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美术教育创意儿童美术创造性思维葫芦爸爸育儿 |
分类: 幼儿教育【知与行】 |
上回书说了,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几个疑问慢慢地找到了答案。后来随着学习和了解的增多,本来是想随性而写的东西,结果写着写着就成了长篇大论,计划三篇的也扩到四篇了。本篇说说如何五招识别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画作:
这样的儿童作品,能简单地用像不像来衡量麽?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绘画?
做一个画家么?做一个设计师么?做一个美工么?
我问过好几个爸爸妈妈,没有一个说是要走专业道路的,都是说增强美术鉴赏能力、锻炼审美思维。那就好办了,爸爸妈妈们千万别对孩子太苛刻了,我们就把画画儿看做是孩子艺术才能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吧。
孩子学习绘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反觉得成了负担。再如果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当,结果肯定适得其反。
所以啊,在孩子表现出对绘画的情趣前,家长“要”孩子学画画,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只要不是要走“绘画”这个饭碗,不要“逼”孩子学画。更不要出于“我们没机会学画,你一定要学”这样自私的心理。
什么时候开始学比较好?
只要在孩子面前摆放一支笔,他就会信手抓来,开始“绘画”。有人说,那只是线条,哪是画啊?呵呵,线条不正是画的最主要的要素麽?何况孩子画的再乱的线条,再单调的线团,他都可以告诉你是什么!
从我家儿女的观察来看,都是在2岁前开始乱画的。妹妹更早一些,大概20个月左右,因为有哥哥做榜样。至今我家的一面墙上还留有葫芦从1岁到3岁的杰作,也见证了他个子的成长。现在这个涂鸦墙又成了葫芦和妹妹作品的展示墙,他们会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画作挂在上面。
从我看的《儿童心理学》里分析,儿童绘画启蒙分四个阶段的,孩子在2岁出现“偶然的写实”,儿童突然觉得自己涂鸦是一些物品了;4岁前多是“失败的写实”,儿童慢慢地出现形状和颜色的感知和兴趣,会刻意画一些特别的图案,当无法画出想要的又会重新恢复成无意义的涂鸦(我家葫芦确实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大约4岁后进入“智慧的写实”,儿童开始希望他的图画表达能被人理解,,比如他画房子不一定画出自家房子的样子,但是具备房子的各种特征,这就可以表达他“知道房子”了。大约7岁后是“视觉的写实”,开始对人物啊实际事物啊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观察可以画出相似度较高的图像,会有细节出现,而且出现很多想象的事务。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二阶段会出现一个绘画敏感期,那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开始美术学习了。也就是说3岁半孩子以后开始都是比较好的。最重要的是“智慧的写实”阶段,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画的表达。
到哪里学比较好?
这是个关键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检验:
一、看方法:理念先进不一定好使
只要不是为了应试,那就要清楚儿童美术教育只是一种素质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轻松愉快中引导孩子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儿童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
有些老师也认同绘画室儿童的天性,不要示范要想象,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没有很好的方法,光是主张孩子个性发展,让孩子自主画画了。
美其名曰,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权利,用我经常说的话讲:这不是“放权”是“弃权”。
5岁儿童作品
顺应孩子天性,不干预绝对不是放任自流。好的理念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老师把好的理念贯穿在他的教学中。我们确实要相信的能力,不能限制太多,可我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他,发现他的优点,也发现他的不足,主动地积极地不露声色地区引导他,暗示他,做他的“助手”。
这种角色太难了,不仅本身对艺术要有必要的修养,而且要摸透儿童的心理。在西方,绘画都成了儿童心理透察和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二、看方法:要创想不要示范
现在随着卡通动漫游戏等“快餐美术作品”的泛滥,卡通画、简笔画竟然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
教育理念的低下,有些老师依然采取临摹式的教育,有些家长也在追求“画得像”助推这种风气。当家长看到孩子的画作与示范画有差别时,往往就会不高兴,跟孩子的沟通就会有问题。
这种风气下,孩子们都被引导成要跟范本画的像才行,如果不像就是自己不行,就是自己不会,会让孩子失去兴趣、耐心,乃至信心。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
我们想一想啊,如果每个孩子的画的多跟示范画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的画,是我们要的结果么?
“要创想不要示范”的方法只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具有幼儿教育技巧的老师才敢于这么施教。这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
三、看方法:要涂鸦不要涂色
“涂鸦”是儿童绘画潜能的萌芽,也是孩子对世界认知的表达方式,只要有可用的纸和笔(未必只是纸和笔),每个孩子天生就会涂鸦。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用一些被线条限制的涂色机械联系,甚至是编号号码的涂色底让孩子去涂色,简直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六岁儿童作品
只要孩子想涂鸦,就随他他去,只给他准备好材料即可。根本没有必要指导。
孩子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态度,欣赏的、给孩子自由的、倾听的、不乱指导的态度,就可以了。
四、看老师:好老师胜过好机构
这话有点儿矛盾,但是,相信家长们都能理解。像创艺宝贝绝对是个好机构,但是如果老师不够好,也就混一个玩。
儿童美术教育的老师对艺术的修养越高越深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较高水准去启迪儿童,才会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才能够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进而因材施教。
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你说那些创艺宝贝的年轻老师们,或者一般的美术学校的年轻老师们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标准呢?
五、看机构:好机构必须要有好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是包括前面说的“好的理念”的,也包括“好的老师”的。还有的就是孩子了。不同的孩子们在一起更有利于孩子对绘画的理解认识,美术创造活动的交流和成长。
在儿童绘画班里,孩子才是主角,才不是拥有多少头衔获得多少奖项的老师们。
可是现在的机构真的是鱼龙混杂,泥沙聚下啊。
就我的切身体验来看,儿童美术教育这个幼儿教育的子产业,经营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个体户、工作室、传统培训校、园校自办、商业机构等。
无论哪种,我们都可以用上面的“五标准”来检验。
我们想让葫芦学习绘画年头有了后,便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了解一些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远在老家的,山东东营的,北京的都有。
老家的因为是暑假短期行为,没有多做考虑让葫芦跟着堂哥上了几节课,已然发现中小城市的儿童美术教育依然理念落后,处于老师示范画、风格简笔画、上来就水彩笔画的初级阶段,直接会导致儿童只求像、无创造、无色彩感知;老师水平不高,从教者多为当地学校的美术老师,沿用的是教育小学生、中学生的那种思路。
回京后,葫芦升到中班后,幼儿园有绘画的选修课,葫芦妈妈就给报了名。图个便利,图个跟老师套个近乎。
在山东最富裕的地方东营,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层出不穷,一个小小项目的朗诵课就可以开到7个分校,一个国画班居然能成长为有学生近2000人的少儿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的大机构……其中,有我大学不同系的学弟开设的“九画堂”,也颇有规模,不仅以孔子的“九思”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开创了当地的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年轻的老师们不仅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还很有服务意识,老师们每周都有自己的培训课程,有专业的,有幼教的,有论语弟子规的;在环境上还设立了背景音乐系统,播放与课堂主题相关的音乐……
和这种纯商业教育机构不同的是一些老牌的儿童美术培训学校,很多是依附于或者就是各级少年宫、文化中心等开办。师资力量多而不强,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收费不高,学生很多。北京有名的除了各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开设的,还有像中国儿童中心啊,西城少年宫啊等。
海淀有个明光美校,也非常有名气,我去看过。那里的老师经验丰富,年纪摆在那里,看起来比较熟悉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的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如创艺宝贝,前面有描述;
还有一种,是脱胎于个人办班基础上的具有一定口碑的美术工作室。但是,很多个体户翻个牌就成工作室的,我觉得要取决于教师的理念和教育方式。
近几年,这种工作室越来越多。各地都有走在前面的老师。甚至偏远的陕甘宁都涌现出走向全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名家和知名工作室。
北京的艺术儿童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有较佳口碑的工作室。前面的画就是那里的画童的作品。工作室的是胡老师一手创办的。比较幸运的是在新浪亲子访谈间,我是亲耳聆听过胡老师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见解(聊天的大致提纲待整理和发布)。
这么一圈了解学习下来,我家的对策是,可以暂停在幼儿园的绘画班,按照上述标准选择一个具有好理念、好老师、好方法的儿童美术机构。具体的时机我的考虑是再往后推迟一段时间,等葫芦把围棋兴趣保持到一定温度一定黏度后,再引入。也算是不给葫芦添压,也不给自己加压。
那么,家长心态放松,给孩子找了好老师后,都有什么的感想呢?且听下回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