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与龙山巷
旧时福州城池建有七个城门:东西南北四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临近井楼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巷:龙山巷,现连接井大路和尚宾路,附近有明城墙遗址、唐朝开掘的七穿井(后易名七星井)和萧梁古刹开元寺等。福州的街道地名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坊巷取名取材广泛,用意深邃。略举数例,以官衙兵营为名的,如军门前、蒙古营等;以历史典故为名的,如吉庇路、安民巷等;以行业特征为名的,如上下杭、织缎巷等;以地理方位为名的,如南后街、道山路等……
龙山巷,顾名思义与龙山有关。可龙山何在?福州城自古多山,所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对于城内主要的山,民间流传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谚语,明万历年间谢肇淛编撰《福州府志》时首先予以收录。“越王城下九山分,只见三山翠入云”,苍郁峻峭的屏山(又名越王山)、乌山(乌石山)、于山(九仙山)在城内耸起,此所以福州又称“三山”。“三山现”当无异议,但其余六山或藏或不可见,向无定论。明何乔远《闽书》以罗山、冶山和闽山为藏,灵山、芝山和钟山为不可见。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则以罗山、芝山、丁戊山(即嵩山)为藏,灵山、钟山、玉尺山(即闽山)为看不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现三山”是主脉,鼎峙城中蜿蜒起伏,而其余的均为其支脉、余脉,贯于城中,或藏或看不见,随地异名而已。建城2400年来,城廓扩展、人口繁衍,城里楼房林立、庭院深深,有的支脉“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藏而不露,但有心探访总还能找到。有的经过岁月磨砺,掘断铲平徒留其名,而山早已看不见了。沧海桑田再去细分坐实,已无太多意义。
龙山即灵山。宋梁克家《三山志》载:“灵山,俗讹作龙山,与芝山相连,一山二名,皆越王之支也。历代铲凿殆尽,微见冈阜”。清《榕城考古略》记述:“今自灵山巷、井楼门迤南,至开元寺后,皆有巨石连络,即山址也”。灵山、芝山旧传山上因长有灵芝草而得名,为同一座山,也有说是分指两座相连小山埠。龙山则是灵山福州方言转音,转名现象并非仅见,如由庙巷转为妙巷、番鬼巷转为宦贵巷等。山麓萧梁时建有古刹,即现在鼓楼区开元路的“芝山开元寺”,距今近1500年历史。山经历代营建铲凿殆尽,而寺几度毁建历尽劫难,清诗人杨庆琛曾感慨道:“萧梁寺观今余几?尚有芝山迹可寻”。
《三山志》还记载:开元寺“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置,旧号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曰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年号改今名,有明皇像”。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敕毁佛拆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开元寺作为皇家寺院、宗庙而得以保存。历史上,开元寺香火最盛时曾东起现井大路、西至现尚宾路;南达现三牧坊、北抵现龙山巷,面积占到福州府城的十分之一。宋代以后为官署、民居侵蚀,占地缩水一半。但即便如此,几经恢复规模依然宏大,殿阁斋堂等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据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藏书家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曾在开元寺前建“别业”号“灵山草亭”,并作《灵山草亭落成》诗 :“鹫岭亭初落,龙山会未收。烟光迷故国,寒序饯穷秋。白菊香醪熟,青莲黛色浮。授衣今已过,长得振衣游”。曹学佺一生著作颇丰且精通音律,擅长度曲,谱写过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并创剧社“儒林班”,因此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唐王在福州称帝时,授礼部尚书等。清兵入闽,在离灵山不远的西峰里家中自缢殉节,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多种方志均载“灵山巷,俗称龙山巷,即开元寺后”,龙山巷闻名遐迩历史沉淀十分丰厚。几年前巷中意外发现“奉旨祀典”和“樟隐祝先生祠”刻石,居留在孑遗的老屋里的祝氏后裔忆及先祖往事,侃侃而谈。可惜除了石碑以外,老屋结构早已更改失去原有历史价值,无法作为文物加以保留。樟隐即祝穆(?--1255年),是宋代的一个理学家、文学家。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一说建阳)人,徙居崇安。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官职名,始见宋代)。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
巷内原还有著名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郑贞文(1891—1969)的旧居,郑祖籍长乐,晚年号经余老人、龙山砚叟。从民国21年(1932年)夏开始,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达12年,对福建教育事业贡献颇多。1933年蒋光鼐在闽主政,一改前任“以闽治闽”,排斥福建人,但郑仍被委以重任。时人有诗调侃:“又是黄梁梦一场,柴门袖手看人忙。生机勃勃龙山巷,王气消沉朱紫坊。书记通宵抄节略,委员克日整行装。家车奔走怜科秘,履历争投广万昌”宦海升沉,富贵无常。其中“生机勃勃”写郑,相对“王气消沉”的是时居朱紫坊的陈培锟,陈从北洋起已连任数届财政厅长,此时赋闲。
起用郑贞文,可谓知人善任。郑是教育专家,留过洋主攻化学,曾帮助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并出任教务长、代理校长。抗战时,提倡“笠剑学风”:笠,是勤劳、质朴的象征;剑,是庄严、勇敢的象征。鼓舞民众同仇敌忾,培养学生爱国情操。1953年后郑贞文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近年来,开元寺逐渐恢复鼎盛时期的部份规模,“北跨龙山与芝山”已成为现实。龙山及其残脉余存早已淹没在寺庙和周边崛起的高楼之下,踪迹难寻。龙山巷里那些与开元寺一墙之隔,一进更比一进高,多有石阶而后进房间或后花园却建在小山埠上的大宅老屋,几度改造也多消失。日益衰败、拥挤、破落的古巷老宅焕然一新。可渐渐淡忘的故旧,弥漫着的是乡愁。难能可贵的是,龙山巷中的一些旧屋场景及过往故事却保留在老作家王西彦的著作里,在他纪实的笔下得以重现。
王西彥(1914—1999)浙江义乌人,著名作家、文学教授。抗战时期,他于1940年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主编《现代文学》月刊。从1942年开始,辗转于广西桂林、平乐、南宁和福建永安、南平、福州等地,1945到1947年7月间居住在龙山巷内王寓。这期间创作了《还乡》等三部长篇小说,并为当时《星闽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他对居住的古巷宅屋有着深刻的印象。其在作品这样描写:王寓究竟在哪里?在一座三进五开间的大院落里,旁有附属的楼房,从第二进一扇边门出入,好像依傍“看不见”的灵山(俗讹称为龙山)地势构建的,楼下只有半间,楼上倒有两间,有点“上重下轻”似的夹在两座大宅院之间,坐落小巷深处,闹中却显宁静……。晚年撰写回忆录《乡土·岁月·追寻》,透过深情的文字我们依稀还可看到这条老巷的些许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