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地闹元宵

(2009-02-09 15:59:53)
标签:

春节

闹元宵

高跷

灯会

钻天猴

蹦子

元宵

貂婵

辽西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5293.jpg

 

边地闹元宵

边地随笔之四十五

文/三木

 

  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考: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历史地看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应该始于汉代,而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要说清楚来龙去脉,则需翻阅引用颇多的资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我感觉,时下人们过元宵节的意义,大抵是在新的时间点上,张灯结彩,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还有就是上文曾经提到的,春节与元宵节,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是“过年”,元宵节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居住的城镇,属于辽宁最西部,与内蒙、河北接壤。如果进入这两个省区,大约只有20公里的路程,无论从本省还是其余这两个省区,我生活的区域被宽泛的称为“边地”,就具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边地的元宵节,在三省区相邻的区域,风俗上也大体相当。
  

  边地的元宵节,是城乡普遍重视的民俗大节。但形成较隆重的规模,据说是从清朝的时候开始。
  

  从正月十三开始,人们在心理与情绪上就出离了春节而进入了元宵节,春节与元宵节,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是“过年”。一直到出了正月,这年才算过完,亲朋好友没见过面的倘若见到了,才不说类似于“过年好”这样的拜年话。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抵是只有小孩子最盼着过年,过年的愿望最单纯,过年的激情最热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油单纯、热烈渐渐变位丰富与平稳。
  

  想起了小的时候。正月十五那天傍晚,父亲我领着进城去看灯会。那时候,我家住在城外的火车站附近,步行三华里左右,就可以从西城门进城看灯会了。狭窄的街道上,人山人海。东南西北四大街,全被人流塞满了,每条街道上,都有高跷队舞着灯笼做表演。这些角色白天手里舞动的是扇子、手帕或道具,到了晚上,都换成了灯笼,随着唢呐和鼓点起伏舞动,在月光下非常好看。除了高跷,还有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每一拨灯会的到来,都会引起人流的拥挤,街面的店铺是不敢开张的,窗台上都挤上去了人,甚至有些低矮的房子上面也站上了人。鞭炮声、鼓乐声、人们相互招呼的呼喊声搅在一起,搅得城里翻了天。我那时刚刚记事,也就六、七岁吧,灯会过来的时候,就被父亲抱起,使我具有与父亲同样身高的视觉质量,还可以避免人流的拥挤。灯会过去,人流宽松的时候,我再被放在地上,等待下一拨灯会的到来。
  

  临近大什字的街面上,还有炸元宵的。一盏电石灯下,支一口大锅,下面是碳火通红,上面,锅里的元宵翻滚,油香与鞭炮燃放的气味掺和在一起,在空气中弥漫。买元宵也是父亲这天必作的事情,买了一大包带回去留给家里人,买了一小包让我吃。平时是吃不到元宵的,只有正月十五这一天,街面上才有卖元宵的,可以随意买,价格要贵些,但不必用粮票。不象现在,刚过了春节没几天,市面上到处都能有卖元宵的。还有品牌的竞争,买哪个牌子的,喜欢哪家的,顾客有了挑选的余地。
  

  那时,除了元宵,父亲还为我买了“钻天猴”留着回到家时燃放。那种“钻天猴”又名“起花”,一根细小的竹枇儿作为尾巴,一头缠绑着小小的火药包,点着引信之后,便闪着火花飞向夜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种“钻天猴”,被可以连续发射的“魔术弹”取而代之了。
  

  不过,简单而朴素的快乐,却能让人留有长久的记忆,儿时过元宵节的场景一直到现在也让我记忆犹新。
  

  等到我带着儿子去街里看灯会的时候,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城门已经彻底拆除,只剩下城门外道南一排老房子固守着城池的痕迹。街道变得宽些了,老式的房子消失了很多,原来的地基向后移动腾宽街面,盖起了楼房。在主要的街道上,出现了灯展,那些形态各异的花灯,全用电灯代替了蜡烛。街道上人流很多,但已经不向从前那样挨肩接踵,也难以看到因拥挤而发生纠纷的了。元宵也不单是炸好了卖给游人,你可以随意买些带回家里,或蒸或煮或炸,全凭个人的口味喜好。“钻天猴”也难以见到,被品种丰富的“魔术弹”彻底取代。元宵之夜,城东的大桥上,还有燃放焰火节目,无数的游人都向那里聚集,观看焰火在圆月当空中精彩的展示。大家一边看,一边叫出焰火的名称,“天女散花”“万紫千红”、“瀑布飞流”、“龙凤呈祥”、“金猴光柱”、“红梅傲雪”“葡萄架”等等,真是数不胜数,眼花缭乱。
  

  ……进入了新世纪,边地闹元宵的情景与几十年前相比,变化之大,令人感叹、感慨。
  

  如今在元宵之夜,几十年前的高跷灯会、舞狮子、耍龙灯等民间表演是很难见到了,在东西两条主要大街两侧,是各单位“贡献”出来的灯展。再有就是政府广场前搭了戏台子,有评剧或二人转表演,东街一家宾馆前有皮影戏演出。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街里涌动的人流,基本也就是看看上述内容。而在白天,虽然也有秧歌,规模也不如从前,每个高跷队的演员人数,基本也就二、三十人,演员的扮相,也让你看不出名堂来。不若早年,四、五十人的演员阵容,演员的扮相,一组组的,“白蛇传”、“三打白骨精”、“八仙”、“桃园结义”、“打鱼杀家”、“西厢记”、“戏貂婵”等等,让人一看便知。大家过后议论的也是哪个队扮演的孙悟空最有猴性,哪个演员扮演的貂婵最“俊”,诸如此类,现在这些扮相基本都见不到了。不仅如此,演员的表演技巧难度也下降甚多。我小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五十人左右的秧歌对表演“卷菜心”,在鼓乐声中,随着表演高潮的到来,整个表演队把队形变成了一个密匝匝的圆状,一层层的演员汇集成了一棵大白菜,再根据鼓乐由急促到渐渐疏缓将队伍还原。也曾经见到技艺高超的表演者踩着高跷翻筋斗,表演“扑蝴蝶”时,坐在地上再旱地拔葱或鲤鱼打挺站起来。其实高跷队与演员在跷步技巧、舞蹈身段、角色配合、队形变化上是有很多讲究的。而这些“讲究”正在年复一年地简单化,甚或可能失传。
  

  过去,秧歌在辽西边地几乎就是高跷的代名词,不绑木腿的秧歌叫“地蹦子”,后来,渐渐的人们将“地蹦子”称为了东北大秧歌,而且非常流行,这意味着“地蹦子”的存在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多转向了体育锻炼,它的表演性倒在其次了。过去在辽西边地的正月和元宵节,与高跷相比,这种“地蹦子”表演队的数量是难以与高跷队相比的,而且,每当它出场的时候,总要在队伍前面有耍狮子或舞龙灯的重头节目形式,现在,一般都是只有“地蹦子”了。
  

  民间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民间艺术样式种类的发展趋弱甚至渐渐消退,或者是暂时的走入低谷等等,总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物质的,科技的,人的观念变化的。发展向纯熟精粹的变化让人欣喜,走向失传的艺术让人惋惜……
  

  好了,这随笔写的是不是太随意了呢,还是就此打住。
  

  今晚东城有焰火燃放,还是要看一看去吧,毕竟是今年闹元宵的重头戏啊。

 

        写于2009年元宵节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012.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066.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076.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086.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00.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29.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38.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47.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888.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898.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907.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58.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172.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246.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260.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271.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300.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6310.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84276.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84285.jpg

 

 

(原创文稿,版权作者所有)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9/123416533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赤峰西南行
后一篇:探讨一个问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