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基础”入学,家长怎么办?

(2014-10-31 09:50: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幼儿教育【知与行】

女儿上小学月余,我也没关注她都学了啥。问问了她,发现她们还在学第一单元,连自我介绍都花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再细问问,好像各科进度都很慢。不仅如此,联想到开学之初,别的学校都会提前进行至少3天的入学前培训,而他们学校仅仅学了半天。看来真得有学校在推行为小学生减负的“零起点教学”。这样的好处不仅是减轻了小学生的负担,长期推行下去的话,是对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减负。

“零基础”入学,家长怎么办?女儿在幼儿园里出演英语剧中的皇后

【现状:三方的统一战线】

可是,现状却是小学、幼儿园和家庭的三方默契合作。就我女儿而言,她在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就已经把拼音学完了两轮,数学可以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加减,幼儿园的英语戏剧课上她可以大段地背诵台词。

快上学时,女儿问我这样的问题,“要是老师讲得内容我都会,不认真听了怎么办啊?”看来她在幼儿园里的所学,让她心理有了点自信,也有了点焦虑。

可能,更焦虑的是家长和教师,老师们已经习惯了站在幼儿园大班“适当地”教完小学生数学和拼音的一定基础上的学习,整个的教学安排偏向超前的孩子。而幼儿园保育老师们也很头疼,他们知道玩是学前孩子的主要任务,可是他们也不愿意听到来自小学的评价:就你们幼儿园什么都不教,水平不高。也不愿意站在家长“多学点总是好”的观念的对立面。于是,学前教育“小学化”,把小学的学科内容简单下移到幼儿园,让孩子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一些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推广应运而生。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的现象,父母们和老师们却少有的达成意见一致,形成稳固铁三角。

【改变:两任教师的推让】

我认为不要一概要求“零起点教学”,特别是涉及到上述铁三角关系中的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可以在幼儿园和小学建立一定的制度要求,比如幼升小不设入学门槛,入学后纯粹按自然条件分班,而不是通过考试或各种变相考试来进行,更是要坚决取消小学的入学面谈和各种类型的知识测试。

入学之后才是“零起点教学”的真正实施起点和难点,要从校方到教师接受并坚持对不同起点孩子的零起点教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不拔高,不快进。甭管家庭教育已经将孩子推到起跑线前多少距离,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迁就--不是迁就,就是低速度,真正顾及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看起来还是弱势的、少数的“零起点”学生。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任务而言,基本上是拼音、汉字识记写、数学和英语(有些地区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这几项,多年下来,形成共识的起点是---语文会拼音、认字越多越好,数学会20以内加减法,英语会26个字母。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零起点基本不存在。当老师走进课堂,就会发现大部分孩子已经“抢跑”,少数孩子会上述“非正式”但也超标的起跑线上张望。

我做过多年的老师,按我的经验,“零起点”也有好处,就是常说的“白纸效应”。可能学生一开始跟不上,经过不同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专业的教育教学实施,半个学期、最多一年,孩子们都能适应。反而是提前学过的孩子,老师还需要纠正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授知识的偏差。

【决胜:一个家庭教育难题】

因此,正如我经常跟一些适龄孩子父母分享的经验---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教师,更不要去胜过好老师,我们只要让孩子不厌烦一些学习启蒙就好。孩子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要在学校的系统学习中,才能建立起来。而这个过程,正是指儿童进入到以掌握教材知识点为目标的学习状态的过程。

父母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在推动“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零准备”。把体系的知识学习交给学校,我们要在孩子的个性化、多元化做准备,这是孩子们在知识零起点起步后成为他自己的加速器。

在逐步接受避免学龄前孩子过早在知识的海洋中浮沉的观念的同时,还是要做好孩子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这一次的分离焦虑比入园要艰难,离开家庭去学校,而且要一头扎进课堂这样一个形式上的约束和限制,还有会不会、懂不懂、分数的高低等等横向人际比较,对于刚刚进入人生第二个七年的儿童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这些都比识字多认拼音会数数说ABC重要的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用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孩子的尊重来划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