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海明威-----一封家书
(2009-06-20 17:45: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百味杂感---评论随笔 |
谈谈海明威-----一封家书
这一段你利用假期,到了美国的南部的佛罗里达Florida。你传在flicke上的个人相册,我饶有兴趣地和你分享了若似中国天涯海角一般的景致,但对在我来讲更多了一层异国情调。最吸引我的是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小岛Key
West,国内一般译为基韦斯特岛(也有意译为西礁岛)。在这个海滨小城,你有一张相片倚着圆柱形标志。表明这里隔着墨西哥湾海面,与古巴相距90英里,是美国的最南端。还有这里有一处海明威的故居。你说你仔细地参观了海明威的故居博物馆,真让我高兴。
1928年,海明威告别巴黎生活与他的第一次婚姻,搭船经过古巴,和第二任妻子宝琳Pauline重返美国。这之前,从朋友、诗人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信中,海明威夫妇对基韦斯特这个小岛便有了“梦中世界”的感觉。当他们来到这里,立即爱上了这个气候温暖、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小岛,并决定在此安居。直到1961年去世前,海明威经常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写出了大量不朽之作,比如《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博物馆中应有他的文稿。而后来与海明威离婚后的宝琳,也一直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直到去世。据说故居街对面是一个高高的灯塔,塔上的灯光不仅指引着海上的船只,还帮助这位经常喝醉的大作家找到自己的家。这位作家另外一个奇怪的嗜好——养猫。海明威曾在这里饲养了大约50只猫,尽管他在1940年离开了这里,去了古巴。但这个传统保留了下来,现在仍有数十只猫占领着这里。这些细节你在参观时有没注意到?
美国作家你不是很熟悉,除海明威外择其荦荦大者,主要的有: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欧.亨利(O.Henry l862-1910)、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等,你或许有机会与他们的故屋、博物馆、墓地邂逅,有了兴趣可进一步了解。
先简单谈谈海明威吧。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7.21-1961.7.2),记者、作家以及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橡树园(Oak Park)小镇,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Ketchum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一生兴趣广泛,运动冒险、音乐美术;阅历丰富,经历一战二战,像战士一样打过战,与死神擦肩而过;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段期间海明威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在古巴也有海明威故居博物馆。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数个不同的奖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以《老人与海》获得普立兹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使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辞世之后,美国现代图书馆在2001年所评出的“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他的两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名列其中。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着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现在仍旧是极具权威性的著作。
海明威的写作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而着称,这种风格是与长期作记者分不开的。 “用简洁的句子。用短的段落作文章开首。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他很少用装饰性的字眼,而是以简明的句子讲诉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勇气、力量和尊严的故事。旅美学者夏志清有不同看法,批评说海明威的小说世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一清如水,多读没有余味”。当然作为一种风格,必然就牵涉到个人的好恶,见仁见智。不知你是否喜欢。有一个趣闻,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而坐着修改。说站着累,可以尽快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思想;坐着安逸,慢慢修改好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
从上面简单介绍可以知道,海明威的著作很多。要让你多看几本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我当年认真阅读的也只有二三本,顺便说一下我是不大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但我想你有时间,最好能有所涉猎。推荐你先看看《老人与海》,是个中篇篇幅不长。你现在有条件,当然是要读原著。其实故事很简单: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痛。作者以写实手法记录了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很具象征意义。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连海明威自己都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看书是要靠自己感悟和体验的,阅读是一种欣赏,不要有太多的先入之见。
这段时间看国内的一些时评,经常引用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有句子:“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很有哲理性,我也为之感动。可不知为什么翻译五花八门,相距甚远。有译作“没有人是孤岛,不要问丧钟为谁而敲,丧钟为你我而敲,被迫做逃兵,情非得已,知我谅我”。也有译为“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群体中密不可分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每一个人敲响……”台湾的李敖译成“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可惜没办法读懂原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读原著的重要性。我们福州乡贤严复,主张翻译要“信、达、雅”,可现在一个“信”都没办法达到,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所谓的翻译“忽悠”。真是无可奈何,深悔当初没能过“语言关”。
我很赞同你有时间,多走走看看。这样好,自古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囿于一角,目光毕竟有限;拘于理科,知识毕竟不完整。很盼望能经常视频交流,经常和你分享喜悦成功,和你分担风雨挫折。不多写了,记住常查看email。
注:这是一封谈海明威的家书,附两张相片和博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