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冬妮北京爱阅团绘本小铺水牛儿葫芦爸元宵节育儿 |
分类: 儿童阅读公益【爱阅团】 |
夜里11点,寒风凌烈中走回了家,嘴里哼着“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的歌谣,这是今天北京爱阅团第三期精读会的主角:保冬妮老师和黄捷的《水牛儿》。
正在讲书的保冬妮,中间是纸飞机的苗老师,右手是主持新疆青少的鹿童
在保冬妮老师那温馨的花婆婆绘本小铺,10多个人围坐一圈,听她讲读了《水牛儿》,大伙儿忙着和茶,吃着保冬妮老师特意准备的各式压饥的食物,攒点儿力气,要给力呢。
保老师似乎也得到了主持人的事先通报,把绘本读完后,先给大家讲了做原创的轨迹和创作这本书的故事(以下为保老师发言速记,未经整理,未经保老师审阅):
做原创其实很不容易,但是我们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虽然有缺点,但是我们不怕有缺点,就像孩子一样,一定是不怕摔倒。大陆的原创一定不要等到多完美的时候才出现,我们没有顾忌到缺点和缺陷,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坚持走出百步千步就成。
从第一步《中国情》的尝试,到“虎年贺岁”系列,再到“北京记忆小时候”,我们也是一步一步进步。现在虽然看出来有缺点,依旧很喜欢,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到今天,不怕别人说我们的缺点。前面的作品销售的不好,今年的新书就已经开始加印了,还是没怎么做推广的情况下,读者也看到我们的进步,也接受了。这是比较扎实的前进,让我们很高兴。
说说"北京记忆"是怎么出来的吧,这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们团队和周边的朋友很多是北京小孩,或者是老孩。我觉得不能亦步亦趋地学别人,需要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个人特点,没有什么个性特征的作品是很难立足的。比如我们杂志之前约稿,10个作品中很多名字都是“我要去看海”,连流程都一样,走一步看到一个动物,为啥全国各地大江南北那么一致呢?都是非常狭窄地碰撞雷同,很难找到有特点的东西。
而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家乡--北京,这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孩子都想来看,我们要去分享。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是什么样?《铁门胡同》是我妈妈那个时代,能找到那个大树的影子。现在胡同半截子都没有了,盖了新闻署的新大楼。前环衬是妈妈那时的胡同,后环衬是现在的。那棵树还在,实际上图画书表现出来是想留在人们心里。
再说说《水牛儿》吧,南方人和北方人读水牛,完全不同,有儿歌唱。。。。。很多人都会唱,代表是同年的记忆,是童年的影子。环衬引出的是一个“小水牛”,也给南方人一个解释—蜗牛,不是耕地的水牛。
这个歌没有真的谱子,是一个老北京的小孩--美编小隋的爸爸给曲子录下来了呈现。有个旋律会把人拉回到老北京的那种琉璃瓦下灰色里的平常人家,不是宫殿。
前环衬是曲子,后面是“水牛”坐船走了,也有曲子,前后呼应。引入其中,一直到最后。
开始读故事。。。。。。
总之,这本绘本不是靠文字取胜的,代表了我们那一段时间的探索。请大家开炮吧。
小步点在主持人的怂恿鼓励下率先开炮
小步点把书从头评点(以下为小步点的发言速记,未经整理,未经小步点审阅):
我家买这书,虽然我不是北京人,但儿子是北京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需要,要确认儿子的身份啥的。在王府井书店,蜗牛在博客里写过,儿子有观察蜗牛的生活经验,就选了,自己读了后,就想找保老师聊一聊。但是没有在博客里写,希望直接找作者说,至于接受与否,我做我的事情。
儿子在国子监捏泥人捏了一个夏天,有胡同的生活感悟。下雨也出去玩儿,也有感悟。那时四岁多,雨滴的性质没有啥好说,场景上看不出年代,可以想象。到了胡同口,俯角下来,看不到妈妈衣服的,服装像80年代,无所谓。下一页妈妈服装出现,汽车出现了,好像是大众车哈。妈妈不穿这样的衣服是不是不带年代,北京印迹?
小车开过,很多人用车接,很多人穿行。书关注后者,可以听到下雨叮咚声,开车和坐车是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妈妈的发式,和孩子的服装,感觉是硬拼在一起的,好像是故事为了这个符号。再看这个美人蕉,我个人喜欢摄影注重细节,叶子上的露珠,这样落下来。美人蕉这滴水是怎样落下来的,它是落到叶子上溅起来,碎了,汇聚一大滴后才啪嗒落下来;再到胡同里,南锣鼓巷,我们也去晃过;再到下一个画面,下雨时地面有积水时,水面是半拉,然后再合并,砸起来雾气,肯定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孩子会看到,不是书上的这个场景“水花溅起水泡,消失了。”这个画者是拿画面说文字,不是图来表现文字。
蜗牛会不会趴在美人蕉上,这个季节是夏季,符合麽?
接下来是女孩自己玩,妈妈买荷花了。到这时,看过绘本的都知道,是孩子的思绪飞了。。。后海,很熟悉,这边那边酒吧街,可以画出林良满目的招牌,可以对比心理的胡同。
这个画面觉得是悖论的地方,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是颐和园的荷花,后海的因为划船,是一弯在湖边,荷花颜色是粉色。淡淡的对人的内心的冲击,看起来感到是圆明园的荷花。回廊餐吧,荷花是弯月形的,大面的水面走船的,是被拦起来的。
有这样的意境让,回来的用点儿楞了,妈妈去买荷花了。荷花可以再雅一些。淡然的感觉
“我刚才不是做梦吧”,回到现实。继续走,大门,和谐北京,水面的表现,胡同真正走里面有水泥,有转炉,很少很平的,沧桑感没有,我注意细节。北京四合院,有民俗在支撑的,里面种什么?种石榴,种枣树,这是一个小柳树,细节和生活的贴切上。坐车的男孩,弹弓子;葡萄藤水缸,四合院什么样,没有细纠翻过去,爬山虎,窗棂的形制,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好,脑力里,但是没有和实际贴近,是做出来的四合院,不是生命力的四合院。
往后,到后环衬。整体上,这个故事很清淡孩子们都能碰到的,太平了太接近生活会容易触动孩子。包括做此书的初衷,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说能尝试到这种程度很不错,我特别中意做的意思,停留在口头上,连批判的把子都没有,从符合到触动心灵层次的触动,真正的四合院是什么,真正四合院老的精髓再穿百年,可以画下来,是可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