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管窥(九)德里市井

标签:
德里德里七城莫卧儿帝国印度 |
分类: 国外游记 |
印度管窥(九)德里市井
肮脏杂乱加味臭,文明先进与摩登。
——4大胡子男人——
——5卖土豆小贩——
——6蒙面骑车女——
——7下车情侣——
——8市井男人——


——10皇宫卫兵——
——11路牙子苦行僧——
——12马帮——
——13男子——
——14民居——
——15自我陶醉——
——16三轮车夫——
——17印度男人——
【1印度门圆月夜】
在印度,有许多看似非常矛盾和极端反差的现象,会很和谐地共存共生,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比如,天差地别的新德里和老德里并存于一座城市中。
老德里(旧德里Old
而真正有证据可考的,是从公元12世纪起陆续建设的7个不同时代的都城,被称为德里七城。
但真正形成作为一个城市是在17世纪中叶。当时著名的莫卧儿**王***国德里城(老德里),并将**王***国的首****都由阿格拉搬迁至德里。德里才成为了莫卧儿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德里也就随之萧条下来。但在不久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发现,加尔各答处于较为偏僻的位置,不利于殖****民统***治的巩固。于是,在1911年,殖**民**者在原来德里城区的西南部开始规划兴建一座新的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德里,于是,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
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如今经过了上百年,旧德里与新德里在地域上已经完全融合了,都是印度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德里是对新德里和旧德里的总称,
而二者的分界线就是印度首都最著名的建筑物——德里印度门。德里门以南为新德里,德里门以北为老德里。
——18百人百业——
——19红巾老者——
——20铲沙工——
——21老汉读报——
——22军警——
——23马帮驭手——
——24摩托阿三——
——25小孩们——
——26马车——
——27劳力者——
——28大人与孩子——
——29绅士——
——30德里街景——
——31污水横流的街道——
——32德里街道小贩——
——33奇异的包子车——
——34老司机——
——35德里三轮车——
——36专心致志——
——37市民老师学生——
旧德里与新德里,一座城市双面魅力的德里。虽然同属于一座城市,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和魅力。它们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虽然外表相似,但性格和气质却各有千秋。
新德里是在老德里城基础上扩建而成,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新德里是一座年轻且现代化的城市,繁荣且充满活力,你可以感受到印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里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是印度现代化的象征,展现了印度现代都市的风貌。
相比之下,旧德里位于德里的北部,亚姆纳河沿岸,保留了印度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许多重要的历史古迹,如红堡堡、胡马雍陵、顾特卜塔这些著名景点,这些都是印度文明的重要见证。作为印度的古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我们选择开车游车河走马观花看新德里,深度了解旧德里。
旧德里最繁盛的街道是旧市街(Chandni Chowk)是旧德里精华所在。
从街口下车,漫步在德里的老城区,感觉象穿越了时空,一方面是回到了古印度,另一方面进入了脏乱差极度的混沌世界。
这里街道狭窄,两边二层或三层高的残旧建筑,如密密麻麻彩色积木的堆砌,夹拢着水泥,石头道和土路横街窄巷,纵横交错,回弯曲折,不小心会为迷路的。
肮脏、混乱、贫穷的老德里,垃圾遍地,空气中弥漫着说不出来的奇怪味道,仔细想想是咖喱、孜然、辣椒与牛屎、猴骚、老鼠臭百味夹陈的骚味。
交通堵塞混乱更是严重,在不绝于耳的喧嚣中,街头巷尾的“三嘣子”车与摩托车穿梭如织,它们或是载着满载的货物,或是载着匆匆赶路的乘客,在狭窄的街道上灵活穿梭,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独特的城市交响乐。
外观破旧的牛车、单车、电车充斥在里面;印度出名的塔塔汽车车外挂着人,七扭八歪地穿行;甚至木制手推小贩车,更是不分车道横冲直撞,挤满了街口;
不宽的街道上,不仅有行色匆匆的行人,还有悠然自得的牛群、四处觅食的狗狗、偶尔窜出的猴子,以及那些敏捷穿梭的老鼠。在印度,牛被视为圣物,汽车不得驱赶牛群,禁止鸣笛,遇到蛮牛卧道,堵得一塌糊涂;至于老鼠也属于“神圣”动物之一,有专门的寺庙供奉老鼠,当地人认为供奉老鼠能带来好运气。
乱哄哄的街道两侧各种商店和市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而那些色彩斑斓的小贩摊位、除了卖百样百货的日常用品外,还有卖蔬菜水果和槟榔,以及裹槟榔的石灰和大叶子;最多是卖各色咖喱粉,从黑到白,五颜六色,非常好看的;当然传统的镶嵌宝石、象牙雕刻等工艺品更是引人入胜。
最多是卖食品,他们喜欢将所有菜肴混合在一起煮,煮很久,基本都是“糊糊状”饭食;大概是便于用手抓饭吃;问题是这里大部分人家里都没有厕所,街道两旁有很多公共厕所,就是开放式的背对人就撒尿拉屎,上厕所也不用卫生纸,用“手指”,然后蘸清水洗干净;
一幅很恶心的画布真实出现在眼前:端一盆“糊糊状”饭(象什么?此处省略十几个字),在骚味冲天的厕所边蹲下,用那“手指”,抓着吃!!!!(此处有点想吐)。此处要重点说明:左右手的用法也不一样,左手“上厕所”,右手吃饭。
街巷中还有用头顶着重物的工人,硕大的包裹,沉重的砖头石块全往头上招呼;不时还有马帮驮着建筑垃圾从嘈杂的街道上走过。
在这份杂乱与喧嚣中,路边甚至路中央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苦行僧衣衫褴褛,横街而坐,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这边是印度女人服装艳丽,象一道亮丽流动的风景走过蓬头垢面的僧侣身旁。
…………
这些非常矛盾,非常奇特,非常对立的风景构成了老德里独有的市井百态。非常独特,非常好看,更是非常入镜的。

——39“money!”
——40德里街边苦行僧——
——41路边老人——
——42德里三轮夫——
——44准备出工——
——45骑车男孩——
——46涂满红粉的孩子们——
——47印度女人——
——48红头阿三——
——49塔塔车外挂——
——50车夫——
——51牛车——
——52虔诚印度女——
——53卖槟榔老汉——
——54扛大包男孩——
——55驮石块的马帮——
——56闹市蛮牛——
——57市井男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