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慢二看
一慢二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47
  • 关注人气:43,3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2011-09-26 08:48:41)
标签:

育儿

zoom

变焦

启发绘本

导读

分类: 看葫芦爸爸读绘本

    大概10年前,互联网热潮席卷大地,各种信息透过网络扑面而来,新奇有趣者有之,娱乐搞笑者有之,主义创意有之,隽永人文有之,有很多被做成PPT文件通过邮件和1.44寸盘被广为传播,其中就有我们看到的这本无字书《ZOOM》。10年后,真切地读到此书,不仅让我即刻忆起上述种种,而且花了些时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我家里的古老台式机和几十张刻盘资料里给找到了当时的PPT。找出那么久远的东西可真不容易,特别是当时用的是一个很给力的文件名---“被放大了10000倍的照片”。这个名字也挺好的吧,是不是比《小镜头的大世界》更直白、更能抓住年轻人吧?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镜头化语言的人生哲理-绘本《变焦》

现在用“放大10000倍的照片"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还能搜出好多本书的图片来。

    十年的时光,让当年的单身汉变成两个孩子的爸爸,也让当年热衷于网络上各种新奇事务的小伙子,变成了回归阅读根本的儿童读物的粉丝。这种因缘际会,才有了这一次与《ZOOM》的那种与老友相逢的感觉。

 

    这种感觉之外,也多了一种疑问:我的孩子读了会有怎样的感受?

    就我自己读纸本书的时候,当年的那种震撼依旧,而且更加强烈,原因如下:首先是纸本有着电子文档所缺失的精彩---大红色的封面、一字儿排开的书名ZOOM、还有第二个字母o中的孩子。这种设计感和产品感极强的封面在图画书中那是及其罕见的,有人会想到同样是红色封面没有字只有一个小孩子夹着一本红书的《the red book》,可《小红书》是此书出版近10年后才出现的。 其次,从正文首页开始上来就是是一幅黑页!而且每一次的ZOOM变化都是先有一幅完整的黑页--预示着镜头的关闭,当我们翻页时,已经是新的景象了。而且,这样的设计让读者的视线相对固定,不需要左右翻页去阅读。这种镜头化的感觉是电子文档所无法带来的。如果现在我来重新做电子文档,我肯定会把这页黑给做进去,这样才有镜头的感觉。 

 

    反复阅读反复震撼后,我把这本书摆在了儿子的面前。翻开第一个黑页,他就被那几乎满页的“尖尖角”所吸引。他没问这是什么 ,我也没说啥,静静地翻到下一页,“原来是公鸡啊”,“那后面呢?”这次,这小子入境倒是很快啊。我在想,这样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更快速进入绘本阅读中的一个重要体验---情景预测呢?我们的阅读体验给出的答案是完全可以。那么接下来他的阅读完全沉浸在天马行空的,但是又被作者牵着鼻子的zoom之中了-—鸡和孩子们在村庄里、村庄是杂志的封面、杂志被游船上的男孩握着、游船是车身上的广告、公车拥堵在都市里的路口、都市正在电视里播放、在沙漠上看电视的印第安人在邮票中、贴着邮票的信封在一个人手上、送信的邮差正准备离去、这一切被飞行员看到了、飞行员驾着飞机飞向天空、天空之外是无边黑暗中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几个大的转场中,我的儿子显然“胡思乱想”的不是那么尽然,不过那又如何呢?我们读这样的绘本不就是让孩子跟着作者去想象么?因此,我觉得阅读绝不能仅仅根植于孩子自己的生活体验,还要阅读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创想,这些个间接的体验正是撩拨孩子进入我们自己所未体验过的“异次元”。 

 

    儿子在看到飞机上天后,他就开始总结了,“宇宙最大呗,人很小。”---是的,宇宙最大,人很小!这童稚,也正深奥,不正是我们成人读完此书的相同感受么? 

 

    因为是无字书,这本书在我家又被读出了另外一个风貌。在我们家有这样一个“潜规则”,无字书都会由儿子“讲”给他人听,于是有一天我听到儿子是这样讲给妹妹的:你看啊,这个小白点点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你把它ZOOM一下(这个是我跟他说的表示“镜头的转换”)变成什么样呢?(翻页)你看,地球吧,再Z00M呢。。。。你看这个小岛要zoom哪里呢?妹妹在没有仔细看,就随手乱指--我是一惊:能不能有这样的新书,随着我们的任意“圈地”,把其中的景物给我们zoom下去呢?那是怎样的千变万化啊---可是现实中,我儿子为了妹妹没有指对地方而大伤脑筋、大动肝火,反复几次后,他只好直接翻页了。

 

    实际上,从飞行员空中鸟瞰到印第安人沙漠看电视这一段,和前面的ZOOM相对静止不同,这一段是有动态的故事情节的---邮差手持着沉重的邮票--包含着从鸡冠头到印第安人看电视这其中的所有画面,递给岛民,然后邮差上了“邮艇”与大家告别---这种动静转换是ZOOM中又一个神奇的地方---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哲学!孩子们无法“准确”地ZOOM又如何?任由他们把ZOOM当成了一种阅读游戏。还好,到了“邮票”那页,儿子和女儿恢复了静态zoom的选择。但是到了“热闹的城市”,妹妹又开始乱点鸳鸯谱了,不过很快她的注意力就从小汽车转移到了公共汽车上了(很奇怪,两个孩子都没有对楼房感兴趣)。到了“游船”那个场景,妹妹又三番五次地zoom错了地方,因为人物太多了缘故吧。我心想,已经被作者“牵住了牛鼻子”的哥哥,这个时候已经不像妹妹那样对下一次的ZOOM有无限的设想了吧?在被书所“固化”的哥哥的循循善诱(“你能不能看到有个人拿着本书啊”)和威逼利诱(“你快点zoom啊,再找不对,你自己一个人看吧!”)下,妹妹依旧无法从纷繁错乱的游艇的场景中找出作者的ZOOM意图,要是其他的书,妹妹早就看不下去了,可是这本《zoom》好像有股魔力,吸引着3岁的小姑娘在和哥哥的斗争中阅读下去。”还好,妹妹一旦将目光集中到了那个孩子手中的杂志,后面的ZOOM就真正地变成了一个个场景的10000倍的放大,直到那个大大的鸡冠占据画面。

 

    或许,我家的两次相反的阅读顺序正好是作者的预设,要不封底ZOOM的第二个字母O里也出现了封面字母O中的那个孩子,只不过是颠倒的---是不是也是提醒我们可以从后往前看呢?

    所以,我想,无论我们的孩子从前看,还是从后面看起,无论孩子得到什么结语,都有可能在无意间发现了个体和世界之间关系。

    人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有这样的人。


(看到已经出版的新书,一切都觉得好,就感觉翻译过的书名在方面上显得多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