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回朱老夫子的学生

标签:
紫阳书院老夫子闽学朱熹严蕊武夷山文化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武夷五曲隐屏峰下,碧水如带,绿树婆娑。修葺一新的紫阳书院,雄伟壮观,向游客敞开着大门。我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仔仔细细地打量这里的一切。
紫阳书院是朱熹一手创建的。朱熹,字晦庵,生长于福建,由于他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在福建,所以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孔孟之后,承儒学之正宗者,南宋朱熹可谓千古一人,举世无双。特别是元明以降,官方给其儒学正宗地位,其声名益响,各种桂冠纷纷落到他的头上。被后人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更有:“春秋出孔子 ,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评论之高,后人难以企及。南宋淳熙10年,也就是公元1183年,54岁的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在这一片平旷之地,带领他的弟子创建了一座被称为“武夷之巨观”的书院----武夷精舍。朱熹在这里继续进行著述、讲学活动。朱熹逝世之后,随着朱熹地位不断抬高,武夷精舍备受重视,历代都曾加以修建。南宋末年,经扩建后称为紫阳书院。在簇新的紫阳书院里,有两堵精心保留的20多米长的土墙,特别引人注目。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两堵墙是清朝康熙年间1717年最后一次修缮的,到现在有将近200多年的历史。
我很早就知道朱熹,但一直没有太大的好感。记的小时候,没有书可唸。家藏一本《千家诗》反反复复翻着,打头的除程颢一首外就是朱老夫子的《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外在福建在福州,不经意之中,常会看到落款为“晦翁”的石刻,如福州鼓山顶上的“天风海涛”、闽侯五虎山上“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等等,武夷山上更是比比皆是。熟视无睹,忽略了欣赏。年岁渐长,也没兴趣去深究“程朱理学”。但朱熹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虽一知半解,却引起我深深的反感。有两个故事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武夷山是我旧游之地,很多传说典故,耳熟能详。当竹筏在清溪上滑行,导游遥指云雾缭绕处,戏谑调侃,甚至有很多不雅。道貌岸然的朱夫子在此有一段出乎意料的艳遇,在不惑之年被一位年轻貌的姑娘给迷惑了。那女子自称叫胡丽娘,仰慕朱熹才学,来拜朱熹为师。不久两人就双棲双息了。喜的朱熹忘乎所以,赋诗道: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不料丽娘却是武夷山的狐狸精,她纠缠朱熹是为了修炼的。后有一对乌龟精要破其好事,化作渡口乌老头夫妇,告之丽娘现形的方法。当丽娘被打回原形,失去踪迹。朱熹后悔莫及,抛书弃笔。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上隐屏峰寻找,在一岩洞中寻到一只夭折的狐狸。含泪掩埋,并在洞前立“狐夫人”的石碑。从此,武夷山就有了 “狐狸洞”景点。两只乌龟精,也被朱熹扔出的笔击中,点化成一对石龟——上下水龟,亦成一景。
记的,旧阅宋词,曾被一首故事性很强的“营妓”严蕊所撰《卜算子》所吸引。这当中就牵涉朱夫子的劣迹。考之,其事曾见于洪迈的《夷坚志》,文中写道: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唐与正(即唐仲友)为守,颇属目。朱元晦(即朱熹)提举浙东,按部发其事,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佰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岳商卿霖提点刑狱,因疏决至台,蕊陈状乞自便。岳令作词,应声口占云: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在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即判从良。这段记载说的是,朱熹与唐仲友有隙,朱仗官倚势,打击报复唐。挖空心思,从风尘女子严蕊入手,严刑逼供,欲构陷罗织唐罪名。不料严蕊宁死不屈,不肯诬陷他人。朱阴谋落空。幸亏岳霖主持公道,严蕊才得以解脱。随便提一下岳商卿霖,即岳飞的儿子岳霖,号商卿。洪迈与朱熹系同时代人。稍晚于朱熹的周密著《齐东野语》以及其它一些史料如《宋史.朱熹传》、《宋元学案.唐仲友》等,也有记载。《夷坚志》、《齐东野语》虽属裨史杂记一类,但其史料价值世所公认。正如周密自己在该书序中所说:“参之史传诸书,博以近闻脞说,务求言之实,不计言之野也。”应该说该书中的史料大多是可信的。到了明朝,凌蒙初把这件事演绎成话本,收进了《二刻拍案惊奇》。题为《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其实还有比这些严重的多的。看看《宋史》南宋宁宗庆元2年(1196年),时任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之事。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据此,沈继祖主张将朱熹斩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从思想到生活作风的全面揭发,这才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朱熹被弹劾挂冠,宋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之后还对“伪学逆党”进行清洗打击,朱熹首当其冲。在如此严酷的逆境中,朱老夫子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几年,庆元6年(1200年)病逝,结束了坎坷的一生,留下著述五百多卷。
如今在当年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的紫阳书院里,作为游客作为一个理学门外汉,在参观过程中,我深为书院模拟设置的书坛所吸引,兴致勃勃地感受当年先生授课的情景。端端正正坐在书坛前空出的桌子边,注视着正厅上方挂的孔子的像,和朱熹题写的“万世宗师'”牌匾。我想当一回朱老夫子的学生,聆听聆听先生谆谆的教诲。作为一个福建人似乎更应该对世称“闽学”、“朱子学”的理学思想体系,这门博大精深世界性的学说,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能空留“时贤莫笑传朱学,朱学能传有几人”的遗憾。
我虔诚地当上了朱老夫子的学生
朱熹手植之桂花树,郁郁葱葱
武夷山奇秀甲东南 朱子名传数百载
点击我心目中的闽北.武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