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园之首:清晖园
标签:
旅游清晖园杂谈 |
分类: 杂谈 |
久闻岭南有“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它们是广东古典园林的代表,四园中清晖园居其首。去岁羊城访友,顺德是必去之处,故游清晖园更是早在计划之中。
顺德是个“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的好地方。清晖园地处顺德闹市,却清幽秀丽,尽显岭南园林轻盈通透、精美华丽、兼收西式的特色。
“清晖”园名,得自谢灵运诗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园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近世因曾做“县委招待所”而幸免于动乱之难,直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获新一轮发展。
清晖园原为明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宅第,士俊明万历三十五年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此后龙氏子孙数代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扩建,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这一古老园林渐富岭南特色。
当代刘逸生书
留芬:
玉树留芬春晖永驻
芳园涉趣清韵徐来
这是对清晖园特色的概括
园中有园,即大园包小园的格局和韵味,委婉多姿,令人觉得在清晖园中于“疑无路”时总能又见天地,游之不足。各区域间虽有分隔,但却以游廊、甬道以及别出心裁的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
綠树白云,幽兰修竹。意韵无穷
园内假山甚少,仅此处出门见“山”,“山行之字曲通花”
江南园林常水岸曲折,作石矾滩头,设港汊水口,使小水面有浩渺之感。而清晖园内池塘却不囿此构园常理,深池四壁,周以高树廊房,拒华南炎暑,自得一派清凉,对全园气温亦能适量调节。此外,水面开阔无目障,使得沿池岸边亭、堂、廊、阁恰似国画长卷一一展开,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美不胜收。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空灵,景致清雅优美,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
江南园林,大多拥有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岭南园林在此“三雕”之外又多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灰塑”,是为岭南园林的“名片”型标志。
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据称灰塑工艺在唐代就已存在,到清朝发展最盛。灰塑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美化装饰,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最典型者可见广州陈家祠。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其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岭南气候。
这幅“白木棉九鱼图”记载当年清晖园内三宝“大金鱼、白木棉和百寿图”,现白木棉、大金鱼已不复存,清晖园扩建时特作此图记载。
以下两幅“喜上梅稍”和“苏武牧羊”均颇显灰塑特色。
在古老的清晖园内,欣赏一曲清新活泼的《雨打芭蕉》。
节奏明快,风格绚丽的广东音乐使人更深地融入了粤风粤韵之中。
园内状元厅有幅对联:“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乎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笑也诗”。这不正是士人造园的神髓吗?
原载本人“美篇”2019.02.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