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慢教养杂谈专栏文字听话 |
分类: 幼儿教育【知与行】 |
听话,才是好孩子?
文/李一慢
韩国沉船事件让一个育儿话题浮出水面:孩子到底要不要听话?
新闻中,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听从了船方的话,“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
现实中,一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家,还有老师,评价孩子特别喜欢这样说:“这孩子真听话!”在与孩子别离的时候会说,“我走啦,要听大人的话哦!”
若干年后,他们会知道“听话”会成为没有主见的代名词?或者,听话成了催命符呢?
我不是反对突发事件中,听从合理的安排和调度,但我不愿意看到血淋淋的事实后面折射的因为过度强调听话,而不是发展孩子的能力。
孩子不听话,总有缘由的!只要我们专注地倾听孩子,认同他的情感,就能够找到根源。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分时间?当他的言行没有被大人们所关注,或者被误解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不听话的言行。而其他的时候,是听话的?比如,为了让孩子有阅读习惯,我们强调读书多么多么重要,多么多么美好,然后会主动地规定亲子共读的地点、时间、书目,而当孩子在你不方便的时候,请你共读一本书时,你却不能放下手头的一件家务活,或者带回家的加班的工作。听话,还是不听话的“分裂”就种入了孩子的头脑。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分人?可能不听爸爸的话,也可能不愿意听妈妈的话,更不听老人的话--老人那里对听话的要求是不是更多?父母双方可以约定一个隐藏的交接仪式,早早放权给另一半,说不定会有好的方法呢。经常性的交换,形成相对固定的处理模式,慢慢会“培养”孩子听取合适意见的能力。
我经常给孩子们读《大卫,不可以》,书中的文字几乎都是父母要孩子“听”的“话”,而画面却总是孩子在“不听话”。凡是有家长旁听故事会的时候,我会让家长和孩子们身份互变,让孩子们当家长提出各种要求,而大人们要充当不听话的大卫,但是要问一问孩子们,你是妈妈的话,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不可以”呢?孩子们的答案会给我们很多思考……即使小小孩也会从角色互换中体会对方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被理解和接纳,他们也会较容易“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听得太多了?我们可以少说,可以说短句试试看。那些唠叨个没完,大声嚷嚷地说,只会让孩子更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否定句和疑问句太多了?否定和疑问,乃至不恰当的假设(比如说,如果你吃饭没有掉饭粒,我们就下楼去玩。”,掉饭粒和下楼去玩没有逻辑关系,(试试比较另外一句:天气变凉了,如果你想下楼玩,必须穿上外套)孩子如果得到很多对他行为怀疑态度的信息,孩子会感到困惑,沮丧,甚至是愤怒等更多消极的后果。
相信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对话:
亲:“别忘了明天要去动物园。
子:好啊。我们吃什么。
亲:随便。
子:那我要吃肯德基。
亲:垃圾食品。不要。
子:那我要吃热狗。
亲:也好不到哪里去。
子:#¥%……&
这样的对话要是多几次的话,孩子势必就会变得很“听话”,反正我说什么都被否定,干脆我就不说了。而这样的听话造成的恶果,就会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给你回报:孩子不愿意做决定,甚至根本不去思考。
也会给孩子一种暗示:要多称赞孩子的良好行为,比挑剔和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好上一万倍!还可以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树立正确行为。
树立正确行为势必要接纳孩子的感受,会不会成为溺爱呢?界限就要发挥作用了。只有所有的行为都被无条件地许可,才有可能成为溺爱。我是通过“限定父母权威”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们真正地“听话--听从自己内心”。举个例子,在我们家里,为了鼓励孩子按照自己肚子的饥饱程度做决定,我们规定只有巧克力和糖是需要提出“申请”的,其他的食物都可以自己决定吃,吃多吃少,还是不吃。这样的话,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没有对孩子有“听话”的诉求。
你越是想要孩子听话,孩子越沉浸在自由做主的不听话状态。相反,要是你越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听话”,孩子越容易“听话”。有点绕口令的感觉不?但我知道,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听话是对规则和价值观的灌输,这样可以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将听话降低到家长的权威性话语和情绪,甚至是惩罚性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后者那样的“听话”,有可能产生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中的那些因听话而遇难的孩子们。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六大儿童教育主张中,指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我看,得先从我们父母的解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