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瞳(十三)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
标签:
约西普·耶拉契奇广场圣马可广场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圣母升天大教堂 |
分类: 国外游记 |
巴尔干之瞳(十三)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
——3克罗地亚国家剧院(The Croatian National Theater)——
——4圣母玛利亚纪念柱(四天使)——
——5百年多拉克菜市场——
——6广场喂鸽老人——
——7车站——
——8仅存城门(石门)里的圣母玛利亚祭坛——
——9大剧院外圣佐治屠龙像——
——10山顶瞭望塔-洛特尔萨克塔——

——11赫尔瓦特大学——

——12美少女——
——13教庭下多拉克菜市场——
——14快递洋哥——
——15失恋博物馆——
——16法学院——
——17公共绿地美少女——
——18托米西瓦街的老式铁缆车——
——19萨格勒布伊利卡大商业大街——
——20国家自然博物馆——
——21大天使——
——22街头喷泉顽童——
——23山顶上的精彩——
——24神职人员——
——25下山的涂鸦巷——
——26情侣对恋——
——27伊利卡商业大街——
28圣马可广场(Trg svetog Marka)上的总统府与总理府
——29艳丽的街道——
——30阳光美女——
——31圣马可教堂与总理府——
——32女孩的礼物——
——33克罗地亚国家艺术馆(Art Pavilion)——
——34首都萨格勒布彩色电车——
【1萨格勒布市全景】
萨格勒布(Zagreb)是克罗地亚的首都,在前南斯拉夫,是仅次于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大城市。目前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是克罗地亚唯一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更是巴尔干半岛、欧洲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市坐落在萨瓦河西岸的一块谷地中,海拔只有122米,境内有萨瓦河流过。
萨格勒布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公元前168年,罗马帝国征服了该地区,此后,相继由匈奴人、东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国征服。斯拉夫人(即现代克罗地亚人的前身)于7世纪时进入此地区。
萨格勒布又是个年轻的城市。做为一座统一的城市出现不过才100多年的时间。那是因为原先上城(Gornji Grad)的格里德克区与卡普托尔区都是独立的城镇。
东边的卡普托尔城(Kaptol),自11世纪即为天主教主教驻地1094年教区内“萨格勒布”这个名称已始见于史籍。西边的格里德克城(Gradec),住着商人与手工业者。13世纪时,格里德克城因抵抗鞑靼的战功被匈牙利与克罗地亚之王授予自由独立勋章,并获得税收减免,自此迅速发展。
这两座相互独立的城邦常因利益起争执,经常发生暴力械斗,流血事件。双方的边界梅德维斯察克小溪(Medvescak),因争夺贸易主导权和水资源成了战场。士兵的鲜血把横跨两岸的桥梁及河水都染得鲜红。
直到1850年,两座城邦才握手言和,合并成了萨格勒布城区。
1930年, 萨格勒布修建地下排水系统,梅德维斯察克小溪上面铺上石砖,成为了城市第一休闲步行街——“特卡尔契奇街”(Tkalieva)。但因为这段血腥往事,这条没什么名气的小街,也因此有了“血街”的别称。
到1945年,随着人口快速膨胀和城市扩张,萨格勒布成为了克罗地亚的首都,从此开始闻名于世界。
也许是因为常年与波黑、奥匈、塞尔维亚历史的穿插交汇,令这座克罗地亚首都有了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这里有欧洲中世纪塔楼,19世纪宫殿,巴洛克古典建筑,哥特式教堂,以及百年露天市场……这种混搭的独特氛围,使萨格勒布成为值得探索的既古老又新鲜城市
现在的萨格勒布核心城区分为上城区和下城区两个部分。城市分区功能鲜明:上城的格里德克区是政治中心,卡普托尔区是主教之地;下城更注重人文教育,而新城区(Novi Zagreb)则是密集的居民区。
——35耶拉契奇总督广场——
——36多拉克菜市场水果摊主——
——37街头巷尾雕像——
——38爱之切——
——39金十字——
——40古老建筑现代人——
——41街角咖啡馆_
——42静娴嬷嬷——
——43教庭入云——
——44街头小饮——
——45圣佐治屠龙雕像——
——46古老美丽的门——
——47金发女士——
——48圣马可教堂中世纪盾徽屋顶——
——49洛特尔萨克塔(Kula Lotrscak)——
——50捧花女——
——51绿草黄狗——
——52萨格勒布海边酒店——
——53女孩——
——54花球与美女——
——55年青人——
——56古廊店招——
——57女烟友——
——58漂亮的大门——
——59快递小哥——
——60烧毁石门中幸存《圣母与圣子》的画像——
——61眉飞色舞——
——62萨格勒布街景-圣史蒂芬大教堂——
——63山路歇脚——
——65-1涂鸦世界——
——65美人匆匆——
——66托米斯拉夫国王雕像——
——67首都的电车——
——68玩手机女孩——
——69托米西瓦街的老式铁缆车——
——70有轨电车——
旅行大巴在萨格勒布火车站把我们放下。
位于克罗地亚市中心的萨格勒布火车站是该国首都最大的火车站,1892年投入使用,这里有发往中欧各地的火车。正门对面就是托米斯托拉广场,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游览萨格勒布市区。
说是托米斯托拉广场,其实就是个宏大秀丽的公共街心花园。克罗地亚第一任国王托米斯拉夫(King Tomislav)横刀立马雕像,就耸立在广场的端头。整座雕像创作于1927至1934年间,直到1947年才正式完成矗立,两边的浮雕则是后面加上去的。
整个广场绿树环绕着大片大片草地,茵茵绿草上有喷泉和花坛,鲜花簇拥着许多名人大公科学家的雕像,孩子们在草地上游玩,老人们在花坛边休闲坐,情侣在长椅上秀恩爱……。
广场中心是通体黄颜色的城市博物馆,外墙上下雕刻了许多伦美奂的古典雕塑,在广场中心十分醒目。(萨格勒布艺术展览馆?)
走到广场尽头,是斯特罗斯马约古代大师美术馆,这是克罗地亚艺术和科学学院的一部分,里面有由主教斯特罗斯马约(Josip Juraj Strossmayer)所捐赠的艺术作品,故以此名字命名。
萨格勒布市目前还保留着早年发展起来的老式有轨电车,它是萨格勒布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着五颜六色的车微,更有各种花式的车头,有老式呆板的,有现代线条流畅的,给城市带来丰富的动感。沿着有轨电车路笔直走到最热闹的耶拉契奇总督广场。
被众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包裹着的耶拉契奇广场(Trg Bana Jelacica),中央有一尊手挥军刀骑骏马的耶拉契奇总督塑像。
1848年,克罗地亚首任总督耶拉契奇(Jelacica)带领当地民众击败匈亚利入侵,使克罗地亚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这个广场始建于17世纪,原先只是个商业集市场所;1866年广场那家起耶拉契奇总督骑马塑像,始称现名。二战后,广场更名为共和国广场,耶拉契奇总督塑像也由游击队员塑像取而代之;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后,耶拉契奇总督塑像重新从博物馆中搬了回来,广场又恢复了旧貌。
耶拉契奇广场是首都萨格勒布的灵魂之地,不仅是萨格勒布的中心,它还是萨格勒布的精神征,更是当地人、游客、卖花人、音乐人等相聚休闲的不二去处。许多游客团队游览都从这里开始,这里可以说是游览萨格勒布的标准起始点。
——71上山轨道车俯瞰——
——72鱼市场——
——73圣母纪念柱——
——74花市美女——
——75百年多拉克菜市场——
——76曾经是老城城墙的洛特尔萨克塔与修道院(下左)——
——77彩色上街沿踏板——
——78促膝交谈——
——79地震被毁圣母升天大教堂与四天使柱——
——80古建雕塑——
——81公园休闲——
——82雕像与神器——
——83遛狗男子——
——84多拉克菜市场摊位——
——85行者匆匆——

——86国家大剧院——
——87街角年青人——
——88街上百态——
——89街头女孩——
——90宾馆门口——

——91克罗地亚国家剧院(The Croatian National Theater)——
——92美女骑手——
——93旁若无人——

——94牵狗女生——
——95萨格勒布街道老市政厅等建筑——
从耶拉契奇广场出发,沿着东面的大街向北走,街道明显开始向上坡道。这是因为耶拉契奇广场向东西展开的街道,正是原先上城与下城的分界线,我们要参观的上城在山上。
不久就能看见高耸入云的双子塔式圣母升天大教堂(Zagreb Cathedral),也叫圣·史蒂芬大教堂,当地通俗明了的俗称萨格勒布大教堂。
这个当地名气很大的教堂,建立在卡普脱高丘上。1094年是札哥里布主教堂;1242年毁于入侵的蒙人;13-15世纪期间建成哥德式教堂;又在1880年的地震中被毁,后来于1899年重建。
重建后新增高了两座高达105米哥特式塔尖,成为萨格勒布的地标建筑,让城市的各个地方都能看见它高大伟岸的身影。遗憾的是这二个教堂的尖顶一直处于修护状态,至今仍然脚手架遮蔽不见庐山真面目。
大教堂前的圣三一广场,立着1865年设计的建立的纪念柱,顶端是金光闪闪的圣玛利亚雕像,下方是四个镀金的天使塑像,底座是喷泉。与前面耶拉契奇雕像一样,同样出自19世纪维也纳雕艺奇才Anton Dominik Fernkorn的手笔。
这座露天集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也被称作“萨格勒布之胃”,顾名思义:想要吃饱吃好,就来这儿买买买。
这个被老旧建筑和教堂围拢成长方形的大市场,每个摊位都撑着巨型红伞,用来遮挡阳光和风雨。这些红伞称为Sestine,来自离萨格勒布3公里的Sestine乡村,伞边镶着几条彩色横线,好看而抢眼。当地人也称这个集市为红伞市场。
每天清晨6时集市开张,到下午3时收摊。喧嚣的多拉克市场,中央红伞之下,各种水果和鲜花,琳琅满目;近郊农民运来亲手栽种的蔬菜,红椒、甜柑、栗子、新鲜红枣等堆积如山;干货区各种香菇、蜜糖、山货应有尽有;间或也有各种巴洛克风格工艺品,现代特色的手工艺品;以及卖旅游纪念品……
周边老建筑门面房,大多数是卖海鲜、肉类、禽畜的商店,也夹杂着咖啡馆和面包奶酪坊……,真是热闹非凡。摊主们显然见惯了游客,在多种语言中切换自如,甚至会偶尔飙出几句中文。
——97山顶的爱——
——98社会百态——
——99珠宝店——
——100市中心广场母女——
——101托米斯拉夫国王公园——
——102休闲小酌——
——103伊利卡大街商店风光——
——104约西普·耶拉契奇雕像广场——
——105涂鸦巷——
——106国家大剧院正面——
——107百年多拉克菜市场——
——108经典建筑——
——109背包客——
——110窗中女孩——
——112国家大剧院的人们——
——113俊男美女——
——114萨格勒布中餐馆——
——115地震毁坏的大教堂——
——116楼上小姐姐——
——117玩手机女孩——

——119迷彩下山路——
——120老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上雕像——
——121母爱亲情——
沿特卡尔契奇街上坡直到见到一座1906年建成圣乔治屠龙像(St. George kills the Dragon)。圣乔治是英格兰、莫斯科和西班牙卡萨雷斯的守护神。传说恶龙每天都要得到丰盛的供奉,甚至要求以女孩为供品,圣佐治勇敢地拿起长矛,为民除掉了这条恶害。从此圣乔治屠龙像,象征着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永恒斗争。
屠龙雕像背后就是萨格勒布仅存的中世纪城门——石门(Stone Gate)。是这个城市13世纪五个原始城门中最后保留下来的一个。 1731年的一场大火把石门和周围所有建筑吞噬,一幅《圣母与圣子》的画像竟然完好无损,这是“神迹”。于是信徒们合力建造一座壁龛,并锻造两扇巴洛克铁门保护起来。
如今这里已成为人气鼎盛的朝圣地,石门墙上镌刻着感谢圣母的字样,前来跪拜、祈祷、点烛、献花、许愿的信徒络绎不绝。后来信徒们干脆摆了几排礼拜用的木椅,把整个门洞变成了一座前后透风的迷你教堂。平淡无奇的石门便有了今日的名气,也自然成为游客观光的打卡之地。
欣赏完在大火中幸存的画像,穿过石门是一条北向弹硌路步行街,据说这条路在过去是最繁华的地段,现在仍保留着古老的作坊、商店,其中领带商铺和皮鞋店最古老。甚至这条街上至今仍使用着100多年古老的煤气街灯,每天要由专门的工人来点燃和熄灭。
到了这里才知道,领带是由克罗地亚人发明的。它源自一种士兵丝制领巾,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历史上克罗地亚军人是法国的雇佣军,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回到巴黎,每个人都在脖子上都带了一条彩色领巾以示庆祝,这种饰物引起崇尚时髦的巴黎人极大兴趣并争相模仿,后来领带也逐渐演变成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重要服装配饰。
以至于在很多欧洲语言中,克罗地亚和领带仍是同一个词。人们称克罗地亚人为“戴领带的人”,“领带”变成克罗地亚的代名词。领带也成为克罗地亚人引以为傲的国家文化遗产,每年的10月18日为“领带日”。
——122拍美女——
——123情侣亲昵——
——124秋到克罗地亚——
——125母女匆匆——
——126萨格勒布火车站——
——127时装店——
——128市中心广场翻跟头女孩——
——129萨格勒布老城仅存的一座古城门(中)——
——130下山涂鸦路——
——131无处不在的圣佐治屠龙像——
——132托米斯拉夫国王公园——
——133微醺之时——

——134托米西瓦街的老式铁缆车——
——135山上山下——
——136兄妹俩——
——137中央公园休闲人们——
——138歇脚老宅——
——139走过涂鸦墙——
弹硌路步行街尽头向东就到了气派的圣马可广场(St.Mark's Square)。这是萨格勒布风景最优美的广场。位于此处的圣马可教堂是城市的教区教堂和议会教堂,是萨格勒布最重要的宗教圣地。
位于上城正中心的圣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历史悠久。最原始的主体建筑建造于13世纪,是座线条朴素的罗马式建筑;14世纪时期礼拜堂和拱顶改为哥特式建筑,教堂最终成为如今见到的融合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
最好看、最夺人眼球的是教堂屋顶上色彩缤纷的马赛克磁砖拼贴画,乍一看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图案,更象冬天穿的针织衫,它是克罗地亚最具代表性的色彩与图案。
这个美丽屋顶是1880年铺上的,左侧图案是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斯拉沃尼亚三个城邦王国徽标,右侧图案是萨格勒布市纹章。
很少有人会发现那些图案其实是反的。据说施工时有人喝醉了酒把瓷砖安装反了,不过这究竟是小小的意外,还是故意为之,到现在还是个难解之谜。
在教堂的正门上有萨格勒布著名的浅浮雕宗教人物石雕,虽历经风雨,上面雕刻的依然清晰可辨,异常精美,不可错过。
这么美丽古老的建筑,谁能想到,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教堂门前的圣马可广场却是死刑执行地,上演过不计其数的死亡场面。有趣的是,就在同一个地方,全城市民又会在每年的4月25日欢庆“圣马可节”,从1256年起从未间断。
教堂两边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办公场所:西侧一长排橙红色古老陈旧的二层房子是过去的总统府,现在是总理办公场所。东侧有罗马柱和墙雕的Sabor宫,是13世纪时的老市政厅,现在是克罗地亚议会所在地。
1918年克罗地亚在这个宫殿的阳台上正式宣告独立,脱离奥匈帝国;到了1991年历史重演,同样在这里克罗地亚宣告独立,脱离南斯拉夫的统治。
但最具特色且名声遐迩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失恋主题博物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也是萨格勒布一处网红景点。拥有世界各地失恋者捐赠的展品1000多件。2011年,欧洲博物馆年授予“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
这个2006年建立的失恋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此类博物馆,是由两位萨格勒布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创建的。在他们四年的爱情关系结束后,两人开玩笑说要建立一个博物馆来存放剩余的私人物品,不料一语成谶,有了这个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不大,陈设简陋,门票却超贵。这里陈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手后捐赠的纪念物,这些心爱之物往往也不是什么高端的东西,一件旧衣服,一个破玩具,只有仔细看这些故事,才能体会每个人不一样的回忆,这些回忆不一定是痛苦,有的是幸福,也有无奈,也有愤怒。
沿斜坡继续向南走到山崖边,就到了达洛特尔萨克塔(Kula Lotrscak Tower),这里是上城区的最高点,登上它可以俯瞰萨格勒布的全景,也是萨格勒布的地标之一。
13世纪时兴建的这座四边形罗马式高塔,当时最主要目是用来吓退进犯的鄂图曼土耳其。后来塔里安放了一口大钟,每天傍晚城门要关闭时,会敲响塔上的钟-作为警示,洛特尔萨克塔的原意就是「警盗之钟」。90年代克罗地亚战争时,克军的前敌指挥所便设在这里。
方塔共有四层,因紧临上城山丘崖壁,视野极佳,是拍摄的好据点。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下城区,摩登与古老的建筑掺杂在一起,显得有些凌乱。
洛特尔萨克塔边有上下山的老式有轨缆车,它将山上的老城与山下的新城连接在一起。不坐缆车下山就沿山崖下山石阶,走过涂鸦台阶,再次回到耶拉契奇广场。
集体游览至此结束,在广场解散后,自由活动。
&&&&
&&&
于是,从耶拉契奇广场向西,沿着最热闹、最时尚的伊利卡大街漫无目的闲逛。这条大街是上下城区的分界线,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商业中心,街道两旁全都是古老的百年建筑,许多是18、19世纪的巴洛克建筑。建筑里面布满奢侈品店、精品咖啡馆和大型超市,俨然是大都市的风貌。
&&&
这个广场宽广巨大,有大片绿茵茵草坪,有轨电车从中间穿过,两边有二幢非常漂亮的米黄色古典建筑。西面是克罗地亚法学院,东面隔广场相望的是建于1860
夕阳金红色光芒抹过这座通体米黄色,屋顶墙上雕刻满是宗教故事雕像和建筑,煌煌地突出于铁托广场,格外显眼。
看看太阳西斜,快到集合时间,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到了耶拉契奇广场,结束了萨格勒布愉快的行程。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