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缠论尚未讨论分型、笔、线段时,它的整体逻辑是丝丝入扣,环环相接的。即便理论最后被证伪,在阅读上来说,也具有美感。
在缠论讨论分型、笔、线段之后,对内容的修改补遗就不断出现,并且实图中不符合定义描述的情况也屡屡出现。
我对分型、笔、线段的概念有一个认识过程。
第一阶段:最初,我认为它们不重要。因为根据对缠文的理解,分型、笔、线段只是辅助工具,目的是为了量化迭代产生各级中枢。如果使用者能够直觉地识别中枢,就不需要这些定义与工具。没有这些定义,也不会阻碍对缠论前面内容的理解,而且我认为前面的内容是核心。因为即便在没有涉及分型、笔、线段之前,作者也反复强调缠论的有效性。这就说明,在没有这些定义的条件下,一样可以使用缠论。
第二阶段:然而,当我试图利用缠论进行自动化交易时,遇到了一个量化定义中枢与分解走势的问题。此时,绕不开的问题是,最小级别的走势如何获得,最小级别的走势中枢如何获得。走势与走势中枢的定义,是互为条件的,那么起始点在哪里?此时,就发现分型、笔与线段概念的出现,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给出了迭代的起点。
其后,我花了一些时间,从K线合并做起,然后是确定分型,划分笔与线段。每做一步,都对缠论的内容有了细节的认识,在与缠论原图进行对照,并不断提高验证程度的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照缠论一张上证指数月线图的分析,我实现的笔划分与原图只有一处差别。那就是原图中1999年5月这一笔的起点,按照它的K线合并法则,将成为上升笔中的一根K线,起点应该在1999年3月。
对照缠论几十张图解中的线段划分,扣除K线数据的差异,我实现了部分时间段的百分之百吻合,总体吻合度也超过80%(见之前的微博图)。但是,我一直未能实现所有时间段的百分之百吻合。
同时,为了提高线段拟合程度,不断增加新设的条件,与原文定义的线段划分,相差已经甚远。从而我得出一个结论,所谓利用特征向量来划分线段,要么只是作者一个理想想法,但是从未实现;要么就是它并不是作者实际进行线段划分方法时所用的方法。
至此,我对从线段开始,分解走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尤其是,即便在线段划分的全吻合时间段内,我也无法将它与走势分解、走势的背驰判断等前期内容结合起来。虽然有了笔、有了线段,也有了由此产生的各级中枢递归,我仍然无法将这些各级别走势结合起来。归根结底,这时线段的划分是否正确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走势到底应该如何分解与结合使用。
第三阶段:此时,我认识到,缠论能否实际应用,显然问题不在于K线合并、分型、笔与线段,且不说它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论或者含糊。即便我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划分与实现,都是正确的(相对于缠论原文),我依然无法将它们缠论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我推导不出后续的与原文分析相一致的中枢,更无法产生走势逐级生长,层层叠叠的直觉感受。
这时,我将重点就转入走势的生长性。只有当我能够获得走势级别的生长,才能谈到缠论的应用。从走势中枢与走势的基本定义出发,最终获得了现在的走势分解图,并且可以利用它进行实盘分析和操作。
下一步,就是重新将K线合并、分型、笔、线段的概念,重新引入这套系统之中,从而获得与原文更接近的分析过程与结论。这一过程,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了,因为所有之前的工作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以前没有找到突破口而已。只有在达到更高程度的验证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和补足原有内容缺失环节。
加载中,请稍候......