概念(称谓),在围棋圈时常被人乱用。也来说几句,没打算正本清源,权且当趣解一番。
一、围棋协会与棋院
1、细解
中国棋院成立于1991年。
2002年2月1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家体育总局将原来的棋类运动管理中心和桥牌运动管理中心加以合并,组建了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新的管理中心把办公地点设在中国棋院内,该中心和中国棋院其实就是挂两块牌子的一套班子、一班人马。
中国围棋协会,简称中围协或棋协,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中国围棋协会和中国象棋协会、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中国桥牌协会一样,均把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了中国棋院的楼内。由于围棋人口(热爱围棋的爱好者)远远多于象棋人口、国象人口、桥牌人口,因此对于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在一般的认识上,会将中国围棋协会视同为中国棋院。
跟中国人民银行在各省有分支机构“人行分行”,中国证监会在各省有分支机构“省证监局”有所不同,中国棋院(中国围棋协会)并没有设置地方分院(地方分会)。不过,一般认识上会把各个省级棋院视同为中国棋院分院,这些省级棋院可以部分地代理执行中国棋院的一些职能。当然,只有杭州棋院被正式称为中国棋院杭州分院。
京城围棋圈时常提到的“棋协”、“棋院”,一般都是特指中国棋院,根本不会把中国围棋协会、中国棋院等严格加以区分。当然,这是语境所允许的,不会造成理解错误和称谓误用。如果需要说北京棋院,不用“棋院”的简称,而是用全称。
2、举办比赛
中国棋院一般只举办两类比赛:职业比赛,全国性质的业余大赛(具有颁发业余7段和业余6段的机会)。
从举办比赛的角度讲,省级棋院是中国棋院的一级代理机构,拥有举办最高至业余5段的业余段位比赛权限。譬如在北京,北京棋院具有举办业余段位比赛的资格,目前这个资格在北京是唯一的。
3、北京棋院和北京的区级棋院
北京棋院又叫北京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顾名思义,官方机构。可以举办业余段位比赛,可以授权区级棋院和围棋学校去代行举办围棋级位比赛。
北京几家区级棋院是一个特殊的现象,需要单独说明。目前,北京挂有区级棋院的单位中,没有一家是北京棋院的派出机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国有还是私人企业。罗列如下:
西城棋院:国有
海淀棋院:国有
东城棋院:又叫郑弘围棋学校,私人企业
朝阳棋院:隶属于马晓春围棋道场,私人企业
石景山棋院:私人企业
等等
这几所北京的区级棋院只具有举办围棋级段位比赛的资格,最高只能办1级组(升1段)的比赛。它们或许根本就是一所所挂着棋院名称的围棋培训学校而已。
二、围棋道场
和“棋院”一样,“围棋道场”在围棋领域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称谓。
关于围棋道场,目前并没有发见统一的解释。坊间争议不太大的认识是:以获得职业段位为学习目标,由知名职业棋手担当主讲教师,采取研修制、全日寄宿制的学习方式,不具备颁发毕结业证书资格的围棋专业学校。
道场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聚集了同时代最优秀的少年棋手。在这个“高徒出名师”的时代,笼络住这一批少年棋手比邀请来任何一位职业段位的围棋老师更为重要。
围棋道场的鼻祖,不清楚是哪家,但日本的木谷道场绝对一家值得膜拜的围棋圣殿。
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中,最富盛名的围棋道场大致是如下几家:
中国:聂卫平围棋道场、马晓春围棋道场、葛玉宏围棋道场、野狐围棋道场
韩国:权甲龙道场、阳川大一道场、刘昌赫道场、梁宰豪道场
日本:绿星学园、洪清泉道场
等
也有部分围棋学校,其中不乏由职业棋手创办的围棋学校,在学生规模上刚刚崭露头角,也教出来几个业余5段的小棋手之即,就立刻自诩为围棋道场。这个多少有点托大、有点拔高的做法,显然难以赢得广泛的尊重与认同。
三、围棋培训学校
租一套房子就上课,三两个老师带一帮学生,这是众多围棋培训学校的全貌。与其说是围棋培训学校,不如叫围棋教室更为贴切。
至少在北京,绝大多数围棋培训学校都属于培训小作坊,学生数量稳定地达到乃至超过100人的并不多。其中,部分围棋培训学校时常以道场、棋院自居,比如胖墩儿道场、胖墩儿棋院,就太太太不妥了。
在北京,部分具有学生规模的围棋学校,向北京棋院申领了围棋级位比赛资格,具有了三级代理权限,以“北京棋院叉叉分院”的名义去举办围棋级位比赛。这些拿到比赛代理资格的围棋学校当然也属于寻常的围棋学校的范畴,它既没能达到道场的高度,当然更不可能是棋院这类官方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
然而,北京的“棋院”真有不少呢,甚至到了乱用称谓的程度。
简言之:
能够举办围棋级位比赛的是围棋学校和区级棋院
能够举办高至业5的段位比赛的是省级棋院
能够举办职业比赛和全国性质业余比赛的是中国棋院
显而易见,比赛的级别能够从一个侧面反衬一个围棋单位的行业地位,这个地位和坊间的称谓往往并不相称,也不相干。
四、题外话
特别佩服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它是全球最富吸引力、影响力的先驱型综合性大学,被公认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但它的名称从1861年创建之初至今,始终就是学院,始终就保持这么小。
和太多太多大学的名头相比,“学院”这个名字无疑太袖珍了,太不动听了。可是,学界谁人敢忽视MIT?这所小小的学院比一般的大学可大得太多了,不论是江湖地位还是院校规模,真正做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噢,也可以叫好酒不怕巷子深,一回事嘛。
MIT们,根本不需要用称谓去拔高自己,大抵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术、大巧不工)罢,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