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道场中的冲段少年(转载)

(2012-07-25 06:36:28)
标签:

围棋

冲段少年

道场生活

杂谈

分类: 学棋土壤

原题目:京城棋童

作者:琪琪 2012-07-24

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d03fb501011zbd.html

  

  

201278日,北京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野狐围棋道场训练室里三三两两躺着几个午休的孩子,其中一位小棋手陈逸正在阅读一本围棋杂志,这是2011年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的棋谱总集,硕大的封面文字《激斗2011》遮蔽了孩子整个的脸。

 

距离一年一度的定段赛还有最后3天,这名13岁的小棋手正在抓紧时间研究着中国顶尖职业棋手的对局,希望能在今年的定段赛上取得好成绩。

 

明天将是2012年全国围棋定段赛落幕之日,将近600名参加定段赛的小棋手中将厮杀出25名职业棋手。

 

在过去的几年里,成功定段的小棋手九成来自所谓的京城“四大道场”:野狐围棋研究会,葛玉宏围棋道场,聂卫平围棋道场,马晓春围棋道场。

 

可以说,“四大道场”凝结了中国围棋界的所有未来和梦想。

 

 

京城道场中的冲段少年(转载)
 
 

    

冲段少年

 

这些在北京学棋的孩子大约有300400名,他们中的多数只有10岁-17岁,却代表了中国业余围棋界最高水平。

 

他们在尚显稚嫩的年纪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只为接受最好的围棋教育,有朝一日成为一名职业棋手。

 

在道场里,这些孩子不进行任何文化课学习,而是每天花去12个小时以上进行下棋、复盘、做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1LG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冠军江维杰,2012BC卡杯世界围棋公开赛亚军党毅飞,都曾是这个群体里最普通的一员。可是不过几年之后,成为职业棋手的他们已经走到了太远的地方,只剩下道场孩子仰望的眼神。

 

无论成功与否,京城棋童们所背负的都不只是一个人的未来,而是整个家庭的期待与荣耀。

 

今年12岁的李思源(化名)3年前离开家乡湖南,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野狐围棋研究会进行强化训练。虽说面对棋盘时他总是目不转睛,但只要一离开棋盘,就恢复了属于这个年龄的天真模样。

 

“我喜欢下棋”,思源有些害羞地说,“不过输棋的时候也挺郁闷的”。在他身后,在家乡湖南大学任教的父亲露出溺爱的笑容。

 

一方面是家长们的热情,而一方面实际上,这群京城棋童要想成为职业棋手难度巨大。

 

2011年为例,当年通过定段赛成为职业棋手的人数为男子19人,女子3人,而全国学习围棋的人数却有上百万,这样的比例,令人闻之骇然。激烈的竞争加之来自年龄上的紧迫感,也让这个少年棋手群体越显焦虑。

 

在这个群体中,能够在围棋界闯出一片天的毕竟是少数,而剩下这些人则必须面临着极为残酷的现实:缺乏文化,经济困难,以及最让人担心的身心健康问题。

 

 

上学VS下棋

 

对于绝大多数为了成为职业棋手来到道场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文化课程度就停留在了赴京那年,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连小学都没能读完。

 

正在野狐围棋研究会训练的24岁棋手张谦说,在他小时候道场刚刚兴起之时,所有学员都必须进行半天的文化课学习。可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道场开始在文化课上做起文章。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乡的学校挂名,每年只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回去现一下身,就能顺利拿到中学文凭。由于不再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围棋训练上,成绩也开始好于那些边上学边下棋的学员。

 

在每年职业考试名额固定的围棋世界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别人进步比自家孩子快,就意味着后者永远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于是那些本想让孩子一直接受正规教育的父母也不得不忍痛做出选择,既然已经举家来到北京,那无论如何也要赌上一切拼一拼。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了学校,远离了课本。

 

在小思源面前笑容满面的父亲,单独面对我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一点点绷紧,最后隐藏在了某些忧虑的情绪之中。对于孩子的围棋实力他并不担心,但他烦恼的却是秋季的中学入学,思源的文化课一直是这名大学教师难以取舍的一环。过去在京城的这三年,思源的父亲一直利用休息时间和假期在家给孩子补课,但是进入初中之后这个男人有些不知所措,他说:“我怕以前那样玩不转了”。

 

在放弃文化课,专攻棋艺的孩子中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但相比之下失败的例子则显得过于残酷。17岁的他们付出一切之后终于还是没能在职业棋手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但是要重拾丢开多年的书本,和正常上学的孩子在高考考场上进行比拼,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失败者”中最幸运的一部分通过运动员特招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而剩下那些则只能选择教棋的工作,虽说能够维持温饱,但他们的人生就此和学校无缘。当初全家雄心勃勃设想过无数次的辉煌场面,也终究在岁月的打磨中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收入VS支出

 

四大道场负责人之一说,4年前该道场刚刚成立之时,八成学员都是寄宿制,只有两成采取的是家长陪读制。但仅仅4年之后,这个比例就变成了五五开,并且这位负责人估计在今后一年之内家长陪读制将占到六成以上。究其原因,还是在激烈竞争之下赴京学棋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父母一方面不放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家督促孩子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把孩子送到北京接受最顶尖的围棋教育再也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必须抱着极大的觉悟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博弈。

 

李思源父亲说,他和妻子同时工作(妻子在北京做会计),并且由于孩子成绩比较优秀得到了道场的学费减免,他们的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日常开销。

 

葛玉宏围棋道场的负责人更是算了一笔账:一个陪读家庭平均每月房租3000,学费2400,生活费3000,小课费2000,再加上外出比赛等等,费用一年在16-17万左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按平均5年的“冲段”生涯来计算,那总开销将在80-85万元左右。而且大部分在京的陪读家长由于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都选择进行一些强度不大,时间又自由的临时工作,那对于留在家乡或者一同赴京的担起养家糊口重任的一方来说,肩上的担子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训练VS健康

 

高强度的训练带给这些孩子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还有身体上的种种问题。如今位于北京市左安门中学内的葛玉宏道场是现在训练和活动环境最好的道场之一,负责人也提到自从搬入该中学内,并且增加了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之后,孩子们的身体强壮了许多,精神也比之前开朗了不少。而之前道场在写字楼里的时候由于场地限制,孩子们普遍缺乏运动,生病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位负责人说:“这次赵琪生病,我们道场在组织进行捐款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表现地十分悲痛。尤其是和赵琪关系比较好的女孩,她们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小伙伴就仿佛看见了自己,因为头疼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太普遍了,下一个得脑膜炎昏迷的没人能保证不是自己。”

 

至于精神压力太大,最终半途而废的孩子更是不胜枚举,枯燥到乏味的训练生活让这些本来对围棋充满热情的孩子们对这个项目一点点抵触了起来。

 

2012424日的《洛杉矶时报》有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围棋天才少年唐可,十岁时拿到全美少年冠军。父母不想耽搁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送他到北京的围棋道场学棋。原以为在这有“魔鬼学院”之称的道场滚打两年,可以让他出来后海阔天高自由飞翔。没想到学了一年半,小唐可不干了,说是太枯燥。于是决意离开道场,打道回府。甚至在回到美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名昔日“天才少年”根本不愿意碰一下自己曾经最喜爱的黑白子。

 

而另一位离开道场不到2年,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的北京男孩王博则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我出去从来不说自己是下棋的,丢人。”

 

 

风口浪尖上的职业围棋段位制度

 

针对以上问题,从2010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围棋职业定段赛竞赛规程持续进行了修改。从设立25岁以下组,到完全放宽年龄至25岁,以及增加职业棋手名额至每年25人,显然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虽然身份不同,视角也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培训者,冲段少年,还是家长,他们给出的结论却惊人的一致:定段赛改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道场制的存在,也不可能杜绝以上几个问题。

 

野狐围棋研究会的负责人周明镭说,“要想成为职业棋手,必须有北京最好的训练资源和条件,这点在地方是不可能实现的。道场有最好的老师和对手,并且最顶尖的孩子已经聚在这里了,这种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就算年龄放宽,其实也只是给了“冲段少年”们一个缓冲带,虽然压力有所减小,但是所有的孩子还是在抢时间,在拼命训练。“出名要趁早”,只要家长和孩子依然抱着这样的心理,那围棋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就永远将是两立的局面,不会因为年龄放宽出现太大不同”。

 

如今位于中学内的葛玉宏道场给学员提供了最优秀的学习环境,但是在110名“冲段少年”之中,仅仅只有15人选择边上学边下棋,并且“他们之中出现职业棋手的希望不大”。对于一个放弃一切举家北上的家庭来说,无论他们多希望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在压力和竞争面前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妥协。

 

另一方面,在职业棋手考试年龄放宽、人数放宽的背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在现行制度之下,4年后会多出100名职业棋手,在市场固定的前提下,这100人的进入也必然会挤出另100人,那么这些被挤出来的棋手们的生存空间在哪里?物以稀为贵,如果职业棋手资源庞大了,那这个行业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可以预想到4年以后将是怎样残酷的局面。

 

一位道场的负责人更是直言,“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浮躁,要快速致富,快速成名,你必须跟着主流走,否则就会被淘汰。这不仅是围棋,其他项目也是如此。我们成立道场也是因为有这个市场需求,其实道场的利益是第二位的,孩子的成长空间才是第一位的。”

 

“我从19岁开始做围棋培训,碰到的好孩子非常多,但成功的却是极少数。”在这位老师眼里,没成功的孩子们不是不行,只是运气、发挥不好。他说:“这条路太残酷了,从6岁起失去所有的快乐,付出所有的一切却未必成功。我最怕定段赛的最后一天,看着失败的孩子背起书包慢慢远去,心想也许这辈子他们再也没有缘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在围棋的世界里,伤心的例子还是比开心的多”。这位老师说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这条路,而是希望他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围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太残酷了,他们已经走到象牙塔的最尖端,没有退路了,必须要在这里杀出重围。但是要在天才的人群里脱颖而出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付出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般而言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职业围棋就是一个高残酷的项目”,做围棋培训20多年的老师,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

 

 

出路

 

极高的淘汰率,极大的付出,这些京城棋童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远离课本的他们如果没能成为职业棋手,那未来的路清楚地有些可悲:留在北京或者回到家乡教棋,然后看着弟子走上与自己相同的路。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如今围棋培训现状“罪魁祸首”的道场创办者,其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见证太多失败事例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假如现存的道场制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改变,那将有一批又一批的天才少年们用人生换取教训。这样的代价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过巨大。

 

他们都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既然国家有心改变职业围棋培训现状,那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改革到底?如果能彻底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那这对于围棋的发展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就算从竞技角度来说,文化素养也是棋手必备的素质之一。技术水平是会衰退的,但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减缓这种衰退。不客气地说,以现在的围棋培训体制,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吴清源那样名垂千古的大师。

 

明天将是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围棋定段赛落幕之日。这些“天之骄子”们在短短两周内分出高下,成功的人将成为职业棋手,但其实这也只意味着他们的黑白人生才刚开始。而失败的人会有一部分选择放弃,但绝大多数还是会回到北京,开始又一年的打拼。就像李思源父亲所说:“付出了这么多,如今要回头很难。”我们只有祝福这些孩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同时祈祷有一天他们生活的世界能够不再那么残酷而单调。我相信,这一天终究会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