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坊巷:孝义巷与“状元府”

标签:
福州坊巷孝义巷状元王仁堪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孝义巷与“状元府”
孝义巷位于福州繁华的交通主干道东街南侧,是条僻静的小巷,繁华寂寞咫尺间。历近千年巷名依旧,而巷内的旧式民居却大半零落,有的已渐被时尚小区所替代。近来,有关部门借修复三坊七巷之余绪,对部份尚存的古坊巷进行抢救性修复。孝义巷两侧斑驳的墙体、破损的门庭得到了保护性维修,路面铺上石板,并在南北巷口设置了牌坊、石碑。北侧入口的新树石头牌坊上雕刻两副对联。一副是福州最后一个状元王仁堪“斯民以安钦若嘉业,歌君之美佥然同声”之成句;另一副是“孝存海阔天高量,义充先忧后乐心”,点出了巷名。
孝义巷得名的缘由,书刊、媒体以及长辈众口一声,都在讲述一段感人的故事:
宋代巷中居住两户官家,势均力敌,一蔡姓,一赵姓。蔡家欲扩建后花园,要移出墙基三尺,赵家不让,阻止施工,双方对簿公堂,相持不下。蔡家飞书京城,让在京任礼部尚书的父亲打招呼“摆平”赵家。不久,其父回信仅一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蔡家感悟,依从父命,退墙三尺;赵家有感蔡家的宽宏大量,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双方互退互让,让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来。一个尊父训为孝,两人共让地为义,孝义巷由此叫响。
可这不是信史,只是传说,福州各种方志均无记载。实际上,中国传统礼教宣扬“孝义廉耻”,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各地地名、坊巷以“孝义”命名的不在少数。而“让人三尺又何妨”的佳话更象是一个道德标杆,为人津津乐道,各地纷纷附会。传说也大同小异,比较著名的有:明朝谏议大夫曾被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的舒芬。江西进贤人,为官清正,著有《梓溪文钞》传世,以诗睦邻,在他家乡至今还保留有“让墙巷”。安徽《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有“父子宰相”之称的张英、张廷玉,“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当家里与邻居发生宅基争执,有说是父有说是子,作诗示儿,互退三尺,建宅置院,形成了“六尺巷”等等。
据清.林枫辑《榕城考古略》载:孝义巷。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宋朱敏元居之,故名。南通登龙巷。邻近的朱紫坊因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儒林郎朱敏中、朝请大夫朱敏元、南安令朱敏修兄弟4人居此皆登仕门,朱紫盈门,故名。后朱敏元移居朝士坊,以孝义传家,该坊即更名为孝义巷。另一说是,据《朝仕坊陈氏家谱》记载:南宋宁宗时,居此的陈元宰,一生履行孝义之事,被人举荐为台臣。所谓“台臣”,乃是宋亡后元朝时御史的称谓。陈元宰退休后居住于此,后人因名“孝义里”。
孝义巷虽小,却地杰人灵。巷与清代福建“四大书院”中的凤池、正谊两大书院近在咫尺,不远处还有“四大书院”中最大最古老的鳌坊书院,于是历史上这里充满了书卷气,名人辈出。仅有清一代著名的就有:曾氏望族,曾晖春清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尔后四代直系接连进士。其有五子,兄弟先后皆登科甲,被称为“五子登科”,为清代福州所仅见。有“近代中国第二曾”(仅次于曾国藩家族)之誉。“孝义何家”,何则贤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热衷公益事业,办学助教、赈灾修路,出资在乌山北麓建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又在乌山上建“先薯亭”、“先薯祠”等。此外还有清代状元王仁堪等著名家族。
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孝义巷已尽显沧桑面貌,名人故居多已经面目全非。幸有王仁堪故居还可寻觅。王仁堪,福州人。光绪三年(1877年)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协修。秉性刚直,品学俱优。立朝直谏敢言,出任地方官有惠政,能为人民做好事。《清史稿•王仁堪传》载: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他死后名入《清史稿•循吏传》,所谓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的州县级地方官,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青天老爷”。
王仁堪故居位于登龙(俗称灯笼)巷北侧,前门坐北朝南,后门开在孝义巷,成曲尺形。这故居应是祖居,王的祖父王庆云曾任工部尚书,清乾隆间在此建有“尚书第”,道光至同治年间重修。王中状元后,人们径呼“状元府”。主体建筑共三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封火山墙。东侧有花厅、客房、厨房等。二进面阔三间,深五柱,前廊后堂。从二进后天井转东入石框门为三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中设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前厅右厢房为西席(旧时教师住房),左厢房用作书房,大厅明亮,为子女课读的地方。据说王家虽为望族,但与周边邻里关系良好,有孝义之风。如今故居,格局犹存,只是已破败、局促,现拥挤着近30户居民。祖居东邻为王氏家庙,这样家庙与府邸相连的结构,在福州名人故居中是很罕见的。
北侧入口的新树石头牌坊上雕刻两面对联。一面是福州最后一个状元王仁堪“斯民以安钦若嘉业,歌君之美佥然同声”之成句;另一面则是“孝存海阔天高量,义充先忧后乐心”,点出了巷名
狭窄的小巷,路面重铺过,或许宽度正好六尺吧,真是一条“六尺巷”
王仁堪故居位于登龙(俗称灯笼)巷北侧,前门坐北朝南,后门开在孝义巷,成曲尺形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