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到连江看海吃海鲜去


标签:
船老大海上田园海鲜网箱渔民连江定海休闲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七月,到连江看海吃海鲜去
福州说是海滨城市,真正要看海,要往东或往南驱车好几十公里呢。有朋友作了功课,上网查资料,把目标锁定福州所辖“五区八县”之连江的透堡和定海,这两地很早就分别被列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名村。但透堡离海尚有一段距离,而一听定海脑海中浮现的是“群岛之首”同名的舟山定海,亲切感油然而生。且与马祖列岛仅一衣带水,近在咫尺,水舟相接,渔歌互唱。更让人兴趣的是马祖岛是台湾“福建省连江县”县治所在,从这连江隔海眺望那连江,“一县两制”别有一番风味。别无选择,那就是定海了。
福州出发从马尾上高速,行到连江县城下高速。很快就走进了一片海的世界,车不由地放慢了速度,走走停停。途经的是著名的三湾三口(可门湾、黄岐湾、定海湾、闽江口、可门口、敖江口),一道道亮丽的滨海风景线吸引了我们。车行到一个海角,再也挪不动了,不是出了什么故障,而是眼前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放眼望去,只见和海一样蓝的天,和天一样蓝的海,这不正是古人经常用的“水天一色”吗?偶尔几只白鸥划过天际,点缀着这蓝绸一样的画面,盛暑的阳光白得灿烂迷人眼睛,反射在海面上如同镜子一般耀眼。远处星星点点的小岛如青螺般出没于波涛之中。更让人痴迷的是,这里是个名符其实的海上养殖基地,万顷碧波“耕”出一片海上田园风光。如今正是丰收时节,也是最美的季节。
远游何处不销魂。欣赏海上风光,分享丰收喜悦,何乐而不为?
记得不久前刚看了一片台湾电影,且用片名“海角七号”称呼这秀美的海岬吧。弃车步行,沿海岸的小路,先上一山坡远眺。靠山一侧,是成片的滩涂。当地渔民早已风行在海田种蛏,插竹养蛎,建蚶田,造蛤埕。成群结队的海鸟时而在滩涂觅食,时而在蓝天翱翔。靠海一侧,是一望无垠的海上田园----海带、鲍鱼及各类海产品的养殖地,网箱、渔排把这万亩海面如菜畦般切割成整齐划一的方块。渔船在忙碌穿行,马达轰鸣,汽笛声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海田园画卷。
在码头,叫一MM攻关,定下策略:好言恳请,付费也行,一定要去渔排看看。不知是运气好,还是“海角七号”民风淳朴,一船老大满口答应。过了一会儿就招呼我们登上一只舢舨,说就到他家的渔排吧。船儿向大海漂去,心情舒畅,水波不兴,大海显得格外温柔妩媚。烈日当空,而海风阵阵吹拂,似乎酷暑也不那么难耐了。海水变幻着,从浅到深,很快就看不到近海的绿了,呈现眼前的只有湛蓝。船老大不停地与过往载着鱼货的船只打着招呼,声音爽朗宏亮。空气里弥漫的是海水和鱼腥的气味,一片渔排平展展地在眼前铺开。船老大系缆,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了目的地。
说是海上田园,一点也不假,简直可以套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海面平旷,屋舍俨然,网箱之间条木踏板阡陌交通,一如田畴。其中男女往来投料捕捞,不也是一种耕作吗?只是渔民和我们衣着语音相同,风俗习惯相近全然不是“外人”。船老大把我们带进他的家。这是盖在渔排上木制的房子,卧室、厨卫、厅堂,床铺、电视、煤气罐一应俱全,只是缩微简陋点。原已与船老大约定并给款包干,要在渔排上用餐的。一看日已过午,船老大就忙碌起来了,我们几个也跟着忙乎。洗的洗,切的切;我和另一朋友自告奋勇,拿着捞网随船老大到网箱去捞鱼捞蟹。瓮里抓鳖,能不十拿九稳?网里乾坤大,海产品品种繁多,各呈异彩。彩鲷翻腾,红蟹横行,比花港观鱼精彩多了。
这是一次返朴归真的经典美食,纯海鲜纯乡土。博文既名看海吃海鲜,这吃相也就不“避讳”了。木制的粗桌,粗瓷的大海碗,围坐着我们一行五人并坚请船老大“六六大顺”。琳琅满目的海鲜独具一番风味:“全节瓜”----整条黄瓜鱼油锅炸黄,佐以冬笋、香菇、辣椒丝料及葱段、酱油糖醋勾芡,这是福州一带传统佳肴,外酥内香鲜嫩可口。炖蛏----这里出产的缢蛏粒大、壳薄、肉肥,既有独特的鲜美味道,脆韧兼备的口感,又富有营养。“青敖抱蛋”-----福州人称文蛤为“青敖”,去壳用其肉,以鸡蛋复盖煎炒,滋味清甜,细嫩醇香。原汁原味清淡烹海鲷,号称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的花蟹、泥蚶等。主食是连江最负盛名,据说正是由这一带渔民首创的鱼丸和鱼面,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以新鲜海鱼精心加工而成的。
汤碗热气缭绕,汤面平静悠然,香味扑面,十分诱人。灯红酒绿的酒楼菜馆一下子黯然失色,谦谦君子全成了饕餮之徒。吃相不雅,不好意思留照了。筷子交错、勺碗叮噹,个个大嚼特嚼,慢呑细咽,一副特满足的表情。
吃饱了,喝足了。又在渔排上疯玩,有海钓、有看海景、有摄影、有看渔民作业、有商议买海产品,我还发了好一会儿呆。渔舟唱晚,趣装归程。近在眼前的定海是没时间去了,想起《世说新语》中的“子猷访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再见了,“海角七号”!
再见,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