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刀论剑

标签:
刀剑藏刀秋瑾李白巴东野三关杂谈文化 |
分类: 百味杂感---评论随笔 |
说刀论剑
这几天,看了几篇博友说刀的文章:
藏刀如歌,心儿飞向那圣洁的雪域高原……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我在窗前幽幽吹笛,我在月下轻轻拭刀……
意境都很美,勾起了我心底中的一缕情愫。
男孩子那个没有刀枪梦?或许是国人耕读传统,或许是寄托着父辈奢望。小时启蒙,长辈总是让我们咿咿哑哑唸些古诗文。蒙昧之中,那能理解?一日偶跟读“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很通顺,神往起来。家贫,只能削木为刀折竹为枪,和小伙伴打打杀杀,玩起“官兵抓土匪”。最高兴的是,元宵节和大人一道逛南后街灯市。桔灯走马灯莲花灯山羊灯目不暇接,而我却对“关刀灯”情有独钟。据说是模仿关羽曾经使用过青龙偃月刀制作的,竹扎纸糊中空点蜡烛。拿在手上,神气极了。
渐长读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阅尽沧桑,25史无不闪烁着刀光剑影。刀剑能够安身立命,刀剑带来权力和荣誉,刀剑充满肮脏与杀戮。古之先人对刀剑崇尚有加,流传出很多的宫闱秘闻和故事传说,欧冶结庐铸剑、眉间尺为父报仇、荆轲图穷匕首现、李林甫笑中有刀、季扎践诺挂剑等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令人心动心痛的文化。
仗剑出游、剑胆琴心永远都是我的梦。佩一柄长剑游历求学遂平生抱负,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屈原,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学剑来山东”的李白,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这些在历史长河上辉煌一时彪炳千秋的,并非都是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的,而是文韬武略,立德立功立言,流芳百世称羡千载。热血男儿谁不梦幻出将入相,谁甘心做个寻章摘句的老雕虫?
梦归梦,现实归现实,很快发现自己书也唸不成了,习武更不容。岁月如流豪气云散,前些年上网,曾取昵称:书剑飘零。一身的无奈。其实自东汉以降,十八般武器轮流上阵,刀剑在战场仅长于短兵相接的局限性日显。渐成一种防身器械,佩刀佩剑转为一种身分的象征。汉时,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古龙认为:“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某一种时候,便甚至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刀不是。”把刀剑截然分开,是小说家言,有点牵强,至少于史不符。但在史籍中有时也能隐约体味到刀剑的异同。冷兵器时代过去后,上层还是民间都把刀剑当作一种观赏和收藏品。读书人在书房悬挂一柄宝剑以示文武双馨,是很风雅的。可侠骨义胆已不存在。
古人曾经爱刀甚于爱女,所谓“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我当然不是。成家后生活略为安定,也想附庸风雅。“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余万”
装饰讲究,雕刻精美,美玉饰刀的灵宝干将湛庐是不敢问津的。有一年在浙江,购一“龙泉剑”,系当地特产。悬挂未久,不料南方潮湿,早已锈迹斑斑。又曾在一专卖店觅一解腕尖刀,看了标牌就想起《水浒传》中的林冲,其实就是短柄的单刃匕首。因短就搁在书桌上。某日见告示,说何形何状,几尺几许,不允勿藏。于是就打发到厨房,沦落用作切菜皮、削水果了。出门在外,非常眼热藏刀,真如博友所说“藏刀如歌”,是一首久蛰心底渴望的歌,一首攻书学剑两茫然悲怆的歌。权衡再三,只能割爱。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种饮酒沉酣,悲歌击节,拂剑起舞,气呑万里的激情与热血,虽离一部分人渐去渐远。可李白的“雄剑挂壁,时时龙鸣”,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秋瑾的“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等等呼剑引刀的豪壮诗句时时有人吟咏,壮怀激烈,剑气犹存。前不久巴东野三关一民女“白刃三寸寒光起”,是耶?非耶?让人议论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