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湖揽胜(二)山色

——雾锁南北湖——
从湖边呼吸着潲带水草芳香的湿漉漉岚雾,顺手扬招了一辆园区电瓶车,便向山上开去。
这种在园区各景点穿梭的电瓶车,费用是包含在门票里面的,所以想到任何景点只要扬招就是了。
全开放的小车穿出湖雾,冲上山路,便在山间盘旋而上。山坡上或是茶树,层层叠叠,象绿意葱茏的阶梯,铺展开去;或是果木,青青湿湿,享受着湖腾水雾的滋润,从容懒散地孕育花果。
满目翠色,连渐行渐落的湖,也柔静地蜇伏在山脚下,泛着淡淡的绿。
山不高,车行十多分钟便到山顶。

——山顶白云阁——

——翠色笼峰尖——
山顶平缓,有古色古香院墙环抱的院落,内建三层观景白云阁一座。
由于视角不同,立阁观景比湖岸看景更舒情趣,更吐胸怀,但见轻烟层锁楼台,数十里地风光尽收。
上看远山秀色如黛,森林葱以,风光绮丽;下看南北二湖,1800亩水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碧波荡漾,竹筏点点,垂柳毵毵;鲍堤中分,半镜相合,有一双明眸对镜相觑,正是翠湖中的蝴蝶岛、白鹭洲二岛。
近处堤岸芦荻霭隐,三两人家,农舍错落;高林疏朗,树梢长炊烟袅袅;湖泊浩淼似镜,水鸟翱翔,清塘莲叶无穷碧……


——孔子与颜回等四弟子造像——
于观光阁北望,忽见葱郁森林中露石像一座,髻发髯须,皤然皓首,一副超凡脱俗的丰姿。
循迹而行,入茂盛山林,至一处林中开阔地,有孔子与弟子石雕造像五座。
孔夫子居中,颜回等四弟子环伺左右。儒风肃然,似有教诲清音循循。
只不知何故大人在此山中造化?但知此山有道家常驻。
这不!下山途中,于半山现俨俨小城一座,青砖白垩砌就,原来真是道家遗存仙迹一处,曰“谭仙城”。
此谈仙岭石城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小的石城”。
相传为南唐道家谭峭炼丹得道之处,小城内现遗有谭仙庙、仙人脚、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在宋代的《澉水志》上亦有记载。

——城小有道学,谭峭炼仙丹——

——城门垣垛箭楼——

——迷你石城曰“谭仙”——
这个“迷你”小城在南北湖西面的谈仙岭上,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一径相通,是古代海盐县至省城杭州的要道。因此也是历史上重要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打劫,戚家军曾在此杀倭寇无数;及至清朝道光年间,倭寇再次烧杀掳掠,巡抚刘韵珂奉命在谈仙岭要隘修筑石城,遂有此谈仙石城。后经历年战事颓塌,现存石城为后来重修。
穿过高高的城门券洞,是个四四方方的城池。左侧立有抗倭将瓴徐行健将军雕像和点将台,身披铠甲,腰佩宝剑,抗倭名将让这里凭几分历史的凝重。
对面的谭仙庙边有一块石头,上拓草鞋脚印一枚,相传为南唐道家谭峭在此炼丹,得道飞升时所踩。
从遗石边阶梯登楼,独步城墙,过箭楼,逾墉垣,在回廊城墙上转一圈也不到十分钟,果然够小。
从箭楼敌台豁口处看下去,城中碧草青青,秀木袅娜,柳枝随风,有白衣红袖者习武而作,很是养眼。

——谭仙小城曾得道,惹的春风推太极——

——城小沾仙气,庙中武常习——
城楼下,庙堂灵烛如萤,香烟缭绕,缠起山谷柔柔的风,从墙垛间吹出,沿幽幽的山间弥漫,增加了几分神秘。
同行有行商处贾者,居然不分佛、儒、道,见庙便焚香,是偶就磕头。不要说此乃道家,不是佛祖,就是生意人一般也大多拜佛不求道。便不讲究佛学是缘起无为性空,色空如来,戒除贪、嗔、痴,不求物质的。
把佛当神,把佛法当神话,当做得到世间琐事的法宝,向佛拜的是财物,求的是金钱,祈的是仕途,为的是求子……都是物欲,都是向心外求,都是私心杂念。这好比嘴里念的是佛,心里想的是魔,怎么能得到保佑?
那场文化灾难时,批“三家村”,斗邓拓先生,反到引起余好奇,于是偷偷借了《燕山夜话》躲被窝里读。书里的有个故事至今记得:一个不会游泳的瞎子从桥上滑落,抓牢桥栏,悬于桥下,大呼救命。因无人路过,瞎子力乏,终于松手跌落。原来那是条枯河,那桥也只是一人多高,瞎子落下,没有受伤。于是叹息:“原来,放下即实地也!”
佛门说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只有放下才能得到,放下了也就自在罗!
善哉!善哉!

[完]
r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