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问题和农民的朴实,好像一点都不搭界啊。都说读书人要面子,朴实的农面也一样么?
先说一个我认为的唯一的亮点,最近反思自己发现老是不会夸人,大家都说,要骂人前先夸夸对方是不错的方法。
最精彩的一段是貌似吊了大家胃口的李加明(民还是明,大概和王小脚丫子的帮凶齐名吧,姓李的中国人真多,不重名才怪呢,我到那恼人的搜人网上一搜,乖乖地不得了,好几页根我同名同姓的)到底怎么唱。老李穿者邱林带来的戏服在身着囚衣的“牢友”们的穿插衬托下,李加民身心投入地开唱,镜头也切换的到位,台下的高仓健,台上的李加明及其牢友,唱戏看戏,戏服和囚衣,切换中伴随着忧伤的音乐,给人一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觉。
再一想,真正戏如人生的还是《霸王别姬》。我可不是故意这样比的啊,我一直认为张导的艺术造诣和功底是在拍《黄土地》和《老井》后就形成了。以后的,多是模仿和学习。
他们说写影评写长的秘籍就是把故事情节温习一下,那大家请跟我来(以下文字出自官方说法):
健一(中井贵一饰)和自己的父亲高田(高仓健饰)长期关系紧张,甚至在自己病危、年迈的父亲破例来探望自己时还无法释怀,拒绝了父子沟通的最后机会。健一的妻子将一盘录像带送给公公,其中记录了健一这些年在中国拍摄傩戏的经历,希望高田能借此多了解一
下儿子的生活。录像中健一和一位中国云南乡村的傩戏表演者李加明相约去丽江拍他唱的《千里走单骑》,父亲不理解儿子为何那么迷恋傩戏,几乎把它当成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可当得知儿子长期抑郁已患上绝症后,六七十岁的老人决定只身去中国寻找到那个李加民,拍下《千里走单骑》这出戏带回给儿子,因为这也是作为父亲的他唯一能猜到的儿子的未了心愿…… 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高田的云南之行充满变数,历尽辛苦找到李所在的村子,可已人去楼空,原来李在村里有一私生子,常有人借此戏骂,李失手打伤了人家,已获罪入狱。一个外国人要想到监狱里拍摄犯人,这几乎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老人在一个只会三句半外文的旅游村土翻译的帮助下,凭着非常东方式的诚意和智慧,居然做到了。意外的是,当李加民得知高田父子的故事后,忽然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亲生儿子,一时泣不成声,戏唱不下去了……高田决定回到村里找来李的儿子,但一直生活在传言和歧视里的小孩子无法接受一个抛弃自己的罪犯父亲,在归途的最后一刻选择了拒绝……
荒野上,老人和孩子都听不懂对方,可他们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对方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老人终于了解到自己的儿子并不喜欢什么傩戏,他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只是想用陌生遮住自己的脸,好看不见那横亘于山川间的无尽的孤独。再见李加民的路上,儿媳打来电话,健一去世了,电话中儿媳说健一给高田留下了几句话,他原谅了父亲,并请求父亲也原谅自己的儿子。我们无从知道这是儿子真实的内心表达还是儿媳善意的谎言,苍茫的大海边,我们只看到一个更消瘦的老人…… 谁能躲开漫山遍野的孤独?
不伸手,仍可拥抱,抱、抱、抱。。。;天空下,总有真情、情、情、情。。。
如果有稿费,最起码千字100元的话,上述文字可以换来750大毛呢!再回来看我评点。
据说,张导为了自己的偶像(人人是粉丝哦)高仓健定做此剧,或许张导真的和中国广大的40岁以上的
妇女同志们一样喜欢高仓健,或许是张导与张制片事先约定(商业之外的考虑),或许是去年《十面埋伏》挨的板砖多了,刺激张导可以回头拍文艺片。
拍就拍吧,非要再拍一个跟《幸福时光》、《一个都不能少》要直达人心痛处的温情片,而且涛声依旧—导演理念、故事安排、拍摄手法、表演风格,张导的十八般武艺一个都不能少.
后来一个小姑娘跟我说,根本比不上《春风化雨》,我说确实,同时惊讶,她竟然知道《春风化雨》,那可是除了德尼罗之外我喜欢的另外一个男演员罗宾·威廉斯主演的,又做《死亡诗社》一般人还真不知道捏。当场让我对这个姑娘刮目相看,把眼镜都得摘下来。
人有一个很奇怪的器官,叫面子。
面子无处不在。不是说金凯瑞的mask,他是无所不能。
父子伦常规定了父亲的面子最大,男女责任规定了要维护男人的面子,内外有别要维护体制的面子,生死由命要保护死者的面子。。。其他的都归到活受罪的面子里。
为了面子我们要说谎,但谎不一定要开口,如果你爱一个人,说不出口,这也是“说”谎。高仓健对自己的儿子,说了这样一个谎话,结果父子不和。戴上面具维护面子的结果让他去做了一个渔民。
在儿子弥留之际,高仓健决定放下面子,说出自己的爱,当然,说的方式非常新颖——他要了却儿子一个心愿,补拍一段中国傩(nuo)戏——千里走单骑。
他独自来到中国,去找李加明,发现这个人被关到监狱里了。好不容易得到在监狱拍戏的允许,老李却哭了,因为想念自己没见过面的儿子杨杨——其实是私生子,他就是因为戳伤了说自己的儿子是私生子的那个人的脸而被关到监狱里了。
你看看,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搞烂了别人的面子,他不进地狱,噢,错了,他不进监狱谁进监狱。
说到进监狱,那要回去再说一个面子,要不还进不去。外办的李主任,又是一个姓李的,我不是反感姓李,因为老子也姓李。占人便宜,我没有这个意思啊,老子不是叫李耼dan么?外办的李主任为什么最后热心办成了高的探监证,那时因为高和邱林太给他面子(还有他背后的基层政府)啦。一个讲述日本老百姓的故事的DV啊,专门给主任看,最好的锦旗啊,一弄就是俩。
高仓健决定找到杨杨作为胁迫或鼓励老李唱戏的目的,以达到他自私的目的。于是,他出发了,故事变的有意思起来,3条线索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为了在儿子去世之前尽一点当爹的伦常,卸下面子,他去了中国,遇到一个只要面子不要亲子(我说的不是亲生儿子,是不是亲子可以去做亲子鉴定,价格已经很公道了,前天看CCTVD的DV讲述一个47岁的jj鉴定除了一个87岁的亲生妈妈,扯远了,这个亲子是亲子教育,亲近子女的意思)的中国父亲,为了帮助这个中国父亲尽尽伦常,他开始了寻找杨杨的过程,这就麻烦了,别人的小孩幻变成高仓健的健一,这两个人重合了,而他为了卸下父亲的面子独自一人寻找老李的过程延续成寻找老李的儿子的过程,就电影的主题和真儿子(杨杨也不是假儿子,杨杨是老李的真儿子)没有拍到的那出傩戏——千里走单骑的主题不谋而合,因为千里走单骑讲述的故事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不是老百姓的关公带着假儿子寻找真老爸的故事。
最终高仓健在寻找杨杨的过程中救赎了自己。
但没有救了我,因为我早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张导的农民特性和学习的执著。虽然白人团里热闹非凡,说法很多,我只相信我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部农民张导的十年不变的老套电影。推荐cctv8播放的《武林外史》,经常可见对第五代的嘲讽。
因为《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剧本太过单薄,所以这次除了张导亲自策划外,还有文学策划王大师,抒情诗人邹同志加盟呢,可惜的是“千里走单骑”这样的好传统朗朗上口的好名字千里、走、单骑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都被浪费了。没办法,谁叫咱是根正苗红的农民呢。
高和儿子之间如何戴上的面具,电影交代的很含蓄,老头子沉默寡言,脾气倔强,他的儿子估计和他很像,使得后来高老头子的千里走单骑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没有通过傩戏卸下面具,我们只有想像,甚至怀疑儿媳妇的电话和她手抄本的真实性。
我的一个兄弟说,还不如设计成老高走完千里后,拿着DV走向病房,儿子闭着眼,老高连好视频线和音频线,颤抖的手按下play,画面出现爆米花贴片广告,在傩戏内有开场前,老高走出病房。。。
窗外阳光灿烂,老高脱下了头上漂亮的帽子---那就是他的面具,我补充道。
中国的农民是最朴实不过的,张导就是一个农民的子弟,朴实是他的标签,不管是2.0还是5.0。朴实的张导说,其实呢,我是一个导演,一个文艺片导演。所以,文艺片导演就是张导的一个朴实的面子。
哐当一声,面子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