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记:雕版印刷,再现黄灯墨版书香

标签:
读行侠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处跟着孩子去游学 |
分类: 儿女英雄转【游历四方】 |
木刻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一项印刷工艺,约起源于唐朝。当下,中国古代木刻雕版印刷的工艺得以妥妥保持的寥寥无几,而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不仅完整保持了用棠梨木刻版,然后用水墨印刷。装订也颇讲究,有抽页、对折、齐栏、上纸捻、贴封面、切边、打眼、线装、贴签条等多道工序,而且将所刻书籍流通海内外,古为今用,殊为难得。金陵雕版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它由三个环节组成:一、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
二、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
三、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工序。
这座坐北朝南的小院,主要建筑有祗洹精舍、深柳堂等,这些建筑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复建的,虽然不算是文物了,但因为其间的人、事、物,依旧散发古色古香。作为全国活着的唯一的刻经“出版机构”,这里保有13万块经版,百年以上历史的就有4万余块。经过沧桑风雨的老经版,有不少目前还在使用之中。后院有栋赵朴初居士题写的白楼,就是收藏这些宝贝的经版楼。
这样一个所在,因为靠近新街口,周边已经是高楼林立,能有这样的传承,让人颇觉惊讶,很多的南京人都不知道此处风骨。想当年,谭嗣同、梁漱溟、熊十力等前辈大师出入此地,各等经书佛像散播不绝。漫步其间,有种隔世大隐之意。
这座院落原来是清末文人居士杨仁山的宅邸,他与佛学佛经极有渊源,因而用此地专为刻版印经,广结善缘。虽然院子重修,可高高墓塔却是当年杨仁山埋葬之物。奇怪的是,这塔是喇嘛墓塔。
很多人结佛缘,散钱财有不同的方式,而杨仁山这样似乎更能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