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主的IT观-我的IT评论文章 |
微软、联想、海尔、裕兴等推出信息家电,“将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之道。信息家电既能作为获取信息的终端,又能够覆盖家用电脑在教育、娱乐、家政处理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家电的亲和力--简便易用、无需维护、价格便宜。信息家电的这些特质将帮助中国大众超越他们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和知识的门坎,而享受数字生活或网络生活方式。这是对中国大众甚至相关产业的雪中送炭。”(见微软“维纳斯计划白皮书”)。“雪中送炭”由微软来说的确有点不合时宜,让国内国外很多“产业精英”不那么舒服,也不适合中国人一贯追求的中庸之道。不求出人头地,总得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生存吧。如何生存?需要生存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市场经济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市场经济、开放、WTO、全球化的冲击、降息、下岗、自费上大学……。我们在谈市场经济,外国佬又在讲什么知识经济。科教兴国,教育,不仅是孩子们的教育,更是全民的教育。难道未来只是我们这些知识精英的?孩子们需要的、普通老百姓需要的、这一代人需要的、中小企业需要的、农民需要的……。要便宜,要通俗,要实用。这不是需求,这是渴求!谁能满足,功德无量!这不是机遇,还有什么是机遇?
钟锡昌教授这样表达他的心情:“微软打着‘为中国人度身定做’的旗号,这句话由我们来说更确切一些。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中国人的需求,也考虑了生产厂商进行自主开发的需求,所以‘女娲’的核心做得非常紧凑,模块化程度较高。”(P63)“本来我们的意思是先做起来,做成了公众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压力,因为市场不等人。”(P65) “钟教授心里清楚,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出现希望。”(P65)“早在媒体尚不知情的时候,钟教授所在的凯思集团就已经与各方开始接触,包括芯片提供商、ICP、生产厂商等,而且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在这方面,凯思似乎显得成竹在胸”。(P65)如此看来,何惧微软之有?何劳杀鸡用牛刀,“我希望还是由我们国家高层来推动”(P64)?微软可不是“纸老虎”,别又是“黔之驴,庞然大物也”。五年来,连媒体都尚不知情,连同门的联想都不“青睐”,我们自然也无从考究,虽然经方博士极力推荐、全心“拉郎配”,也请原谅我们那么多的“偏见”和“误解”,大家的矛头只有对准微软这只出头鸟。
联想很清醒,“每个成功的企业都自有其发展的道理,但联想的冷静和自知之明却是旁人所不及的。”“联想的成功确实不是偶然的。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和目标自然重要,振臂一呼从者如云并以此成事者不乏其人,但能成就长久事业者却屈指可数。”(张曙光、李全伟,“关于‘联想’的联想”,《与100名老板对话精选本(二)》P19)柳传志在访谈中有关“贸工技”、竞争对手、避免失误、特别是“中关村为什么没有成为硅谷”有深刻的见解。联想电脑杨元庆喜欢说这样一个故事:IBM当年宣传的口号是“无论一大步、一小步,都是带动人类进步的一步。”,联想有关策划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口号“无论一大步、一小步,我们都不让半步”。杨元庆“枪毙”了这个方案,但摆在办公室以激励自己。现在,IBM的口号是“四海之道”,联想的口号是“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正如柳传志所言;“一个企业工作者除了有雄心壮志以外,一定要考虑实际的操作步骤。…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起来》P70)世界上都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制造武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外国的电脑和软件来强大自己?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同等重要。
张瑞敏和他的海尔更富有哲理,和更鼓吹中国文化。“我喜欢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觉得无形比有形更重要,理念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柔弱胜刚强’,所以做企业你永远处于弱势,如果你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位置,就有目标,就可以永远前进。另外,我崇尚中国古代的‘中正’之道:阿谀嫌太过,卑屈又不及,诚实最合乎中正;粗鲁嫌太过,怯懦又不及,勇敢最合乎中正。我所驾驭的海尔就是这么一个企业,不跟‘热点’,不凑热闹,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朝令夕改,静处无容,静处从容,无所畏惧,直面的是市场。”(北京晚报7月10日,“张瑞敏‘卷’进世界风云”)最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前曾与海尔合作过的利勃海尔(德国老牌企业)无奈地说:如果我们能够预见若干年后将有一个强大的海尔,我们决不与之合作,我们为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掘墓人”。 张瑞敏的借力论:“你能利用多少资源就等于拥有多少资源。”很值得我们去借鉴。“一位中央领导到海尔,看过这张照片(张瑞敏坐在前,德国经销商站后面)后感慨:‘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坐着才意味着真正站起来。’”所以,不是简单地“起来”,说“不”,就能解决问题。只有“潜龙在渊”,修养生息,积聚能量,把握机会,借势而为,才有可能“飞龙在天”,昂首阔步,驰骋疆海。海尔总裁致辞—海尔是海(www.haier.com),表达了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对于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还要质疑他们的“动机”和“背景”,还有什么必要去“教诲”他们如何“保持忧患意识”(P410)吗?
方正的王选院士和四通的段永基总裁都是清醒的。王选院士明确地表态:“年纪大的人是不容易求变的,盖茨下面的两句话(大意)对我影响很大:‘我不会像奥尔森(DEC创始人)那样贪恋到67岁才被迫离开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假如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掌管微软的话,是不可设想的’。同样道理,我想让一个61岁的老者(王选)来掌管方正的话,也是不可设想的。好在北大方正公司的运作近几年来一直是由我的其他同事领导的”(王选“从比 尔•盖 茨退居二线谈起”,《北大方正启示录》)“六亿人民尽舜尧”固然是“伟大领袖”的浪漫梦想,尧舜禅让的故事在禹一代已经中断,连“伟大领袖”本人都羡慕“秦皇汉武”,王选院士的清醒和直率,真应该值得许多“学科带头人”学习、借镜。四通总裁段永基曾经讲起过他和史玉柱交往的一个小故事: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史玉柱曾经向段永基提议,搞一个巨人和四通之间的“南北对话”,总裁对总裁、各部门经理对各部门经理,共同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让全国各大媒体现场直播。但段永基没有答应,当时段永基对史玉柱讲的一段话可谓意味深长,他说:“不是麻雀的鸟不一定是凤凰”(意指民营企业虽然没有国营企业那么多包袱和弊端,但它还不是现代企业),“我们这些人管理企业都是半路出家,很多东西要从头学习”。段永基说他非常钦佩史玉柱的魄力,但他的年龄比史玉柱大一些,所以对问题的考虑更复杂一点。 (见《IT经理世界》1999年-第13 期 http://www.ceocio.com.cn/ 王 超“年少轻狂”)
至于金山,也在反省。“金山从市场中醒来”一文(采访:临界工作室 执笔:丁乙),详尽而深刻地分析了金山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如何摆正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如何树立“用户是上帝”的观念并真诚地、毫无保留地去实现,是金山经过痛苦的经历所得到的宝贵财富。“金山用它10年的经历,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软件公司如果要发展壮大,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没有市场的软件公司和一个没有技术的软件公司一样,都不会长久。市场化之后的金山,今后要面对的挑战仍然很多,但是不管怎样,面向市场的研发应该成为这家公司立足的根本,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是金山的惟一选择。”实话实说,微软比金山更早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更全面而策略地体现了自己的理念,因此,今天是金山“起来”去反对微软的“知识霸权”,而不是国内其他企业“起来”去反对“金山”的“知识霸权”。雷军意识到:“不能守着过去的成绩不放,所以说有对手不是坏事,他可以激励我们不断提高自己,越有竞争就会越有战斗力,有竞争对手才会越有利于消费者,近期微软的OFFICE和WORD的降价,金山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雷军对微软的评价是这个竞争对手的强大在于微软的企业文化和他的经营理念,他说现在金山不是最好的,但是现在不是最好的,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学,不停顿地学,一定能做到最好。金山有学习热情,而且这种学习热情永远不会衰竭。”(www.8848.net 1999年7月9日 连邦软件大世界)原金山的市场策划人、现连邦的策划总监、公关部经理、也是IT评论家毛一丁先生(见8848“一丁之见”主页),以言传身带的方式为中国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作出自己建设性的贡献,不知方博士在连邦签名售书时有否交流这方面的心得?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我的另一大关注就是‘信息主权’问题。这是一个外延极宽的新概念。除了涉及产业问题外,还将衍生出‘信息经济学’、‘信息文化学’、‘信息政治学’等等。因为信息时代不可阻挡,必将改变各个传统领域。我们迫不及待地拥抱,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只是着眼于美好和积极的一面,而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潜在威胁和负面影响却严重缺乏研究。实际上,如不及时警醒,这将是一个战略层次上的严重失误。”(方兴东,关于《起来》一书的几点说明)果然有力拔山河的气概,这么多“信息”衍生物,着实令我这个计算机系的本科生大开眼界,正在琢磨是否要投考方博导的门生。不过,“信息左派”的衍生并不是有益和有趣的,还是圣人有先见之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我们的对手远比我们强大,而且他们是有策略、有计划、有目的的”,小子不才,孤陋寡闻,班门弄斧,斗胆请教各位方家、大侠,他们(台湾、印度、日本)的策略、计划,他们是如何强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然后再去赶超,最终我们也强大?我真诚地建议:连邦、新浪、网易、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计算机世界、IT经理世界、信息产业报、互联网周刊等等传统、电子媒体是否可以策划一个讨论,或者介绍更多的资料?我也真诚地希望:各位方家、同行,特别是方博士,以研究微软的同样力度,去研究我们近亲邻友IT发展之路,从而为我们指出可行的“未来之路”,这样是否更有意义,更受中关村同行欢迎,更有资格“开坛授课”?
王选院士以他的远见卓识给了我们他的答案:“尽管美国计算机界常常批评微软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但是微软总是能后来居上,其原因在于:①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市场优势;②依靠很好的反馈网络使产品十分贴近用户;③完善的研究开发管理体制,使小公司的游击队很难与微软正规军抗衡。在因特网领域的一度滞后可能促使微软更重视未来技术的探讨,从微软花巨资在英国的大学建研究基地以及比尔•盖茨的退居二线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学习微软,实行下述模式:靠创新技术进入市场赚钱;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使科研开发进入良性循环;依靠销售收入和认股权,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人才;企业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更多地关注和投入五年以后的未来技术的研究。”(王选“从比 尔•盖 茨退居二线谈起”,《北大方正启示录》)
一代伟人也爱说“不”:“不争论”、“不出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还有“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归根到底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正的“一句顶一万句”!伟人已去,但这些朴素的话语并没有体现任何“话语霸权”,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都是我们普通百姓家常的词汇。现在时髦反朴归真,电脑要简单化、易用化,衍生出“信息家电”,我们的IT评论是否可以更贴近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更贴近产业现状呢?不要随意“衍生”、“延伸”了,好好地发展我们的产业,好好地过我们普通百姓和平、和谐、和睦的数字化生活,好吗?
后一篇:新浪IT论坛书剑恩仇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