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自主的IT观-我的IT评论文章 |
马年新春,短信拜年的火爆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道崭新风景;在经过许多弯路后,以短信为代表,移动互联的春风终于即将到来。
短信服务开通一年多来,已成为移动网话音服务以外的、最大的个人通信服务项目。据统计,到2001年底,月短信使用量达数十亿条,运营商年收入逾百亿元,中国移动通信成为短信服务的最大赢家。更重要的是,短信服务“钱途”明媚,是中国移动经历了移动互联业务漫漫长夜之后,所看到的一缕灿烂晨光,中国移动有理由庆幸自己从此得以摆脱长久地困扰自己的赢利“噩梦”。
一、WAP开局短信收尾
其实今天在短信业务上获得的成功,恰恰反映出中国移动多年以来在移动互联业务和策略上的失误。正是由于中国移动忽视市场的特点和用户的文化习惯和消费能力,不重视合作伙伴的利益,让早就该出现的、移动互联的春天拖后了数年之久。而中国移动的代价,就是在移动互联领域损失了大量的投资,更长远的损失是失去了彻底抛开竞争对手的最好时机。
短信服务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先进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了应用。但是到2000年前后,尚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移动,在开始涉足移动互联领域后,出于获取更大利益的考虑,不开通廉价且方便实用的短信服务,宁愿推广时髦的WAP服务,还企图将应用内容提供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一厢情愿的美梦成不了真,花不菲的网费、等候不短的时间去浏览内容和服务,这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难以接受。推广WAP服务成了典型的“拔苗助长”,开局不利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移动的业务和收入,更给国内移动互联产业投下了很大的阴影。
2000年年末,中国移动切实感到了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对手的逼近,匆忙地推出了“移动梦网计划”。在移动梦网庞大的计划里,无线数据业务包括了信息类、通信类、商务类、娱乐类、特殊服务类等五大项以及众多子项服务。不幸的是,由于在技术实施、业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合作模式、分成比例、运营开放性等关键问题没有周详考虑,“移动梦网计划”对于用户以及无线互联应用内容/服务提供商(无线ICP)来说,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在推广一年多后,移动梦网计划的业务中,除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短信之外,其它业务根本没有多少用户,更甭提赢利了。“移动梦网”更像是一次新的“邯郸学步”:学了NTT DoCoMo I-Mode模式的一些皮毛,而丢弃了I-Mode以客户为中心、与合作伙伴共赢的精粹。日本DoCoMo一年就实现了赢利,而中国移动的投入和产出实在不成比例。
骑虎难下的中国移动,又将新的希望寄托到GPRS宽带无线技术。GPRS一直被中国移动看作对付联通CDMA最大的法宝,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与联通的大张旗鼓相比,移动的GPRS业务“犹抱琵琶半遮脸,千呼万唤不出来”。其原因首先是GPRS技术先天不足,更让中国移动头疼的是,GSM网络已经拥挤不堪,很难为GPRS数据业务留出让用户满意的足够带宽。试用的过程中,GPRS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没有达到专家所说的超过177kbps,而是只能达到20kbps。更严峻的是,在真正的商业应用上,由于多种因素会影响导致数据传输,连20kbps的速率都难以实现。
二、不能生搬“欧美日韩”模式
技术发展了,时代变迁了,人的习惯和需求改变了,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才可能在新的市场上获得新的成功。按照皮尔森的文化理论:文化首先是个动词,满足生存必须之外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划入这个范畴。而移动互联作为现代消费的一种,它更是存在明显的文化消费特征。移动互联不是对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增强及补充,而是一次革命,是在技术和应用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的一种网络。它的出现必将对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产生巨大的冲击,其应用的覆盖面、影响力,要远远超出传统的互联网。中国的移动互联市场由于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在发展上表现出既不同于日本、韩国,也不同于美国的市场特征。因此,只有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中国文化传统和消费习惯等重要市场特征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获得成功。
从日本、韩国与美国移动应用市场来看,其消费特征结构有明显不同。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移动消费市场主要以移动游戏为主,付费的游戏、音乐与影视制品的消费占据绝大部分消费。而美国虽然移动互联市场成型比日本要晚,但在移动商务方面的消费已全面超过东亚市场,主要包括股票交易、购物及其它形式的商业行为。造成这两种不同消费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类移动互联市场(日韩与美国)之间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消费者分布结构特征的差异。美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鼓励个人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都是一个偏向支持独立创业和发挥个体创造能力的体制。所谓日韩新人类在消费能力上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受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条件,并且这种新人类文化本身就崇尚对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以移动游戏为主体的移动应用服务就成为最佳商业选择。
反观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的。在前十年,互联网主要发挥数据通信的功能,而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上就只有语音业务,两个网络在各自轨道上并行发展。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垄断的打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迅速发展,到2001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3500万,数量仅次于美国;而更为可观的是,手机用户已经达1.45亿,为世界之最,此数量也超过了固定电话的装机数,是上网人数的四到五倍左右,而且它的发展速度比网民增长速度还要快。更重要的是,手机用户是中国最大的、最具消费潜力的群体。迥异于欧美日韩,习惯于“鸿雁传情”的中国人,文化习惯和消费心理上更趋向较为含蓄的短信息互通消息,传情达意。而且短信费用低廉、单向收费等重要特点,相比较高昂的通话费和无线上网费,更为收入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用户所欢迎。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国内移动互联领域的电信运营商们还仅仅满足于生搬硬套“欧美日韩”模式,那显然与当年盲目追逐“.com”的行为一样愚蠢。反之,在借鉴国内外移动互联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国市场的脉搏,从用户需求出发,立足于长远发展,分享共赢的理念,就完全可以将移动互联领域的虚火转变成实实在在的赢利。凭中国所拥有的、世界最庞大的且还在持续发展的移动互联消费群,足以支撑起数个电信巨头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噩梦中唤醒移动互联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移动互联产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终于出现了。作为中国移动目前的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既提供短信服务,也推出了与中国移动“移动梦网”相对应的“联通在线”计划,还在某些大城市建设GPRS网络,不求有多大的回报,主要目的还是抢占一定的市场。中国联通的杀手锏是正在密罗紧鼓建设的CDMA网络,并将在年内升级到CDMA 1X,为移动数据增值业务提供更强大的网络通道。更有消息传出,微软已经与联通接触,希望在CDMA 1X的分类应用,特别是企业商务应用方面与联通有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识事务者为俊杰,与时俱进真英雄。经过漫长的推延后,在消费者和主管部门的反复督促下,最主要是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总算在马年春节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实现短信息服务互联互通,并承诺在2002年5月份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中国移动最近也对“美梦成噩梦”的“移动梦网计划”作了深刻的反思和修正,将“移动梦网”的重点放在了行业应用,主要针对证券、金融、通信、公安、IT等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基于中国移动逐步成熟的CMNET网络、GPRS网络,引入“移动信息化、信息移动化”的新型产业链概念。中国移动计划依托社会力量,深入了解行业客户市场需求,联合行业应用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包括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应用内容提供商等等,通过合作,向最终行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一点结算”服务。老马识途,中国移动作为移动互联的老大,在走过了多年的弯路和大小的陷阱之后,应该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