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的选择

标签:
少儿兴趣班游泳读经围棋 |
分类: 蹒跚学步 |
引子
刚进大学的时候,全班自我介绍。一个男生走上讲台,“我叫尤勇,来自北京,喜欢下棋。”说完就下去回到座位了。下一个是个女生,该女羞答答地走上讲台,忐忑不安地自我介绍:“我叫夏琪……我喜欢游泳……”全班哄堂大笑。
这是一个小笑话,提到了我喜欢的两件事物:围棋,游泳。我是半个围棋老师,兼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就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写一写兴趣班的选择,想到哪就写到哪,如果这个流水帐能对年轻的父母们有所启发,则是意外惊喜。
一、兴趣班的特征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需要给孩子学点什么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兴趣班的话题自然常被讨论。然而,要给兴趣班这个概念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可并不容易。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朋友去做吧,我只来罗列这个概念的几点特征:
••• 属于社会培训
••• 学习性质介于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算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 学习的进程具有准刚性特征,更接近于学校教育,和幼儿园里所谓的“玩儿中学”渐行渐远
••• 越来越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其挤压正规化学校教育的趋势日渐显著
••• 没学过兴趣班、没拿着几张证书,在各级升学中就仿佛缺了点啥
二、出发点
1、务虚
务虚:部分家长朋友凭趣向、主观愿望、想象、从众心理等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挑选兴趣班,这些出发点的目的性谈不上明确,用务虚来界定比较合适。例如,希望自己的女儿气质优雅一些、身姿挺拔一些,于是就带孩子去学舞蹈、形体、钢琴、朗诵、唱歌、表演等,想让男孩子的体格强壮一些、性格坚毅一些,自然就会看中诸如武术、跆拳道等项目。
务虚是普遍的朴素出发点,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的简单区别。
2、务实
有心的家长帮孩子选择兴趣班的目的非常明确,常见的目的有:
••• 学习兴趣班的具体技能只是副产品,通过学习过程,希望帮孩子建立和培养正确的习惯、思考方法、心态,并改掉孩子的一些小毛病。
••• 学会一样技能(甚至可以成为孩子成年之后的谋生手段)
••• 去拿证书以利于将来的各级考学
••• 建立一个社交圈子,这将是孩子成年之后宝贵的人脉资源
务实是经过深入思虑的小众出发点,这样考虑问题的父母值得称赞和敬佩。
三、双向选择
较之学校教育,兴趣班更具有双向选择的灵活性。我个人认为选择的要点不外两方面: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看,选兴趣班选的是老师;从老师的角度看,挑学生其实挑的是家长。
1、选兴趣班就是选老师
选择老师的标准刚性一些,一般的原则大致如下:
••• 专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学费水平
••• 是否懂孩子和爱孩子
••• 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
••• 对事情是否具有控制能力
••• 运作兴趣班的方法
••• 入学的门槛高不高
••• 淘汰率高不高
••• 相关的行业资源与社会资源是否丰富
等
2、选孩子是在选家长
尽管诸如孩子的性别、心理特征、年龄、孩子是由父母带还是由隔代人带大的、孩子是否顺利渡过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脑体发育是否同步等因素很重要,然而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班的态度则更为重要。孩子学习兴趣班到什么程度,几乎全部取决于其父母。
经过观察和统计,家长对待孩子学习兴趣班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不闻不问放羊式、全然依赖老师式、辅导式、同学式、全程控制式等等类型。孩子的态度不仅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基本就是在复制家长的态度。有不少朋友批评郎国任,否定他对郎朗在少年学琴阶段的做法,我则认同并欣赏他的思路,对部分具体做法持保留意见,但郎国任是一个好家长。也有不少家长,是从便于管理等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愿望而非孩子发育、成长进程中的客观需要与朴素发展规律,来养育孩子的。所以,尽管家长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
同样作为孩子父亲,我的观点很鲜明:对孩子而言,不轻易选择任何一个兴趣班;然而一旦选中,绝不放弃。
四、年龄因素
尽管每种兴趣班都有各自独特的起始年龄门槛,这个标准无法简单地统一,然而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起始年龄十分重要,早了必然要受不少罪,晚了则耽误事情或不得不和年龄赛跑。
通常而言,五、六岁大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理能力、主动意识,兴趣班如何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帮助减小“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的差异和不同步,是一个挺有难度的课题。
我个人的意见:对于要选择的任何一个兴趣班,需要先了解清楚该兴趣班的起始年龄,让孩子适合这个年龄门槛甚至再大一点去学,教育没有起跑线,年龄问题不可贪早。
五、我认同的几个兴趣班
1、游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把运动类兴趣班放在第一的位置。在众多的体育运动类项目中,我首推游泳兴趣班。这是一个容易学、容易感兴趣、没有身体的直接强对抗、没有肢体伤害、没有职业病的运动项目。
从务实角度学习游泳的方法:
第一阶段:用一年到一年半,学习蛙泳、自由泳、仰泳、转身、跳水等泳姿和常用技术动作。
第二阶段:用两年半左右,跟随专业教练参加长训班,把技术、速度、体能都强化上去。
第三阶段:用一年半左右,请一位退役的职业运动员或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训练。
经过这三个阶段,多数孩子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证书自然不在话下。
2、读经
语文和数学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两门基础课,贯穿基础教育的始终,甚至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语文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是其它课程的基础。读经是对学校语文课的有益补充。
“经”包括两部分,一是指“经史子集”中的蒙学读物,二、是指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文章。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拿出来专门探讨:
••• 必要性:不用冠以太多的目的,就是当成儿歌、顺口溜之类的东西去念即可。等孩子上中学后,读经的益处会自然而然地缓慢释放出来。
••• 选择与筛选的口径。口径因人而异,具体的材料不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弟子归》等。
••• 读的方法。建议大声朗读,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坚持几年。
••• 要进行文化教育,而非思想教育。这一点最容易引发争议。我所理解的读经,是帮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学习诸如平仄、韵律、对仗等语文知识以及更宽泛的文史知识,暂时不要涉及思想教育和相关探讨。试想,东方人讲究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讲究性恶论(我有罪),这是东西两大阵营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反映在人性等角度的表现,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尚且存在如此分歧,那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把这些分歧介绍给孩子们吗。还是暂时保留,就让孩子们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自己去选择吧。
••• 关于西方的经典文章。这是我困惑的地方。按说西方的经典文章中有很多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但是其中译文是否能如实保持其原文的原貌、中译文是否值得诵读、英文是否值得诵读(假设是英文文章)等等问题,都要斟酌。这超出了我的能力,欢迎更专业、经验更丰富的朋友来发表看法。
3、围棋
如果说读经的目的是补充语文知识,那么围棋则有助于数学的学习。这一点已经成为多数朋友的共识。
(1)围棋到底能做甚么的问题,我在一个旧文中已有涉及,现在转载过来以便于讨论。
围棋不仅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游戏,
而且能开阔“眼光长远、不贪小利”的胸怀;
而且能培养尊重别人、检讨自己的良好修养;
而且能让心淘涤得更静、更净,定力更强;
而且能提高意志品质;
而且能训练规范的逻辑思维,避免错误的逻辑技巧;
而且能提升思维的速度和思维的深度;
而且能提升女孩子的思维对抗意识和能力;
而且能大幅度提高记忆力;
而且能进行系统的挫折训练;
而且能增强对方位的判断、方向的辨别,对女孩子尤其有益;
而且是一门具有六千年历史的古老哲学;
而且给现代人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门;
……
(2)从务实角度学习围棋的方法
••• 入门不得早于周岁五岁半(我个人已经把这个门槛放宽至五周岁)
••• 选择一位专业水平高的好老师
••• 争取从启蒙到业余4段都是由一个老师来教;避免频繁换老师,拒绝接力教学
••• 拒绝混班教学
••• 拒绝小班上课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孩子的幸福。
(3)启蒙阶段要慢,争取把基础概念理解透彻
解释一下:五、六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主体尚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要想实现从机械记忆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需要迈过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属性-->理解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判断-->实现推理-->完成规范逻辑-->初步认识诸如诡辩、偷换概念等逻辑技巧等若干个步骤,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思维训练过程。那么,前面的基础概念越扎实,后面的学习速度才可能越来越快。我们见过不少开始学得很快、到了3段就再也上不去的棋童,学得快有时是做出一锅夹生饭的灾难做法,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并酌情予以避免。
(4)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学到业余4段或更高水平
务实学习围棋,需要定下目标。我的目标很简单而明确:从六岁开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到孩子小学毕业前夕,学到业余4段或更高水平。
来说说围棋业余4段的含义:
••• 业余4段已经跻身业余高手之列(业务5段是中国业余段位中的最高段位;业余6段是国家荣誉,一般不被视为业余段位)
••• 可以向中国棋院申领围棋教师证书
••• 是一门就业技能和谋生的手段
••• 逻辑思维能力相当于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 国家二级运动员
••• 该段位证书会在各级升学中直接派上用场。如根据最新的教委文件,业余4段在高考中可以加30分。
4、京剧
戏曲是戏剧的基础,它俩是古典与流行的关系。京剧是戏曲大家族中最为根深叶茂的成员之一。如果能让孩子学几年京剧,多数的唱念坐打等类型的兴趣班都可以不学了。可惜,很多女孩被家长要求去学习舞蹈、唱歌(声乐)、朗诵、影视表演等兴趣班,男孩子学的也未必少。肯去接触京剧的孩子少之又少。
人往往缺乏那么一点前瞻性,很多的道理,要在遇到事情之后才会明白。而在目前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多数人会在厚积薄发和立杆见影之间选择前者。我有不少在文艺圈工作的儿时伙伴,不管是演电影的、做主持人的、做播音员的、写剧本的、做编剧还是唱歌的,无一例外地在工作几年之后,又很自觉地回头去悄悄学了一阵子京剧。
孩子学习京剧确实有现实的困难:学习班太不好找。跟京昆和风雷商量了多次,他们就是不肯来回龙观,我总不能带着孩子老往虎坊桥或陶然亭跑。国粹给自己也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5、手工
心灵手巧,手巧是方法,心灵是目的。手工对培养孩子手脑协调的作用不言而喻。
说到手工,必然要提到玩具。对孩子而言,万物皆玩具(只要不存在伤害),一个空的塑料饮料瓶子、一段绳子、一张纸、一支笔,都是玩具,都可以让孩子摆弄几个小时而乐此不彼。
我不太认同工于机巧的商业化套装玩具,喜欢带着孩子制作玩具。比如,我带儿子用胶带把七个可口可乐易拉罐粘成一捆,这就是玩具,摆在地下,就是桥、是溪流中的石头、是木桩子,我还用这个玩具给孩子讲解蜜蜂的蜂房,以及蜂窝移动通讯就是这个原理被设计出来(即通常意义说的手机机站的实现方法)等。
很多的玩具都可以通过手工来制作出来。玩具好不好,不在复杂与否,不在价格,不在材料,不在孩子的年龄,而在是否懂孩子、是否是有心的父母。
6、一门艺术
用务虚的轻松心态,听从孩子的愿望,把诸如声乐、器乐(如钢琴)、绘画、舞蹈等,随便学一门即可。
艺术可真不好学,而且绝无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选择这个东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时间投入。
五、对几个兴趣班的疑惑
1、奥数
趴在网上学了半年的奥数,对它有了肤浅的了解。
我所理解的奥数,大致是高小和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的前置,并加上一些逻辑技巧,可以将之归为用数字表达的逻辑游戏。
跟几位老人探讨过奥数的意义,这个东西遭到几位老人的一致否定,说是害孩子的纯商业化的东西。他们几位甚至还联名给国办和教委写过信,呼吁停办奥数。结果当然是没有下文。呵呵。
我确实没明白奥数这东西为什么会如此受到重视和认同,它的证书据说相当受欢迎。
2、英语
我对幼儿园阶段乃至更小的孩子学习英语(或其它外语)向来持偏否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帮孩子学好母语(即汉语),通过学习母语的过程去学习语文。有了语文的基础,再去学什么外语都不会困难。
从语言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去解释几句。汉语对我们是元语言,英语对我们是对象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思考方法。如果元语言还没掌握好,就去让孩子学习对象语言,给稚嫩的大脑输入多种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果,必然是交杂的思维难以用一种纯粹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从而逐步导致大脑皮层言语中枢受损或变性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这个障碍的极端表现就是医学临床中的失语症。据悉,几乎每个学习双语的孩子都会患上失语症,只不过有的体征显著一些、有的不明显罢了。
3、民乐和弦乐
民乐和弦乐都是好东西。之所以单独拿出来,是要提醒在选择它们作为兴趣班时要充分考虑其难度,还真不是谁都适合去学的。
我小时侯学古典吉他,饱受其苦,现在想起来既甜蜜又后怕。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不想去学弦乐。
大致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